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点灯人教育:齐亮: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好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6-03-10 09:44:59

      九岁的时候,斯蒂芬·迈克尔·金丧失了部分听力。“与外界沟通变得很困难,这时写作与画画成了他表达自我的方式。”

      幸好他喜欢绘画。“从我有记忆起,我就非常喜欢画画。只需要一根棍子,我就可以在泥地上快乐地画上好几个小时。”

      他的第一部作品,《喜欢盒子的人》中的父亲,是一个爱盒子的人,他沉浸在各种各样的盒子所组成的神奇世界里,为之着迷,为之惊叹,为之流连忘返。

      生命本身是平庸的,就像人群中一张张面无表情的脸。只有寻得所爱,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生命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迸发出活力、焕发出光彩。当你长时间做着你喜欢的事情,你的眼睛闪闪发亮,你因为新的发现与创造而手舞足蹈。你心无旁骛。——生命常常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才能进入“最佳状态”。一个人,也只有长期从事自己热爱的事情,才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最近去布达佩斯探望同父异母的哥哥,他已经退休了,酷爱收藏矿石。哥哥告诉我,前几天他拿到一块水晶石。早饭后,他开始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它,过了一会儿,他发现越来越不容易看清石头的内部结构了。他想一定是有片云遮住了太阳,他抬头一看,发现红日已西沉,他不知不觉中竟看了一整天。”(-2)

      喜欢盒子的父亲被周围的人们嘲笑。——那些经常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常常被人们所排斥。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机会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他们有机会,只是他们为了“合群”,为了显得有“团队精神”,为了生活中各种庸庸碌碌的琐碎,而早早的放弃了自己的盒子。

      我喜欢那些有自己热爱的事情的人。他们安静,不打扰他人,对这个世界没有嫉妒和敌意。没有太多的时间关心别人的八卦和自己的缺点。他们谈起自己喜欢的事情时神采飞扬。

      武侠剧里常常出现沉浸于武学而六亲不认的高手。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也在《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一书中提醒:“当你投入到领域中时,有两种风险。第一个危险是上瘾。有些领域非常诱人,以至于你可能会投入太多的注意力,结果留给工作和家庭的注意力所剩无几。有些象棋选手对象棋非常着迷,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性格怪癖的人。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在赌马、收藏艺术品、研究圣经或浏览互联网上。”

      但是并非有自己热爱的领域就必然会“与世隔绝”,会忽略身边的人。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却常常被人为的牵连起来。就像说话少的学生容易被视为“性格孤僻”,内向的职员容易被视为“缺乏团队精神”。

      在《喜欢盒子的人》一书中,父亲和儿子从始至终都没有过一句对白。父亲并没有对儿子说“我爱你”,却用最喜欢的盒子为儿子做飞机、做城堡,和儿子一起奔跑在草地上玩盒子。

      他没有说,我们却已经懂得,那就是爱。那是我爱我喜欢的事情,也爱你。我不会为了你(哪怕你是我儿子)而放弃我喜欢的事情(盒子),也不会因为盒子而减少对你的爱。

      盒子不是障碍。一个人的爱好不是他与亲人之间的墙。那也可能是一架神奇的桥梁。关键在于你怎么处理。

      那些沉浸在自己热爱的事情里的人,也许安静、不善言辞,但他们真的是自我封闭的吗?真的吝于表达自己的爱和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吗?

      苏珊·凯恩写了《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3)一书来提醒这个推崇外向型性格的世界:

      很多伟大的思想、艺术还有发明——从进化论,到梵·高的《向日葵》,再到个人电脑——他们都来自安静而理智的人,他们知道如何与自己灵魂深处的思想交流,并在那个安静的世界里发现宝藏。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内向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将不会有:

万有引力定律

相对论

叶芝的《第二次降临》

肖邦的《夜曲》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彼得·潘

谷歌

哈利·波特

……

      后来我在想,《喜欢盒子的人》作为斯蒂芬的第一部作品,里面沉迷盒子的为什么是父亲而不是小孩?如果是那个小孩,也许更能投射作者自己的童年和内心世界呢。后来我想,也许这是一种无意中的回应,是告诉这个世界,不要太过担心那些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交到朋友,他们也会成为好的父母,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身边的人,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和爱。

注:

1-《喜欢盒子的人》.(澳)斯蒂芬·迈克尔·金 著. 周悬 译.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年出版。

2-《真实的幸福》.(美)马丁·塞利格曼. 万卷出版公司 2010年出版。

3-《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美)苏珊·凯恩 著. 高洁 译. 中信出版社 2012年出版。

 (本文转自“点灯人教育”微信公众号)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