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年度点灯人专访|崔秀俊:我们都是点灯人,一起走向明亮的远方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7-04-21 10:41:18

  她自性光明,心怀大爱,坚持在社区、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公益讲座。她与时俱进,拥抱“互联网+阅读”模式,线上线下播撒书香。她这只“小黑鱼”,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向着明亮那方畅游。

——颁奖词

  崔秀俊:上海松江区中山小学语文教师,多年来,她坚持每天带着孩子们《日有所诵》,把绘本教学和生命教育整合,进行儿童阅读课程化实践,开发了上海市级绘本课程《绘本中的生命花园》。她坚持在社区、图书馆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阅读公益讲座,,改变了当地不少孩子和家长。她利用“互联网+阅读”的阅读推广新模式,将阅读从实体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不断拓展阅读时空、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资源,满足读者方便、快捷阅读。

崔秀俊老师获2017“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

  记者:从您的故事里了解到,您刚到上海教书时是迷茫的,直到遇见了亲近母语,听了徐老师的讲座才豁然开朗,您认为亲近母语在您的阅读教学之路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崔秀俊:刚来到上海时,发现这里的素质教育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心里会有落差,不知道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该何去何从,就像《我不知道我是谁》里面的达利一样。后来我经常泡在教育在线和人教论坛上,看到了儿童阅读论坛,就自己背着个包去参加论坛了,那是我第一次和亲近母语结缘。在会场我背了很多书回上海,《朗读手册》、《班级读书会ABC》、《由图画书爱上阅读》以及亲近母语的系列书。回去我就开始给学生用《日有所诵》,那还是第一版的,孩子也很喜欢。我把日有所诵抄在黑板上,孩子每天早上就开始读,朗朗上口。后来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们发现,孩子在朗读上有了变化,家长就也很喜欢。

  《日有所诵》我已经用了10年了,不管带哪个班级,我都会带着孩子每天进行日有所诵。在图书馆,每个月都有我的讲座,我经常会推荐一些书,也会向家长推荐《日有所诵》,很多的家长和孩子,不管几年级,听了以后都会买一套,他们也很喜欢。我就想把好的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

  所以我觉得亲近母语就像是一盏指明灯,让我有了方向感,目标更明确,做的事情更有意义了,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前方的路。

崔秀俊老师在2017“阅读改变中国”颁奖典礼上讲述

  记者:您一直将自己比喻为“好饿的毛毛虫”,不断地在书丛中吸收养分,您都读了哪些类型的书,又是如何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的?

  崔秀俊:我虽然比喻为“好饿的毛毛虫”,但是书海茫茫,我觉得自己看的书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亲近母语是指路明灯,那《朗读手册》这本书就教给了我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会把这些方法带到我的课堂,带给家长。比如里面讲到的滥用习题卷会后患无穷,这也是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如果只是做大量的习题卷子,孩子不能从习题中获得真正的营养,还是需要从阅读中得到滋养。

  还有一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叫《静悄悄的革命》,里面说教育改革要从每间教室每个课堂开始,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题性、参与性。我想不只是语文课堂要教学改革,教学改革还要和儿童阅读融合起来,儿童阅读也是从一间间教室、一节节课堂开始的。我们带着孩子们进行母语的学习、给他们母语的滋养,我们做的事情就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崔秀俊老师带着孩子们进行阅读

  记者:您不仅是一位语文教师,还是一位母亲,作为母亲,您是如何带着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呢?

  崔秀俊:我走上儿童阅读推广之路,一是亲近母语给我的影响,还有一个是花婆婆方素珍,她翻译和创作的很多作品,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后来我会请教她一些问题,07年我邀请她来我们学校做讲座,她还送给我3岁的儿子一些绘本,儿子非常喜欢,他还每天带着一本绘本去学校。后来,幼儿园的老师发现他已经认识很多字了,可是我和老师从来没有教过他。更神奇的是,花婆婆寄来的一些繁体字的绘本,我儿子也看,看的时候他会问我这个字是什么,后来他连繁体字也认识了,所以我觉得阅读影响的力量很神奇的。

  我儿子的阅读兴趣并不是突然开始的。其实我在孩子刚出生没多久就已经开始给孩子进行母语的引导了。走在路上我会指着树说话,他会看,他五六个月的时候,我就订了《婴儿画报》,大一些了就有《幼儿画报》,那时候还没接触绘本,但是我一直在给他看书、讲书。

  到了小学二三年级,他开始读桥梁书。到了三年级接触了《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他最初只是翻翻看,后来发现很有意思,于是喜欢上了历史。他让我给他买了《中国通史故事》,厚厚的四本书,我自己都读不下去,他就开始读。慢慢地他开始比较着阅读,看《明朝那些事儿》,看百家讲坛,这种对历史的兴趣也保持到了现在。

  上初中后,阅读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所以我觉得阅读的打基础时期就在幼儿园和小学。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绘本阅读,您也多次提到了读绘本的好处,但是很多人认为绘本就是给学龄前的孩子读的,您是怎么看的?您又是如何通过阅读绘本进行学生的全人教育的?

