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中国教育新闻网:构建儿童母语教育体系 助力儿童核心素养形成

——2017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侧记

作者:亲近母语  发表时间:2017-12-13 13:07:41

  2017年11月17日,由亲近母语研究院举办的“2017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在南京开幕。此次论坛主题为“统编教材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课内外整合”。曹文轩、窦桂梅、成尚荣、王荣生、徐冬梅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1000余位校长、教师和儿童阅读推广人,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为期3天的深入研讨和交流。

▲论坛上,特级教师、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蒋军晶现场执教整本书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文本群落

  作为全国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编写的主编之一,曹文轩表示,此次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儿童文学终于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文本群落。另外,绘本也正在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文本资源。

  曹文轩在其《统编教材中的文学教育》主题演讲中指出,儿童文学作品无论从人文角度还是语文角度,几乎是小学语文的天然文本,“语文教材开始大量吸纳儿童文学,这是语文教材‘发现儿童’的历史进步,是语文史上重要一章”。

  在曹文轩看来,儿童文学所追求的培养良好的人性基础、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等,都与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高度契合。他指出,中国教育的特殊现实是“教育维度的单一化”,即知识教育,而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要培养完善的人、完整的人,必定要通过众多维度才能实现。他说,儿童文学将审美视为生命,儿童文学文本通常都充满了审美情趣,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都有一种悲悯情怀,优秀的儿童文学也将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曹文轩认为,绘本迟迟没有进入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的视野是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而在此次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很多编写者极力推荐了一些图画书,语文教师将会在新教材的使用中与一些优秀的图画书相遇”。

儿童不可以只读儿童文学

  曹文轩指出,教师要重视让儿童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但也要防止语文教育将儿童文学推至不适当的位置,“我见过不少民间语文读本,几乎是清一色的儿童文学。我做讲座时,经常会碰到有人希望我给他们开一个儿童文学书目,我就直截了当告诉他们,儿童不可以只读儿童文学,而且儿童不可以只读文学,他们还应该读历史、哲学、科学,他们需要广泛地阅读”。

  作为语文文本,教师应该如何对儿童文学文本进行解读?曹文轩觉得,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一个意识,你解读的是文学作品,而不是论文或者报告,“语文教师应该以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姿态出现并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情趣的文学欣赏者。同时,语文课也不能只讲文学,要避免把语文课完全上成了文学课”。

  也就是说,对于同一篇文学作品,作为文学课的解读和作为语文课的解读应当有所区别。前者可以从纯粹的艺术角度去解读,而后者解读应该自始至终带着语文意识;前者注重细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后者除了谈文学话题,还应谈论包括遣词造句、比喻等语文话题。“所以,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教师必须要深入思考和努力实践的课题。”曹文轩说。

▲亲近母语研究院将于年底推出儿童个体母语水平测试1.0版。

阅读成为语文学习核心环节

  伴随着十多年的儿童阅读推广,儿童文学终于进入小学语文教学,诗歌诵读、主题阅读、图画书和整本书的阅读,为下一步的语文教学发展和改革准备了很好的基础。而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被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

  亲近母语研究院院长徐冬梅认为,新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已不再拘泥于一本书、一本教材,而是把阅读放在突出的位置,儿童阅读十多年的成果在这套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徐冬梅在长期关注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发现,今天的小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范式仍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大部分语文教师依然奉守这样的逻辑:语文教学,就是教一本语文教材;课堂教学信奉精确指导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分析,进行字词句篇的语文训练;课后大量进行听写默写、抄写好词好句、阅读题海、写作训练等;标准化考试仍是语文评价的唯一标准。

  “当然,这个模式不光存在于语文教学中,几乎各学科教学都是这样,很多培训机构甚至互联网教育机构,也在推波助澜这种学习模式”。徐冬梅认为,每个孩子都有母语学习的潜能,而母语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一定要和儿童的深层心理结构相对接,“语文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文学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关系,要把每一个儿童都看作是完整的生命个体”。其中,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不做好阅读,不可能解决好母语学习问题。

  针对有人认为小学阶段应该做语言文字教学,初中阶段做语言文学教育,高中阶段做语言文化教育,徐冬梅指出,上述几个层面的学习永远是一体的,不能被割裂开来。她认为,孩子天生是热爱故事、喜欢韵律、亲近文学的,在小学阶段,应该更多采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文学教育。母语学习不光是学习口头语和书面语,还要学习雅言,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他们的语言才可以生根发芽,不断成长,而不是仅仅在母语的语言文字训练层面上。

  据徐冬梅介绍,目前英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已有完备的分级阅读体系,而中文分级阅读尽管已有十多年的研究,却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中文分级标准如何建立?中文分级阅读应该涵盖哪些文本?中国儿童心理发展和阅读能力、阅读素养之间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

  “我们还遇到一些特别大的难点问题,比如英语从一级到四级词汇分得十分清楚,而中文词汇中究竟哪些是一级词汇或四级词汇?中文儿童语料库如何建立?中文是句子越短越容易被儿童理解吗?这些问题都还在摸索中”。据徐冬梅透露,今年底亲近母语研究院将会率先推出儿童个体母语水平测试1.0版,明年将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面世。

