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2013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李琦:用母语自由地表达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10-12 15:12:01

摘要:这个时代因为种种原因,心灵的苍白和脆弱,应该算是普遍的。所以当普遍存在心灵的苍白和脆弱的时候,我们致力于用母语发出声音,这个声音能够有多大的质地和力度,也许比我们单纯地关注我们怎样通过母语发出声音要更有益一些。这样未必是我们每个人,任何一个人都有能力去解决和改变的问题。但是,我想它一定是这个时代很冷静地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审慎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今天的论坛主题是“母语的声音”,之前,徐老师给我定了一个题,就像命题作文一样。我挺发愁的,我这个人性格上是天马行空式的。没题的作文,我可能会做的挺好的,有题的作文我可能会做的很难。我没有用徐老师定的《用母语自由表达》的题目。我就在想,主题“母语的声音”就五个字,如果让我来理解的话,它包含了哪些含义,我想这五个字容纳的含义,可能要比我们想到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也可能要更沉重的多,我就把我所理解的这五个字所包含的更丰富的,多少也带着一点沉重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含义说一说,跟在座的各位老师交流。我在想,就这个字面含义来说,“母语的声音”这五个字,首先应该是母语的声音形态,比如说我们知道不能只是阅读和写作,还该有诵读,因为母语不仅作为视觉符号采取书面形态,同时作为听觉符号,也采取了声音形态。

       第二,母语作为声音的载体,这个大概就是徐老师希望我讲的主题,用母语自由地表达。我待会儿也会尽量地按照徐老师给我布置的题目讲一讲,当母语作为声音的载体时,是否有可能做到自由的表达。

       第三,母语是不是在发出声音?如果是的话,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这几年尤其能够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在我的内心深处听到一道声音。这道声音不是来自我的父母,不是来自我的学生,不是来自这个时代和社会,它来自我的文化传承,它来自我的母语。我时不时的,很清晰而又强烈地感觉到来自母语的这一道声音。我待会儿尽力把我用心听到的声音也说一说,跟各位交流。那么,如果母语的声音包含了这三个方面的意思,归结为“母语的声音”这样一个词的话,它的每一层含义,分别代表着什么样的意思呢?我试着做进一步的解释。当我们认定母语必定应该,而且事实上采取了相应的声音形态时,我想我们一定该做一件事情,叫作通过声音传承母语。我们这一些身为人师的,不管是体制内的,还是体制外的,我们教育学生,教育孩子来肩负起对这个民族和时代该有的一份责任时,少不了通过声音来传承母语。所以,亲近母语所着力的,比如说《日有所诵》这样的活动,是通过“诵”,通过声音传承母语的。我们有时候可能也会在学校里头开展一些活动,叫演讲,也是通过声音来传承母语。那么这样的活动,跟我们今天上午看到的辩论赛的活动,有什么不同呢?我想区别在于,我们实际的语言使用,是在对话中的。领导在台上讲话,一个特定身份的人上台发言或者致辞,这一种原形是不太准确的,归结为偏独白性的。你有10分钟,你有5分钟,甚至你有2个小时在台上说,说得好不好另当别论,别人在底下听,愿意听,听的认真一些,不愿意听,出于礼貌,也很安静地听。这种语言形式,我大概把它归结为“独白”,或者说它是单向的声音和信息的传递。这是我们真实的语言实践的一部分。

       对话,甚至有时候可能是更重要的,普通人更要用到的。当然,我们也知道很多人可能有压力的也是在这个部分。当我们认定我们应该通过声音的这种形式来传承母语的时候,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们对话,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因为对话,我去年在扬州跟徐老师提到了15个字:透彻的思考,清晰的表达,温和的沟通!尤其是温和的沟通,它是进入到对话时特别重要的。辩论赛是以一种游戏形式,以对抗性的方式来对话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当然有更多不带有这种形式和色彩的对话,所以我们怎么帮助孩子们,让他们从5、6岁开始,甚至更小一些,到7、8岁、10来岁上下,甚至更年长一些时,学会沟通和对话,这是我所理解的母语的声音形态延伸出来的话题。我有10年的时间不给本科生上专业课,但是到目前为止,我每年给本科生上的选修课有4门,都和口语表达有关。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可以不教专业,我更愿意尽最大的努力教跟语言能力有关的课。我们可以做一件事情,以语言为载体体验生命。