  崔秀俊:我最开始把绘本带进课堂是在四年级,其实绘本适合一到五年级,因为在一到五年级我都用绘本上过课。低年级的孩子对小学生活不适应,我会选择一些缓冲紧张心理的绘本,比如《小阿利的大学校》、《妈妈心、妈妈树》等。孩子到了学校后,可以读一些有班级意识的绘本,比如《大卫上学去》,在讲绘本的时,我也会从故事的另一面讲,因为《大卫上学去》里面讲的都是孩子不可以做的事,那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老是说不可以是很烦的,我就会问:“我可以做什么呢?”这时候孩子就打开了话匣子,“我可以一下课上厕所”,“可以一下课就喝水”,“我可以帮助同学”等等。通过绘本,他们会知道有些东西是可以做的,有些东西是不可以做的。

  在低年级,我还做读写绘,读绘本的时候可以写写画画,读了绘本后我会找几个点,让孩子们仿照着句子说话。比如《我家是动物园》,书里把所有的家庭成员比作动物,孩子们可以通过读这个绘本去发现自己家人的特点,让他们学着仿写“这是我的什么人,其实他是什么动物”,孩子们把自己的家人比作各种动物,特别开心,不仅增进了家庭浓浓的亲情,也是在做句式的训练和语言表达的训练。

  读写绘还可以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春游,我就会让他们读一读诗,回来后把春游的画面画下来,左边画画,右边给家长说一说春游的事,让家长帮着记下来,哪怕是一句话都可以。我会跟家长说,哪怕孩子把人画得像火柴棒一样,也不许批评他,我们不是画画比赛,我们就是让孩子把脑海的东西记录下来。孩子看到画后再慢慢练习表达。这样的读写绘,我做了好几年,我发现这对他们写作文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在上海,小学一二年级对孩子写作的要求不高,但是到了三年级后,要求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孩子不适应,就去外面报各种作文班,机械地学习。我带过一个班,从一年级带到五年级,从一年级就开始从绘本中、生活中学习写绘,到了三年级,孩子就觉得写作文一点都不难了,一些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就能写很多了。

崔秀俊老师带着孩子们上绘本课

  中年级后的绘本作文,是为绘本和作文,架起一座桥梁。我会设计一些能够为作文所用的素材,比如有一本叫《母鸡萝丝去散步》的绘本,只有四十多个字,但是画面非常丰富,这个绘本就能锻炼孩子想象力和协作力。在这个课里,老师不需要做太多引导,只要抓住几个动词引导他们去想象,孩子就能在一堂课里把几十个字的绘本写出四五百字。他们对作文有兴趣了,课内的作文也不会那么害怕了。

  对中年级的孩子,我还会组织进行一些绘本制作,会做像手风琴的书、像蝴蝶一样的书。书的体裁非常广泛,有的是跟课程相关的,有的是从生活中来:有些孩子要毕业了,会做一本绘本留给学校;读了《神奇校车》,他们做有趣的食物链的书;读了情绪管理的书,会做一本《我生气了》的书。

  对高年级的孩子,我除了绘本作文、绘本制作,还会带他们进行绘本剧的创作和表演。我会让他们每个孩子都写,最后集大家所长,完成一个绘本剧。我们的绘本剧刚在学校表演就获得了一等奖。六一儿童节,我们又到社区、图书馆表演,孩子们非常开心。一些孩子表演完后变得开朗阳光了,找到了自信。

  我发现,在各种绘本活动、学习、写作、制作、表演中,孩子的自信、情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甚至是品格都在慢慢得到提升。

  我一开始接触绘本,是带着很多个人主见的,时间长了,我发现不能按着我的意思来控制孩子,要注意孩子的参与性、主体性,我需要有系统化的课程思路。我讲过一个绘本《祝你生日快乐》,在讲生命、死亡的话题时,这本书是一个突破口。我由此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将绘本和生命教育相融合。生命教育不止是死亡,还要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于是我开始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方面设计课程。框架设好了我就开始读大量的绘本。我花了两三年的时间做出了《绘本中的生命花园》的课程,不仅我自己用,喜欢它的老师也可以用,后来这个课程被选为上海市的共享课程。

  我的阅读教学的侧重点是绘本,但是孩子们也需要其他的书。一年级除了读绘本,也会读桥梁书,我们每个月都会共读一本书;二三年级的时候会读国际大奖小说;高年级的时候读历史小说、科普读物等等。

孩子们创作的生命成长乐园

  记者:这次论坛聚集了一千多名教师、家长、儿童推广人,他们都是认同亲近母语的教育理念的。您觉得亲近母语传达的教育理念对孩子、对老师有着怎样的意义?

  崔秀俊:对孩子来说,我觉得亲近母语对孩子的母语学习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为孩子的未来添砖加瓦。亲近母语曾有一个口号: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这有根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用阅读播下种子,孩子在浸润滋养中,才慢慢长成参天大树。孩子的成长不仅是生理的发育,还有独立性、品质、毅力等方面,它对孩子的精神成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对教师来说,亲近母语像一艘大船,徐老师就像个掌舵人,船上带了很多的老师,我们播撒阅读的种子给城市和乡村的老师,他们再把这种子播撒到自己的土壤里。比如亲近母语的伙伴计划,就是让乡村老师扎根在自己的土壤里,吸取我们给予的精神养料。他们吸收之后,再影响当地的孩子。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追随亲近母语,每年的这个季节都有那么多人奔到这里,这就是一种回家的感觉。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候你是一个人走,走着走着会感觉孤单。而亲近母语聚集了一群老师,汇聚了很多正能量。也许一个人走不远,但是一群人就会走得有力量,走得更远。

  我们都是点灯人,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起走向明亮的远方。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