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研究院资讯

【各方推荐】朗读的节奏,生命的韵律——读《薛瑞萍母语课堂:诵读课》有感

作者:亲近母语  发表时间:2016-03-15 08:58:47

       认识薛瑞萍,始于读她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日记体,语言亲切而流畅,好像她就坐在我对面,跟我絮絮叨叨地说着她与学生的点点滴滴,她心底的想法,她的郁闷,她的反思。那时我还是刚刚进校的代课老师,办公室里的正式老师们是不与我讨论教学问题的。如今读她的《诵读课》,那文字那语言,让我重拾那份熟悉的感觉。怎么还是日记体——准确的说是课堂实录与日记相结合,怎么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薛老师只会记实吧——只会真真实实地呈现她的课堂,她的理念和她的坚持——一个儿童阅读推广者在学校体制内的坚持。
 
      薛老师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上进心,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温软心和绝不让狗屁统考剥夺孩子健康、快乐的道德心。在今天恶劣的教育大环境下,要求教师具备这样的三心,好像是在要求凡夫成圣。然而,不如此,我们社会就令人绝望了。”“现实的情况是:多数教师的课堂沉闷、破碎,令学生昏昏欲睡又不敢睡。成年累月,这才是更可怕的智力戕害和精神苦刑。”薛老师并不仅仅是说了几句激动人心的大话,她的坚持与行动令人动容。体制内的语文教师,如何为学生选择好的文学样本,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教材与文学作品之间,考试分数与母语教育之间究竟怎样取舍,怎样平衡,细致到每堂课要怎么上,薛老师都有详细讲述和记录,本书难能可贵之处就见于此。
 
      最让我信服与感动的是薛老师关于“节奏”的理念。她说:“老师和成人绝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让孩子在小学第一年突然将创造性想象和玩耍的节奏因素中断,而应该让孩子继续保持这种创造性想象和节奏。”在此摘选薛老师上课的一个案例:
 
      天蓝蓝,
      海蓝蓝,
      小小船儿当摇篮。
 
      海是家,
      浪作伴,
      白帆带我到处玩。
 
        这是《摇篮》。三——三——七的句式念起来的感觉有如唱歌。单纯地读就是了!这时指导,其实就是聒噪和干扰。三诵之后,板书“摇篮”“蓝色”,特意将两个同音字写得很大。“摇篮的篮,什么头?”“摇篮的篮,竹字头!”“蓝色的蓝,什么头?”“蓝色的蓝,草字头!”他们受了催眠似的齐声回答。语文课上的问答,老师尽量编成这种句式。这样做不仅使教学轻松高效,且能培养学生对节奏的热爱。那些悟性高的孩子,定会受了熏陶,自觉不自觉的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追求节律。成熟的个性就是成熟稳定的生活节律。《日有所诵》本身就是对节奏的追求。
 
      为人师者,必定是热爱学生的,热爱教学的。课上抛给学生的问题啊,不是砖块,学生不必担心过于沉重而无法承受——而是轻盈的彩色气泡,它们停在学生面前晃一晃,继而飞向别处,引着学生去追寻。语言的神奇与美好就在于它的节奏,节奏在我们与人交流的呼吸之间,节奏在我们看书读文的思考之中,这节奏,说到底是根植于我们的生活和生命里的。教育就是教会人正确的呼吸,材料与儿童意志、情感、认知的发展相契合,如此进行的儿童阅读,不仅使孩子的精神,也使孩子的身体长得健康。
 
      朗读是开启文学与生命之门的钥匙,在薛老师那里,朗读更是如性命一样重要的坚持,再深邃的文学也能通过朗读,让文字抵达心灵。《全阅读》中的2500字的《一片叶子落下来》,是一曲绵长细腻、纯洁轻健的生命挽歌。老师初读一遍尚且不能全然领悟,更不要说让学生的思想到达那样的境界。薛老师的办法呢——读!还是读!从第一天起,为学生分好段落,老师直接按段落范读、划词、指导朗读。每天利用几个零散的时间段,领着孩子们朗读,一个星期下来,师生便有了这样的交流:
 
      “弗雷迪落下时挣扎没有?”
 
      “没有。一点也不痛。”“弗雷迪平静的离开。”
 
      “弗雷迪能够这样安详地离开,应该感谢谁的安慰和榜样?”
 
      “丹尼尔。”
 
      “可是,你们的语气为什么还是这样疼痛呢?”
 
      “毕竟弗雷迪死了呀!怎么说弗雷迪也是有些可怜呀!”
 
      孩子们语调激烈的回答让老师受了震动和启迪!“毕竟”!毕竟文章的题目是《一片叶子落下来》;毕竟春的生机、夏的快乐、秋的绚烂——都是以“落下来”为基调从容展开的。于是,老师的调子也随着孩子降了下来。
 
      多么美好的对话!文字的节奏,也是我们思考的节奏,也是我们生命的节奏。
 
      对于教育,薛老师无疑是信念的践行者,苏霍姆林斯基、洛克、华德福、亲近母语等的理论和理念,薛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及,她在不停的反思。她不是用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行为,她是在用实践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凡所提及,皆为践行。
 
      我们的母语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从有节奏的朗读开始。

作者:董佩妮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