       这个星期三下午,我在课堂上跟颜彦、敏慧上辩论与演讲这门课时,同学们在发言,我突然想,为什么我这么多年,这么专注于这样的课堂,却又不去教他们任何的语言技巧?我终于想明白了,我真正的在以语言为载体体验生命。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引出下一个问题。语言既然包括我们的生命体验,那么我们需要作为,把语言作为声音的载体,把我们的生命体验表达出来。我想这个应该是徐老师特别注重给我布置的任务:通过母语发出声音,就是用母语自由地表达。接下来,我就想,如果我们需要,也应该通过母语发出声音,它所关联的是什么样的问题?我猜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这一句话“通过母语发出声音”,怎样通过母语有效地清晰地发出声音,有顺序地发出声音?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在这个地方,怎样通过母语清晰地发出声音,我今天要跟各位交流的是另外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我们是通过母语要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第二个,当我们自由地表达,试图通过母语发出声音的时候,我们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时代背景下。

       我先说我的第一个理解,我们用母语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在所有的场合,无论是厦门大学里对敏慧们上课,还是昨天上午我对一些40岁上下的来自银行的行长、副行长、总经理、部门经理或者网点负责人,我给他们上“领导者的语言艺术”这节课,我总强调一点:我们从嘴里说出来的话,每一句话都应该包含我们每一个人独特的生命温度和气息。两个多月前,也是在这个地方,我的主题演讲,当时的题目就是《给教室添上温度和温情》。那个时候,我是作为当时在座的各位的同行,表达我作为老师每次上课对教育的理解。我做到了,带着我个人独特的温度和气息走进教室,让我们的学生们感觉到,这间教室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不是一个物质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浓浓的、纯净的师生情谊。它来自于做老师和做学生的每一个人,他们各自独特的温度和气息。这个温度和气息就是每个人独特的声音感受和体验。每一句话我都希望它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温度和气息,它在表达和传递着我们每个人的温度和气息,否则的话,我们知道有一些时候,比如说做领导的读着秘书们写的稿子,有一些人背下了头一天写好的稿子,这个时候可能就缺了一点温度和气息,甚至完全没有温度和气息。所以,我在想语言真正的感染力和魅力应该在于我们把自己独特的温度和气息,融入到我们说出去的每一句话。

       那么接下来,我进一步想,这些带着我们温度和气息的声音,它们包含着哪些内容呢?我想无非就是从大和小两个方面来说。先说小的方面,每个人独特的情感世界,生命感受和人生态度。我想无论如何我们主张通过母语发出声音。如果这个声音把每个人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生命感受、人生态度这些抽掉的话,这个声音一定是感动不了人的。第二,如果每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他真的能够做到用自己的声音传递给别人自己的声音、态度和情感体验,也还是不够的。因为只会这么做的人,难免生活总是局限于自己个人经验的范围中。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当一个人局限于个人经验狭小范围的时候,他生命所必需的内心的安定和宁静一定没有办法获得。他的意思是说我们得进入阅读,进入到由符号构成的,宗教的、历史的这些领域,来超越个人经验的狭窄性所造成的个人生命的有限性。拿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我们通过声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声音感受,更应该是对公共生活热切的感受,以及负责任的言论。如果我们不能够在我们的学生们年轻的时候,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这种提示和引导,为他们尽量创造机会,我想我们做老师的职责上就有很大的亏欠。所以,敏慧刚才提到,在专业化的课程上,让他们讨论很宏大的课题,看起来和自己完全没有关系,他们内心不能只压抑着自己内心的生命感受,还应该向外关注我们自身的公共生活。这个公共生活应该很现实的,诸如我7月份讲的《我们处在什么样时代》的话题,更宏大的可能是这个全球体系是不是把人类引向了歧途。

       我们试图以母语为声音为载体,来表达我们自己情感的世界,和我们对公共生活审慎而负责任的关注时,我们有没有可能遇到一些问题,或者说遇到一些难题?我想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决定了它好像不太容易。这个很独特的转型时代,看起来使得每一个人更偏重于关注自己一己利益的得失,未必真切地关注公共生活。当我们尝试努力用母语发出我们声音的时候,也许我们是把对公共生活的关注屏蔽了。当然我们也知道言论总是在特定的限制中。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自如地,自由地来表达我们对公共生活的关心。很多时候,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其实很多时候,审慎的、负责任的沉默,就是一种声音,符号学上把这个叫“空符号”,什么也不说就像是你在说。当然这个需要经验的积累,学识的增长等等。

