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书香进校园,润物细无声

作者:亲近母语  发表时间:2017-10-25 11:16:08

——我眼中的儿童阅读课程

成都市天府新区大林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   高清秀

       2011版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在亲近母语的理念里,儿童阅读是教育的根基,他要培养的是未来的阅读者、未来公民。而根植于母语教育的儿童阅读更是超越书本、学科概念的。根据儿童成长阶段的特征,亲近母语研发出的《日有所诵》、《全阅读》、《图画书阅读》、《我的母语课》等多种课程用书走进了我们的校园,儿童阅读的希望之种也在悄悄地萌芽!          

       阅读课程在校园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老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家深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你想让儿童热爱文学,就一定不要死守一本教材,一定不要让儿童的学习生活只充满了习题和试卷。语文教材中短短的几十篇文章根本不足以训练儿童的阅读能力,一定要让儿童阅读,阅读,再阅读。亲近母语的阅读课程在我们的校园里拉开了帷幕,他们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教师、家长和儿童的阅读需求。

一、儿童阅读课程让儿童的阅读能力在“听说”中培养。

       周益民老师在《小学教材七人谈》中谈到儿童阅读时说:“《红楼梦》孩子今天不读,明天会读,《木偶奇遇记》孩子今天不读,也许他明天就不会读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两者如果让我推荐一个进入教材……我宁愿放弃《红楼梦》而推荐《木偶奇遇记》。”的确,儿童阅读要推荐童书,作家们在创作的时候,心里满满装的都是儿童,这样的作品是和孩子的心智与理解力相匹配的,孩子在阅读中才能产生影响与共鸣。而纵观六年的亲近母语课程,无不站在儿童的角度。

       正如徐冬梅老师说的一样——母语学习的核心环节就是阅读。我们知道,阅读可以细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诵读,熟读成诵;二是精读;三是略读;四是浏览。孩子年龄越小,越要从诵读开始。我们要充分利用孩子听说的能力,让他们从大声的诵读中实现深层的阅读。而亲近母语的阅读课程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通过《日有所诵》中的儿童诵读、《全阅读》中的主题阅读、图画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四大类课程的实施,解决了儿童阅读的根本问题,让孩子从书中领略文学作品韵律之美,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所谓“书香进校园,润物细无

声。”

二、儿童阅读课程在“分级”上的考虑。

       我们知道,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诵读、略读到精都,从孩子们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到最后的有所领悟,这都需要在儿童认知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为了配合儿童能力的发展,亲近母语研发了分级诵读书目。

       成人的阅读需要引领,儿童的阅读更需要引领。什么样的书可以呈现在儿童面前,一本书应该呈现在什么年龄段的儿童面前,儿童阅读推广者们都做了深入的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除语文教材外,越来越多的读本进入儿童的视野。亲近母语的推进,让儿童阅读越来越受到关注,图画书、整本书的阅读都在慢慢地走进教师的视野,语文课堂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元。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走在在儿童阅读推广的路上,具体到课堂操作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关于《日有所诵》:

       《日有所诵》的意义正如其书名所示——日有所诵。诵读是目的,也是手段。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深入地走进文本之中。让儿童通过语言文字本身喜欢上诵读,才算是达到了诵读的最大功用。

       《日有所诵》通讲的目的旨在扫清学生阅读中的障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讲课应该表述为通读课更准确,重要讲通,通是不求甚解,不同于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不要着重放在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也不要对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做深入地探讨。

       如何通讲好一单元的《日有所诵》呢?首先,教师要做一个朗读者。要对《日有所诵》有所了解,要对诵读的内容有所了解。

       统观全套书,可以大致领略编者的编排意图:日有所诵,缓坡上行,基于儿童,发展儿童。看云老师在序中写道:诵读材料一定要是和儿童生活、儿童趣味密切相关的。最初的诵读一定要是“有我的诵读”。这样的诵读是对儿童的呵护,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于儿童来说,比起背了多少,背了多深更重要的是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是否快乐,是否因此更爱自己、更爱这个世界。

       从编排内容上看,无论是儿歌、童谣、还是儿童诗,五言古诗、或是散文诗......《日有所诵》中所选的内容都是从儿童生活和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符合儿童的天性。

       儿歌童谣有趣味,有节奏,是儿童诵读的首选。在诵读时,我们要结合特点,不要只是一味的读,要多从如何体现其节奏感和趣味性方面思考的。如读的形式多样化,分组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等。在诵读的时候还可以加上动作,多种形式的读加上明快的节奏,儿童诵读起来自然是越来越有趣。

       对于儿童诗,老师在诵读操作时,不能以讲代读,只需要在诵读中以读代讲指点一二即可。三四年级《飞鸟集》、《沙与沫》的进入,给儿童打开了一扇真善美的大门。相对于解释来说,读更重要。《飞鸟集》关注于自然、万物,通过一个点来关注。《沙与沫》关注自身,已经开始对内心的体验和追问。对于每一首诗只需关注一个点,会生发出很多的内容和感受。儿童看世界,一定是从对外界的关注再到对内心的关注。

       整体来看,低段的诵读重要感受节奏、韵律,读出停顿、语感和节奏。中高段可以重在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情感和韵味;也可以关注语言形式,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很多时候内容、形式又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在关注语言文字,关注语言形式,走近诗歌内容,走近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诵读中还可以适当渗透阅读策略,关注时代背景(知人论世),联系生活等。在语言文字中体验情感,使学生感受文学的熏陶和感染比说教更有效。

2、关于图画书:

       相对于《日有所诵》来说,绘本和整本书操作起来更简单。当你不知道如何操作时,只是读给儿童听,对儿童来言,本身就是滋养。因为,朗读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绘本,首先应当把它当成绘本来读。你把绘本的文字当成一篇文章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远远不如让学生把它当成一个故事讲有趣。再者,绘本最大的特点是图文结合。对于儿童而言,图画往往比文字本身更具吸引力。为此,绘本阅读引导学生读出图画的价值。但是,这并不是说只关注图画就可以。绘本阅读并不是图画加文字那么简单。

       猜测、推测是绘本和整本书阅读时都常常采用的阅读策略。但并不意味每本绘本都适合猜、猜、猜。猜,往往取决于故事情节的发展。绘本中总有几个值得停留的页面,在这些关键处不妨停下来让儿童来猜猜看。

3、关于整本书:

       关于整本书的阅读从课型上分,可以分为读前导读课、读中推进课、读后交流课。导读课中可以从精彩片断入手,可以从讲述相关、感想、作者、书评入手,也可以依托多媒体素材,重在引领学生读的欲望。推进课同样可以关注精彩片断,不过关注点有所变化,导读课中重要激趣,推进课中侧重于赏析;也可以通过阅读单、推进题的形式。读后交流课往往以话题交流为主、进行比较阅读等。

       沉砂老师在谈到自己整本书的阅读课时强调了以下教学策略:大声读+讲述+猜测、比较+话题讨论。她通过近两年的课例和以往的课例发现由原来仅仅关注情节转变为对阅读策略、关注语言、写法。这也可以看出我们的语文课也在慢慢的转变。沉砂老师在《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导读课中,运用思维导图和表格清晰的梳理出了整本书的框架,值得借鉴。

       无论是图画书、整本书还是《日有所诵》,都是语文课,都是在教语文。它如同我们的教材一样,让孩子们接受母语的熏陶,它更是让我们的孩子在阅读中悦读,让一个个生命更充满灵性。此刻,我最想说,感谢亲近母语,感谢儿童阅读课程,是你们让书香进校园,润物细无声!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