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润书香,润物细无声

作者:亲近母语  发表时间:2017-10-25 16:49:31

  最早接触到“亲近母语”是因为薛瑞萍老师,因为我是一名刚刚参与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接任的一年级跌跌撞撞的结束了,总算来到了二年级,可是二年级怎么教?我完全不知所措,没有见过二年级课堂的呈现,没有见过二年级布置的作业,也没有见识过二年级的小朋友会成长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作为一个不想“丢人”的“勤学好问”的年轻人,在那个暑假我决定自学,浏览网站,找相关的书,于是网页“出镜率”较高的薛瑞萍班级日志进入了我的眼帘——“我们二年级啦!”,简直令我耳目一新。第一次看到“亲近母语”和“日有所诵”这样的字眼,我的感觉这可能是一个读书的“概念”或者经常呼叫的“标语”化口号,直到我看到了“日有所诵”这本书,当时的第一感觉和我们一年级使用的读本《365儿歌》很像,但又不一样,它以单元章节的形式出现,而且每个单元只有四到五篇的诗歌或者小短文,比较适合孩子诵读,压力也不大。但是当时我们被国学缠身,这本读物并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不过薛瑞萍老师对班级的诵读治班方式确实值得我学习和敬佩。

  暑假时我们学校正式加入了天府新区的“阅读地平线计划”,正式开启了我们和亲近母语的“约会旅程”,它像一股春风吹进了这片成都平原,也吹醒了蜀都的众多教育工作者。

  第一次接触亲近母语的创始人徐冬梅老师和岳乃红老师,因为我外婆是扬州人的缘故,她们亲切的吴侬乡音仿佛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听着她们朴实平和的话语,一连串足以令我动容的阅读故事,以及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阅读活动开展措施,仿佛瞬间就有走进我的班级,开展亲近母语读书计划的冲动。

  说到我们班的读书活动,在接触亲近母语之前我也是一直开展,只不过没有章法,也没有一个切实的名号为之冠名。因为我爱读书的缘故,在一年级刚刚接班的时候就总喜欢带着孩子们一起读同步阅读,后来二年级我就有目的性的开展读书活动。比如班级图书角的建立,为了方便孩子们读书,我自己在网上购买了单价几毛钱却制作精美的读书证,书籍来源由孩子们自愿捐书,每本书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为书们贴上标签,做好价格和捐赠人的登记,以及选取了班级图书管理员,管理以及帮助同学们借阅图书。借书的机制由于孩子们较小,一直是一二大组周一周二借阅,三四大组周三周四借阅,周五进行书籍清查和整理。班级的两位读书管理员也用积分来激发工作热情,每个月奖励四分班级积分的”工钱”,做得好的话还有“奖赏”,不能“为人民服务”要被扣掉相应的“工资”。就这样,班级的读书兴致很高。

  为了更好地鼓励孩子们读书,二年级下册我们班开展了共读一本书,和在家“海读”课外读物的计划,那时候,我每节课利用十分钟时间读章回体小说《西游记》的一个章节,每周阅读课时间专门进行我们班发放课外读物的“我读你听”的课程,也就是每一段时间我们班会共同购买同一个出版社同一个题目的书目若干本,大家拥有一本同样的书,每日的课外阅读老师好布置,同学们也好交流,到了每周的阅读课,我来读给他们听,他们也不能闲着,心里默默地跟着我一起读(因为我们都有这本书),为了更好目的的激趣,我总是做很多预设的环节,或者读的口气故意欲盖弥彰、神秘兮兮,搞得他们不吃饭都想读完后面的章节,可每天我们只布置一章,这样既不影响他的课业,也可以吊足胃口明天继续收看“电视连续剧”。说到《西游记》那简直是班上孩子每天唯一的乐趣,就为了听我读下一章,超级爱上语文课,也忍住不回家读他们家已经买好的版本,我想这就是阅读的魅力吧。

  读完一本书,我们班会开展一个读书交流的活动,最开始的两本,我是从网上找到相关的PPT 进行修改,以图片或者填空题的形式让孩子们共同回忆和串联,这个形式的效果很好,因为他们都有点“小得意”,因为他们看过了,总是迫不及待的说出答案,或者拍着巴掌说“我知道”“我看过”。后来,听取了其他老师的经验,我让孩子们每每读完一本书,就做一次小报,可以画画、介绍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好词好句或者是读后感悟,这样仿佛又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共读一本书我最深的感悟是我自己挑选的厚度不厚,生动有趣的书本孩子们和爱读,再加上今年加入了系统的亲近母语课程,我们按照课表上“全阅读”“整本书”进行着我们的阅读计划,孩子们尤其爱上全阅读,当我说大家拿出全阅读时,孩子们总是一片欢呼声。另外严格按照整本书读之前开展导读课,读之后开展阅读分享课的方法,使我们的阅读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尤其是今年进入三年级以来,孩子们的变化明显,“出口成章”“绘声绘色”已不在话下,很多都是出自于我们的“日有所诵”教材。