       退回来,今天这个时代每一个生命个体,他用母语发出的声音,就算他局限在个人的生命感受上,有没有问题呢?好像有一些问题。我这几年总是试图寻找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出了一些问题。我找这个问题的方式好像也比较特别,比如说,我关注电视节目,什么样的节目形态,节目上出现了什么样的风格。昨天,我就在看东方卫视的一个节目。节目是有关年轻人怎么解决牵手这样的问题的。脱光了吗?脱离光棍状态。这个词一用,我就觉得好象有点问题。大家必须承认,这个时代因为种种原因,心灵的苍白和脆弱,应该算是普遍的。所以当普遍存在心灵的苍白和脆弱的时候,我们致力于用母语发出声音,这个声音能够有多大的质地和力度,也许比我们单纯地关注我们怎样通过母语发出声音要更有益一些。这样未必是我们每个人,任何一个人都有能力去解决和改变的问题。但是,我想它一定是这个时代很冷静的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审慎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第三,今天母语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昨天晚上我和颜彦,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很久。我们之间有不小的意见分歧,她对着老师很坦率地说她的看法,跟我不太一样。时间的缘故,我把这个问题说得简洁一些。许多年前有人写了一本书,我忘了作者,大概是《汉语的危机》。同样是许多年前,潘文国教授,他是一个先研究英语后研究中国语言的语言学家,在2007年出版了一本书叫做《危机下的中文》。我想,我们在座各位如果是作为语文老师,如果关注母语这样的话题,我非常郑重地向各位推荐潘文国教授的这本书。很有启发性,它可以让我们理解今天中文处在什么样的时代,以及我们身为人师,不管教什么,我们总是用母语工作的,我们该怎么理解和对待我们的母语。我自己也感觉我们今天看起来好像真的需要有一场全民性的类似于运动的东西,当然,这个运动最好不要是自上而下,而是像我们在座各位这个样子,从民间、从文化的方式来发起,守护我们母语的纯粹性和纯正性。那么,这个当然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需要许多的语言学家,需要我们在座各位这样实际的语文工作者,我们一起参与。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内心听到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母语。这个声音和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宏大历史进程有关系呢?我这几年试图去解读二十世纪百年中国它所发生的变化。我后来用了4个字来概括百年中国发生的变化,叫作“分崩离析”。我叫敏慧分析二十世纪中国的交通革命问题和中国历法问题,包括我在寻找在百年快速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所面对的挤压、破碎、残存和遗迹。我最后想到了八个字,“百年中国分崩离析”,这个分崩离析可能包括我们的文化传统,也可能包括我们作为文化传统载体的语言文字。

       有一个同学辩论赛的时候说的非常好,他讲到的中国语言的独特性,我也是在潘文国教授书里面加深的理解。世界上唯一存活、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是我们的母语,是唯一的。如果守护不好我们的母语,那就毁了今天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今天世界上唯一的自源性文字,就是我们的母语。如果我们守护不了我们的母语,也就毁了人类唯一的字源性文字。这几年,我一直有个想法,跟研究生们我也在说,我希望同学们和我一起守护母语的纯正性和纯粹性。我一直找不到我为什么这么坚定的原因。后来,终于在潘教授的这本书上找到了答案。中国语言今天所具有的独特性,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不光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作为华夏后人,我们觉得母语我们学起来方便,用起来灵活,我们能够以中国人的文化情感感受它的优美,不是这个样子,它对于人类文化的传承有它独特的价值。我的基本想法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乃至于我们之后的几代人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来守护母语的纯粹性和纯正性,以守护中国文化的纯正性。这样的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我自己总觉得母语今天呻吟着,在危机中。我在想,亲近母语这样的机构,徐老师他们做的这个事情真正的意义在哪里。未必仅仅是补救体制性的公立学校教育的弊端,它更契合了我在内心里面感受到的,我们的文化传承和我们母语这种呻吟般的声音,以及表达出现的危机。我们冷静和坦率地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意义?

       我上一次也在说我很感动,很感触甚至震动于亲近母语的两句话,一句话是我们现在很容易看到的:亲近母语,呵护童年。我现在想加上四个字,上次说了“守望未来”。我总觉得这四个字表达的意思,已经隐藏在“亲近母语呵护童年”这八个字中了。我想用我的解读,用这四个字,把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这个目标怎么实现和亲近母语的另外一句话有关系。我很意外,刚才在台上,听台上的陈子坤小朋友说,他们学校的口号是“走进儿童世界,培育世界儿童”。我想亲近母语致力的目标就是这个。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我想我们在座每个人的工作都非常具体,对于我们人类更为宏大的文明转向来说,可能都非常的细微。那么,我们具体而细微的工作,如何和这个民族的宏大进程,和整个人类的文明转向有关联呢?很简单,让我们用对母语的恭敬、虔诚、执着、热爱、持守来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以我们的绵薄之力来应对母语的声音,以及由声音传递的声音。有一天,我想华夏大地可以传诵着从学童到老者清幽柔美的诵唱,诵读着我们历史悠久的华夏语言。那一天,那时候的声音一定会是另外一个声音。我想等到有这样的声音出现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类,那个时候的地球一定是另外的样子。

       我们今天用简单的主题“母语的声音”,来寄望我们的未来,在寄望我们的未来中,我们一起守望我们的未来!我很荣幸能够把我这样的想法说给大家,并且在未来,和各位一起为我们这样的目标,尽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一份绵薄之力,谢谢大家!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