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李 丽:就这样一路走来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8-17 09:46:27

摘要:作者:李 丽,安徽省合肥市第六十二中学小学部

      小妞妞上一年级了,可是没有语文教师。

      正式上课了,区里还没有把需要的教师招聘好。真是让我们这些家长气愤不已。谁知更令人愤恨的事情还在后头呢——十月,新教师到岗了,只来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没办法,这个稚嫩的乔老师只得挑起两个班级的教学任务。

      我是小学语文组的教研组长,也是一年级学生家长,出于公私两方面的考虑,我接下了这两个班级的阅读课。

      课是接下了,可是这阅读课怎么上呢?上什么呢?没办法,赶快请教专家。

      “《全阅读》、《我爱吟诵》、《阅读力测试》肯定要带进课堂的!至于最基础的《日有所诵》,还是应该交给任课的语文教师,毕竟天天上课只是‘a、o、e’太单调了。”看云坚定地说。

      于是,一年级的阅读课就从《全阅读》开始了。因为一个星期只有一堂课,这仅有的一节课必须完成一个单元的任务。所以,每堂阅读课的气氛,都像是领着孩子们在冲锋陷阵。孩子们累,我也累。但是,我很喜欢这种凝心聚力的感觉。这些刚入学的孩子最迫切需要的是迅速地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从而营造一个适合师生的课堂学习氛围。

      必须承认,《全阅读》上有一部分诗歌的难度还是不小的。课堂上,当我看到孩子们一边用手指指着书本上的一个个陌生的方块字,一边稚气的随我念出那他还不太明白的诗句时,我的心都融化了。孩子真是天生的学习者!彼时彼刻,谁能指责那一个孩子不爱学习?

      《全阅读》的推进已然是井然有序时,该带孩子们吟诵了。是啊,看云带一年级时,从一开学就带云门弟子咿咿呀呀了。两相比较,心里真是忐忑不安——因为我不会吟诵。“平长仄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些知识性的理念,我都很熟了。可是要说张嘴来吟,可是一点儿不会,也不敢。畏怯的我真是不知道怎么开始这吟诵教学。

      买《我爱吟诵》是开学就已经布置下去了。热心的孩子每堂阅读课都会把那中国味十足的一本大红书摆在课桌上。那一抹红刺激着我,不能再拖了。

      心一横,开始吧!此时,已是十月下旬了。

      《我爱吟诵》初级版的第一首是五言绝句,唐代诗人李峤的《风》。课前,我在黑板上板书这首诗。旁边围着看的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师,今天学吟诵吗?我知道,这是书上的第一首诗。”“对呀,我已经会背了。”“我妈妈都让我把书上的碟子听了几遍了。”……我一惊,原来孩子们已期待很久了。

      上课了,我尽量简单地向孩子们讲解了吟诵的基本知识,看得出来,他们都是云里雾里的。呵呵,还是整点感性的吧!用看云独创的符号系统把这首五绝的平仄、长短都标号后,就带着孩子们诵开了——“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几遍下来,诗倒是念得很熟,可是需要拉长的字他们还是不能把音拖到位。让我很烦恼。

      对呀,看云的符号系统相对应的动作怎么忘了教呢?“来来来,孩子们,请把手拿出来。对,是两只手一起抬起来。平声字咱们就把两只手慢慢平着往两边拉。仄声字呢?手就往下划。入声字就用手一点。好的,跟着老师一起比划比划。”哈哈哈,这下好多了——“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虽然有的孩子动作还不太熟练,但是因为有动作的指引,大家已经诵得有模有样了。

      一番热情洋溢的表扬之后,像是作为奖赏一样,我郑重宣布,可以开始学吟诗了。小孩子们哪懂得老师心里的小九九,自然是乐得手舞足蹈,过节一般地高兴。不合时宜的,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又是一阵欢呼,放学回家喽!

