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首期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坊精彩回顾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6-12-22 15:01:00

  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做好适合儿童,连接当下生活,面向世界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而培养一批真正热爱传统文化,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又有开阔的教育视野,扎实的教育底蕴的师资,是最重要的工作。

  5月13、14日,一群热爱并有志于更好地践行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教研员、家长、公益人士等,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了文化古都南京,参加由亲近母语书院主办,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支持的首期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坊。本次工作坊的主题是天人合一的智慧和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开发。复旦国学精修课程核心导师吉文辉教授、“万物启蒙”中国文化通识课程研发者钱锋老师、长沙市首席名师朱爱朝老师和年度点灯人孔晓艳老师就天人合一的相关课程开发的理念和实践做了精彩的分享。

吉文辉

天人合一的智慧

吉文辉老师演讲:千古人文 历久弥淳

  吉文辉老师首先比较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他认为从世界观来看,西方是天人相分,而中国是天人合一。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科技文化,它重在探讨宇宙和自然。而中国文化探索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它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由人性产生的人文。他认为,人性的对立面是兽性,而科技的对立面是神学。因此,西方的文化是产生于摆脱神的束缚,它讲究自由、个性、民主;而中国讲的是道德、性情。两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吉老师补充强调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是为了发挥双方的特长,而不是否定对方,用一方的长处要求另一方的短处。尤其是,我们不能用西方的哲学来要求我们古代的哲学。我们不能盲目地否定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何谓“传统”?“传”即传递,“统”即永远不变。因为传统文化传递的是大道,而大道是不变的。它针对的不是哪一个民族、政党,而是针对全人类。因此,我们应当更加尊重、欣赏、继承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特征就是人文性。”吉老师具体从“贵乎人、率乎性、轻忽神、崇乎德、本乎民、志于道、守于义、臻乎雅”这8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他的观点。其中,他重点批判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其所宣扬的进化和竞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它只是一种设想,而不是事实。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主和、主共的,我们应当学习儒家的思想,追求向内超越自己,并由个人推广到社会,追求社会的和谐。

朱爱朝

二十四节气课程

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在逐渐消失。

时代的列车越开越快,我们离大地越来越远。

默不作声的大自然,如何与电子产品拔河?

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儿童,如何与大地关联?

享受空调,四季有如一季的孩子,如何与季节联系?

慢慢寻找,城市儿童通往大自然的路。

  朱爱朝老师分享了她的二十四节气课程。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在安稳的大地上,在循环往复的季节当中,发现的大自然的密码。以节气为经,以自然观察为纬,二十四节气课程可以说是“城市儿童与自然连接的转门”。

  为什么要把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带给孩子?其意义就在于通过这样的课程把孩子的目光和兴趣从机器中移开,转移到大自然中来,感受我们的祖先与环境的密切关联,关注周围气候和动植物的变化。通过大自然平衡和滋养孩子们的生命,使他们关闭的感官慢慢地苏醒。

  朱爱朝老师相信教师的教学始终要充满艺术,要勇敢地“教自己的语文”。

  爱朝老师课程特色之一就是把二十四节气和诗歌吟诵结合起来。她说,生由情出,当我们吟诵的时候情感就从诗歌中流淌出来。吟诵,让声音与灵魂变得温软,眼神与心灵变得沉静。它也让我们在不断加速的世界中,找到定住生命航船的锚。她在相应的季节带孩子们吟诵相应的诗歌,让孩子们感受到每一个节气,欣赏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抚慰。她也在现场教老师们吟诵《寒食》、《蒹葭》,老师们都陶醉在诗的音乐中,吟唱了一遍又一遍。

见视频

学生吟诵《寒食》视频

随着声音的延长,缤纷花瓣,纷纷飘落。

满城飞花的意境,在一重一重打开。

  课程另一个特色就是跟随节气的变化,做自然观察笔记。她不光自己做,也教孩子们做。“要和自然对话,你必须是安静的。当我们静下来去看、去写、去画的时候,我们才能柔软地面对自己和自然。孩子们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和内在的自己、自然对话。”爱朝老师说,我们都是自然的孩子,我们渴望回到自然中去;我希望通过自然笔记,打开孩子们的感官,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他们的生命体验重新引向大地,回到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生活。

孔晓艳

乡土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孔晓艳老师则回归乡土,在她的乡土课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她认为历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无根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带着孩子真正地走进乡村。她的课程设计是,首先让孩子们和父母一起行走当地的乡村吉利,并亲手绘制地图。绘制地图,可以加深孩子们对走过的每一寸土地的认识,也是他们对所见所闻的表达形式之一。第二阶段,就是活动结束后,让孩子们用作文记录这次活动当中,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有一个孩子是这样写的,“我很喜欢这次活动,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家乡,之前只听大人们说各个地方,我却没有仔细地去观察过,这次确确实实让我了解了吉利区”。

  孔晓艳老师演讲:“回归”与“滋根”——乡土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她的课程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她指导孩子们绘制自己的家谱。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这非常重要。它会让孩子更有身份感。

(图为孔晓艳老师展示她班上学生画的家谱)

  总之,她的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携孩子之手,走回归、滋根、成长的路。她也在继续探索着。

钱锋

“光照童年”的“万物启蒙”教育

  14日上午,“万物启蒙”中国文化通识课程、“光照童年”儿童课程研发者钱锋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他的万物启蒙课程。他做这个课程,源于他对教育的深刻洞见。他认为,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教育,是看起来知道,实际却是一无所知的教育。他很赞同徐冬梅老师的见解,即无论做什么教育都是为了未来公民的教育。我们要超越我们的文化中可能有的偏执。我们也不能只满足于会欣赏某一事物,而是要真正去了解它。而在万物启蒙课程中,我们会告诉孩子关于“为什么”的知识。“万物”很大,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他以“蝉”、“瓷”、“桥”为例,分享了围绕它的课程设计和开展。比如,“瓷”:了解生活中的瓷、走进瓷的前世今生、在瓷工作坊学习怎么做瓷。这样的课程的价值就是为了唤起我们共同的认知和对历史的记忆。这样的课程也是整合的,但并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钱锋老师联合不同专业的老师组成了一个团队,大家都是学习者。这样的跨界学习是过一种完整生活和培养全人素养的需要。

(图为钱锋老师演讲:万物启蒙课程)

  在交流环节,老师们从儿童传统文化课程的理念、内容和一个个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一位老师围绕秦腔设计了课程,还现场表演了一段秦腔,令朱爱朝老师很受感动。

  学习传统文化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当中去感受、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下午,我们一起静心参访了六朝博物馆,体验了台城书房茶文化。老师们都有点乐不思蜀了呢。

  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温润而美好,希望老师们能浸润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