  在期末考试来临之际,我怕繁重的课业压垮了他们,于是经常来点“开胃菜”或者“提神醒脑酒”——绘本。因为我刚生孩子不久,在家我也经常给孩子读各种各样的绘本,不管他听得懂听不懂,好故事仿佛总能让他安静下来。这样正好近水楼台先得月,我自己私人购买的绘本我儿子还没读,第一个读者准是我的学生,我总是挑选有趣又鲜艳的绘本带到学校给孩子们先睹为快,那时候每天要考试做卷子,我们每天上课都读一本暖房子系列,我从学生们灵动的双眼和安静的聆听仿佛感受到了故事的魔力,这个时候的他们不再忧郁,不再躁动,都是安静的小天使,跟着我的故事在流淌,在行走,当故事讲述完毕时,好像什么手又把他们拉回到现实中,他的眼神又变得浑浊且疲惫。说句不负责任的话,其实我不愿意成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因为要讲教本,因为要参加讨厌的考试。我宁愿孩子们永远不去理会那些令人厌恶的词语、背诵的课文以及生涩的阅读达标,只愿就这样读下去,一直读下去,读到永不疲惫,永远快乐。

  今年学校开展亲近母语的四大课程以来,我觉得有些举措与我以前的读书活动不谋而合,而且更加专业、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原来的我仿佛一匹脱缰的野马,任由我驰骋,而现在仿佛有了一定得规律,操作起来有章可循,有路可走,也可以使工作更加事半功倍,也可以随时监测到学生的效果。

  比如日有所诵,谈一点感悟和想法,刚开始不习惯每天都是语文早自习,后来每天都读一读,我发现了学生们惊人的变化,1、我没有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捧起书本自己诵读;2、他们的读书水平有显著提高,抑扬顿挫或者停顿转折以前需要我不断提点也做不好,而现在有了可喜的变化,不知道是因为他们大一点了还是真的起了效果。3、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感悟力有了提高,以前班上爱读书的为数不少,但是真正读得明白的少之又少,现在中等学生也渐渐增强了理解能力,自己就可以解释飞鸟集与一些生僻字眼的意思,更有甚者,今年的诗词大会大热,我们班的好多孩子也在家模仿着参加,没有想到孩子们好多都知道,问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说,咱们日有所诵里有啊。尤其做阅读达标的时候效果要好的多。

  比如《全阅读》,对于这本教材的单元设计感受很强烈,每个单元不再是一篇短文,而是一个主题,几篇串联,满足了孩子们的读书欲望,但同时也有困惑,究竟是老师读给孩子们听进行讨论还是孩子们自己读,自我感悟?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我有一个房间的这个主题单元,当孩子们读到“这简直是猪窝、狗窝。” “这个名字怎么这么熟悉,你说什么?这就是我的房间?”孩子们哄堂大笑,主动要求我,让他们再读一遍再读一遍,最后全班齐读了三四遍,每一遍他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的微笑我永远也忘不了。

  再比如图画书阅读,这学期我承担了一节图画书公开课,向老师们展示了一堂家常的、普通的常态课为了提供让大家共同讨论的平台,以此提高我的教学。通过这次研读绘本课,我有个新的感悟,不仅可以读给孩子们听,还可以设计很多互动的环节,比如我们班一起研读《鸭子汽车记》,其中鸭子越气越熟练,越骑越快的语句可以设计成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读,孩子们玩得高兴极了,我不想渗透什么语文知识,也不想设计什么语法环节,就是玩,开心就好,管他三七二十一。再比如《大脚丫跳芭蕾》告诉孩子们有梦想就要去追。还有很多不少三年级读的绘本我们也一并拿来主义,先“读”为快!!比如《我有友情要出租》,孩子们最后都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有的人动了真感情哭了出来。再比如《雪人》,给他们放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雪孩子》以此一起感悟,读到最后雪人消失的时候,全班无一例外的失声痛哭,我想哭不是要的效果,而是这种动人的情节带入了孩子们的世界,每个读者有不同的哈姆雷特,让他们结合生活有自己的感悟和人生吧,我只做一个点灯的人。

  再比如整本书阅读,我们不仅开展共读亲近母语要求开设的三年级的共读书目,我们班还以激趣为主要目标,阅读《哈利波特》系列给他们读,《窗边的小豆豆》给他们读,主要的时间还是上课前十分钟,因为刚开学,所有的书都只是开了头没有收到什么效果的反馈,但是我相信,这一切都会和原来一样的节奏以及比原来正好的效果走下去,因为我们都是真正热爱读书的人,我相信书籍的力量,我也坚信所有的语文知识都来源于阅读,所有对人生的感悟与理解来源于阅读,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做人一定要做合格的人,这是书籍的力量,是阅读的力量。

  让我谈谈我们班的读书经历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也许和每个老师一样都在孜孜不倦,不辞辛劳的走在引导阅读的路上,平实且平淡无奇,但是我相信,亲近母语的力量,它不是高山险阻,却也是漫漫其修远兮之路,它的力量肯定如山洪、如岩浆,厚积而薄发,我们只是做一个铺路人,一个助推者。但是,我们会一直一如既往、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做一个点灯人。、

唐晓蓓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