      望着孩子们渐渐远去的身影,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万事开头难,好歹我们已经上路了。

      接下来的阅读课上,跟着徐健顺老师的声音,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会吟诵《渡汉江》、《宿建德江》、《登鹳雀楼》、《鸟鸣涧》。说是和孩子们一起学,还真不是谦虚。就是师生一起学的——听一句录音学一句,学会了一句反复练几遍。有时,我觉得用面包机放放停停很麻烦,就在前两遍放录音时屏息凝神,争取自己在学生们之前掌握好腔调,然后口口相传。现在想来,这些孩子真是无比的信任他们的老师。也正因为他们的信任,才推动着教师有勇气坚定地走下去。

      因为开始了吟诵教学,每周一堂课肯定不够,于是从语文教师那里要了一堂早读课。

      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孩子们都很喜欢吟诵。吟诵也成了教师调节课堂气氛的法宝。当孩子由于前一节课的测试或学习提不起劲的时候,我就会带着他们吟诵。因为吟诵的时候可以动手,在课堂上合法的动手。华德福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孩子的意志在四肢。低年级的孩子上课时不可能总是端端正正地坐着。而吟诵可以解决孩子们的烦恼。吟诵的动作是有节律的,是与情感相连的表达。我甚至觉得它对于中国孩子的意义相当于华德福教育中的“优律司美”。所以,每当我说准备开始吟诵时,他们都立刻把小手抬起来。

      我曾仔细观察过个别孩子吟诵时的表现。有一个孩子吟诵的状态是我都不曾有的——微微摆动的头,舒展自如的手势,眼睛微闭,那种陶醉与怡然自得,让人震撼。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教师不是在教孩子们吟诵,教师只是在唤醒,唤醒沉睡于孩子骨血中的历史的记忆。而吟诵也必将成为孩子的自我表达。

      自从学了吟诵之后,我经常听到妞妞玩耍时吟诵古诗,以前是一边玩一边唱歌。“妞妞,你喜欢吟诵吗?” “妈妈,我很喜欢吟诵,你能不能多教几首啊?”“噢,真的很喜欢吗?那唱歌呢?”“吟诵和唱歌不是一样的吗?”妞妞不以为然地看着我。“是的,一样的。”孩子这样愉快地接受了吟诵,我又何必细究差别呢。毕竟那些理性的知识她日后都会明白的。

      仿佛是晴天里的一阵惊雷,学校领导安排我上一节面对全市开放的公开课,课题自己定。接到这个任务,我立刻开始翻五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看上了《黄鹤楼送别》一课。这篇课文“文包诗”的形式可谓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创新。之所以想上这篇课文,完全是因为可以融入吟诵的因素来进行教学。和看云老师交流了想法之后,我开始备课了。一番折腾之后,我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篇课文,理由很简单,一首好诗有足够的张力激发人们的想象,为什么要用一篇文章把人们的想象都局限住呢?好吧!不上课文了,就上一堂古诗吟诵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接下来就开始头疼了,一堂四十分钟的吟诵课,到底该怎么上呢?可以借鉴的范例不多,况且此时我自己只会吟诵几首古诗而已。

      将戴建荣的《静夜思》课堂录像反复看了几遍,已经有了一些感觉。看云一有机会就给我讲这诗,从背景到吟诵到手的动作。感触更深了。

      忘不了第一次试上时的情景。面对着一群从未接触过吟诵的五年级学生,我款款道来——“请看这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想象一下,那三月的扬州杨柳依依、姹紫嫣红,怎样的繁华明媚呀!”十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们还未开口呢!看云早已按捺不住,大步流星地走上前来。“同学们,看着我的手,跟着老师一起来诵读一遍。”……这些高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吟诵,个别孩子大概觉得怪怪的,在底下偷笑。这当然逃不过看云犀利的眼神。“别笑。如果你不会吟诵,会背一万首诗都没有用!来,现在我们站起来吟诵。吟诵本来就应该站着的,这样气息才能通畅!”这下,连在后排听课的两位校长都一齐站了起来,认真地吟诵起来了。真是别开生面的一堂课啊。可我打心眼里感谢看云,不是她的赤诚,我又如何能领略得到这吟诵的精髓?

      几番的琢磨之后,终于把这节吟诵课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了。这次的历练,最大的收获是我对于吟诵的认识更深入了。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这才是真正的起点。

(作者:李丽,安徽省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教师)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