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我在哪里?我该做什么?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7-09-01 13:51:01

  回顾这一年,我发现自从加入课题实验这个队伍,就好像找到回家的感觉,找到了心安的感觉,我少了很多的焦虑与不安。的确,心安来自于得到了总课题组越来越多的指导与帮助。

  2016年下半年开始,亲近母语有了点灯人线上课程。2017年,亲近母语提供的线上学习越来越多了,这让我很兴奋,很有安全感。虽然比过去更忙碌了,但我觉得自己进步得更快了,我像海绵吸水一样快乐地学习。跟着沉砂老师,我懂得了怎样更好地帮孩子理清一本书的脉络,也学会了更多交流一本书的切入策略;追随孔晓艳老师的步子,我更明晰了怎样丰好《日有所所诵》的通讲课……要说收获,的确是很不少。

  1. 对阅读理论的认识有了新的理解。

  在点灯人群中,跟着导师,跟着同伴们,读《朗读手册》,读《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读《诵读课》,曾经熟悉的、不熟悉的话,在这里被大家关注、讨论、阐释,比过自己独立阅读时有了更多的思考,那么么的理论再次从书本中跳出来,与我们自己的课堂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有导师、有同伴、有任务的学习的优势一下子凸显出来。

  上个月,我校的几名实验老师坐在一起为参加点灯人高级研修班选拔的材料作最后的修改,胡华老师很是感慨:“要是平时每上单元的课,每次与学生交流完一本书都进行这样的总结反思,一定收获更大……”

  2. 教师自身对作品的解读多深都不为过。

  以前,我的观点是,这些深刻的诗歌,孩子能懂多少呢,就算我明白,也不可能全教给他们呀,十之一二,了不起。诵读就好了。所以自己对这些文本的背景,作者的背景、经历等便没有花那么多时间去研究。但是在点灯人群里,听孔晓艳老师、赵敏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我才觉得自己原来的理解是多么浅薄。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是多深都不为过呀,在课堂上,它可有只有几句话的表现,可以只是老师对作品的一句话评价,甚至只能表现为朗读的语气与节奏的把握,但这就是“潜移默化”之本源,没有源头,何来甘泉?

  整本书教学也是一样,没有教师对作品的深刻解读,如何准确地搭建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如何不让课堂沦落为“喜不喜欢这个故事”“喜不喜这个人物”这样空洞的讨论,才有可真正把握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整体性”。

  3. 对主题阅读教学有了兴趣

  主题阅读最大的教学策略就是略读,通过比较、连接等略读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多文本学习。这个挑起了我的试验兴趣。在听了徐世贇、巫乃刚两位导师对《我的母语课》相关单元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想之后,我产生了下学期也要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的想法。

  以上种种,是我这半年来参与了点灯人群学习后的感受。总结起来是什么呢?很复杂,绝对不全是豁然开朗,也不仅仅是“收获的喜悦”,这之中有焦虑减少之后的新的焦虑,有疑惑被解之后的新的疑惑,换个说法,应该是越深入越无力,越广泛越不安。是的,对“儿童阅读”有了越深入、越广泛的理解之后,心中越是感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感到加强学习的紧迫性。于是,我对自己产生了追问:儿童阅读课程化这条路上,我现在在哪里?我离标准的阅读教师还有多远的距离?我能走出舒适区,创造出新的可能性吗?

  但换个角度想,我今天的困惑已不同于昨日的困惑,今天的焦虑也不是重复昨日的焦虑,应该是比昨日站在更高的山头上了,这样想来,我便有些释然了,爬山的过程,越往上越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也必然会遇到更多的迷雾。

  与黄志军老师提到标准的阅读教师的诸多指标对照,我还有很多的不达标之处;对于未来的专业发展,我好像也不能说出个清晰的、崇高的远景目标;我现在走出了舒适区还是仍呆在舒适区里?这样的问题,每一个问出来都会让我茫然。

  我能肯定回答的是,我想继续参回各项网络研修,参加各种线上线下的学习,向导师们学习怎样带学生们读整本书,开好每一次班级读书会;像导师们一样能深入解读每一个文本,以便更准确地找到每一个文本基于学生的生长点;无论是整本书、图画书还是选篇,我都想在多文本的同一主题阅读和一个文本的不同主题的多次阅读这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究;我想在课程内还能给学生引入更多优质的母语学习资源;我想让儿童阅读有更多的延伸,进行例如儿童戏剧、儿童电影的探索;我还想开发出更综合、更丰富的阅读课程……

  是的,我只能着眼于这些具体的有例可循的小目标,因为这半年的点灯人群的线上学习让我看到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我想,就这样做好眼前的这一件件小事吧,希望它们能助我攀上顶峰,欣赏到更美的风光。

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第一小学 徐莉莉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