▲依循儿童对母语和文化的感受力,建立起儿童与生命和智慧的连接。坐落于南京玄武湖公园的樱洲书房(上图),常年致力于儿童阅读和儿童传统文化教育。

进一步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分量

  据悉,新版统编教材增加了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篇目和革命传统篇目。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介绍说,新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课文数量总体减少,而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减负和增质同步进行。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阶段共选有古诗文130多篇,占所有选篇的30%左右,比原先教材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窦桂梅认为,新版统编教材进一步体现了母语立人的功能,有着更开阔的视野,“新教材不仅仅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与建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也就是说,新教材努力成为儿童成长的精神河床,指向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培育”。

  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大了不少,尤其是古诗词,那么其教育目标是什么?仅仅为了让孩子们背诵更多古诗吗?徐冬梅说,当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时候,她一方面很开心,另一方面也很担心,“老师和家长们是不是又要比孩子们谁的诗词背得更多?”

  教师怎样把一首古诗带给孩子们?如何建立起一首古诗和儿童生命的连接?一首《静夜思》,5岁的孩子可以诵背,8岁的孩子可以学习,而当成年人再去学习时,是否会有重新的发现和共鸣呢?“所以,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路径和方式,是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徐冬梅说。

  徐冬梅认为,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依循儿童对母语和文化的感受力,建立起儿童与母语文化、母语智慧之间的连接。例如学习孔子的思想时,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读经和诵读《论语》,而是要走近孔子,去了解他的生平、他所生活的时代、他的奔走,以及他游历各国的努力和创办私学的初心。“在一个个历程的展现中,让孩子们去阅读《论语》,并讨论今天该如何看待仁孝利义,如何看待诚信和礼节”。

以统编教材为主轴做好课内外整合

  论坛上,一些专家指出,因不同区域和学校发展的不平衡性,用一套教材适应所有学生的需要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统编教材为主轴做好课内外的资源整合。

  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反复强调,“语文教师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用教材来教学生的人”。教师不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对付教材上,而是要关注学生、面向学生的需求。他指出,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和使用好统编教材;另一方面,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努力提升专业的眼光和判断力,“当发现教材与实际教学产生距离时,要发挥专业特长,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拓展”。

  国家督学成尚荣长期研究核心素养引领的语文课程建设。他认为,语文课程首先是道德课程,语文课程应该建立重要的伦理原则——道德。其次是人文主义方式,即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第三是课内外结合,形成更加完整的语文课程体系。第四是创新,要面向未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成尚荣举了一个例子: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是物理学家,2015年化学奖获得者也是物理学家,他们都得益于把物理和化学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创新;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写民谣的,他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创新,从而产生了新的文学样态。

  成尚荣说,语文课堂都应该追求一种意向:在课堂里栽下一颗“苹果树”,树上的苹果不知道哪一天会掉到某个学生的头上,“苹果是创新的代名词,苹果改变世界就是创新改变世界”。

  据徐冬梅透露,亲近母语将于明年推出与新版统编教材配套的读本,真正帮助教师解决教材怎么教、课外课程怎么整合落实的问题,“这个项目将和窦桂梅校长共同推动,并希望有更多一线教师参与”。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通过“价值引领”探索主题教学课程群。

跨越语文学科的课内外资源整合

  窦桂梅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为例,介绍了该校如何在统编教材引领下进行的课内外资源整合探索。清华附小采用“价值引领”的整体育人思想,不但形成了“语文主题教学课程群”,而且从单一学科走向全学段、全学科打通的整体课程结构。

  2017年适逢苏轼诞辰980年,清华附小的主题教学课程群系列活动就此全面展开。学校结合二年级部编教材“成语天地”中苏轼的诗句“龙飞凤舞”,引出由苏轼而诞生的“坚忍不拔、水落石出、雪泥鸿爪、明日黄花”等十几个成语典故。低年龄段的孩子们开始学习讲成语故事。中高年级的学生由课文《题西林壁》《望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等引出苏轼的诗词学习和积累,以及整本书《苏轼传》的阅读。英语课上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苏轼的诗词;音乐课上一起吟诵苏轼的诗词;书法课上以苏轼诗词为练习篇目;美术课上画苏轼的风骨……与课堂教学同步推出的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包括低年段成语嘉年华、中年段诗词大会、高年段戏剧演出等。

  最有意思的是一个学生小组,想通过数字来展示苏轼是如何经历“颠沛流离的坎坷人生”。于是,他们聚焦苏轼被贬的“黄州、惠州、儋州”路线(不包括水路)经过的地点,利用百度搜索、数据分析等工具手段,以当时的古都开封为起点,聚焦查找资料,画出苏轼走过的路线,做古今地名的对比,然后进行路线的数据分析。

  “孩子们在这种全学科课程群的带动下,用他们喜欢的方法和工具激活经典,为经典注入了新的能量,而这才是更好地回归经典”。窦桂梅说。(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郜云雁)

  媒体报道:http://m.jyb.cn/zcg/xwy/wzxw/201712/t20171211_878055_wap.html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