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凤凰教育:典雅吟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中国文化独特魅力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4-12-17 22:50:33

摘要:导语: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典雅吟诵

汉语古代诗词文赋的创作、传承、学习的语音方式,主要有唱、吟、诵、念四大类。念,就是用口语读。诵,是艺术化的念,强调清晰准确和语气情感,但没有音阶。吟,有音阶,是像唱歌一样地诵读。吟诵是吟和诵的合称。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甚统一,没有固定的指称,有吟唱、吟咏、吟哦等多种说法。

吟诵之诵,不是朗诵之诵。吟诵的诵,遵循传统的规则。朗诵是从西方传入的,在中国还不到百年的历史。百年之前,但识字者皆会吟诵,不会朗诵,与今日之情况恰好相反。

吟诵的语音,与当地方言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没有全部用方言口语语音吟诵的。吟诵使用的是文读系统的语音。在北方,更接近官话,在南方,更接近当地方言。文读与方言口语的差异,在北方可在10%—30%左右,在南方更大,最多者甚至可达到80%。

吟诵是自娱的,不是表演艺术。更重要的是,吟诵是学习方法。怎样去吟诵一篇诗文,实际上就是怎样理解这篇诗文。学习者往往通过反复吟诵,不断修正,达到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吟诵又是即兴的,因为每次吟诵,吟诵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情都会有变化,所以吟诵每次也有不同。

吟诵是中国汉语古诗文的活态。在吟诵中,包含了很多语言本身所没有的意义,这些意义也是附着诗文一起流传的。古人的心态、情态、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接近,最能体会。现在的古诗文只剩文字,意义已经和古代有很多的不同,现代人无法体会了。不吟诵的古诗文,已经不是古诗文的原貌。

吟诵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不仅记得牢,而且理解得深。吟诵里,已经包含了句读、格律、结构、修辞等等一系列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寓教于乐。吟诵尤其对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非常有效。

吟诵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吟诵里面,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吟诵的方法,以及经过吟诵以后的诗文内容,都把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表现出来,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吟诵只论其神态,中正平和,精气内敛,可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学习内在的精神。形式和内容不统一,精神自然难寻到。吟诵是为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吟诵感兴趣,各地的吟诵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教育界也自发开始了恢复吟诵传统,把吟诵引回教育体系的探索。在最近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有更多的地方引进了吟诵的形式。这说明吟诵是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的,只是很多吟诵还不规范,也缺乏传承,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吟诵是最好的诗歌教育

叶嘉莹先生认为,要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绝,保持诗文吟诵的传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工作。"因为如果只是应付考试,只是写论文、敲一敲电脑,搜集很多资料,它与你的生命不发生真正的关系。可是吟诵呢就不一样。中国的语言,它有一种节奏,特别是诗歌的语言,它有平仄、格律、韵字,而声音能够感动人、打动人的心灵,你如果透过这种声音,是可以跟生命结合起来的,所以我觉得要从小养成吟诵的习惯,这样才能与古典文化真正接轨。"

如今,很多地方出现古典诗词诵读热,叶嘉莹的讲演也让人更加喜爱古诗词,叶嘉莹表示欣慰的同时,也说:"如果我的讲话能够引起对古典诗词的热爱,这当然是好事;但是,我希望这不是五分钟热度。而且我觉得,热爱古典诗词还包括要让古典诗词里边那些古代诗人的精神、品格、修养,能够在年轻学子心里产生共鸣,这样才好。"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叶嘉莹先生就提倡吟诵古诗词,无论是在加拿大温哥华,还是在渥太华女儿那里,叶嘉莹先生都到幼儿园去讲过课。她也曾经在南开大学幼儿园讲课。叶嘉莹先生一直有这样一个理想:在幼儿园开设 "古诗唱游"科目,以古诗词为主,教学方法以唱歌和游戏为主,一边唱歌,一边游戏就学会了古诗词。用简单、小孩子容易学的,也是合乎中国传统的吟诵方法教给他们吟诵。 "因为学习古典诗词开始得越早越好。现在,距离吟诵的传统相当遥远了,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听惯了流行歌曲,你再让他吟诵,他会感觉这真是稀奇古怪,这是什么声音,难听死了,远不如我们流行歌曲、热门音乐好听,就不容易接受古诗词了;小孩子很纯真,而且记忆力强,透过吟诵,可以长久记忆,所以我曾经有这样一个提议。 "

这个想法一直在叶嘉莹先生心里,未曾变过,她也在一直为之而努力着。"如果在幼儿园有两年,小学一二三年级再有三年,那小学生长大以后,不管学工科、理科、商科,学任何科目,他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就扎根在心里了。 "

北京中华吟诵会让叶嘉莹先生有了新的希望。 "我个人能力非常有限,所以我是说要国家呼吁,要国家推广才是好的,现在国家已经开始了,我多年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也是我为什么在百忙之中要来北京参加这个吟诵会的缘故。"

叶嘉莹先生一再强调,一方面应该保留方言的吟诵传统,同时也应该想到一个现实的、简单的方法来教小孩子,可是"绝对不能是唱歌,唱歌绝不是吟诵,你唱歌唱得再好听,永远不会做一首诗,因为你的重点在音乐的美感上,可是诗歌吟诵的重点却在诗歌本身情意的感发上。他的声音是在传递这个感发,而不是以声音的美化为主。"

叶嘉莹先生认为,以唱歌的方式教孩子们吟诵是扭曲的,她所希望的是"真正结合着诗歌情意的感发和平仄的一个基本的方法"。 "从小让老师带他这样吟诵,我觉得是最简单可行的办法。这样,将来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才不是肤浅的,而是有修养的。这才是重要的。"

吟诵不是穿汉服、摇头晃脑、拿腔作调

现阶段各地的所谓"吟诵",有的是配乐朗诵,有的是按谱歌唱,与真正的吟诵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不过是一种经过流行元素包装之后的才艺表演而已,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在于文社社长王旭明看来,社会上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也存在着误区。一种是纯粹为了背诵而把古诗词配上现代音乐。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一位家长介绍,她儿子从上一年级起就在每天早读时间听古诗词的音频,后来,为了让孩子们记忆得更快,老师把音频发到了班级邮箱,让学生下载后在家里继续听。"我一听差点背过气去,你能想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用《最炫民族风》(流行歌曲)中的说唱部分演绎出来是什么感觉吗?!"

虽然中华教育在历史上非常推崇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一种积累、一种熏陶,但是,当把所有古诗都用上说唱节奏后,古诗词的意境就没有了,熏陶就变得遥不可及了。

"还有一种误区就是,一说中华传统文化就给孩子们穿上古代服装,然后摇头晃脑地背诵,甚至还要拿腔拿调地吟诵"。王旭明说,这些做法都太注重形式,适宜少数学生的才艺表演,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安安静静地读、背和感悟就挺好"。

"还有一种误区就是,一说中华传统文化就给孩子们穿上古代服装,然后摇头晃脑地背诵,甚至还要拿腔拿调地吟诵"。王旭明说,这些做法都太注重形式,适宜少数学生的才艺表演,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安安静静地读、背和感悟就挺好"。

吟诵也需要一定的训练,但不是朗诵、唱歌那样的技术性训练。吟诵取决于对作品韵律情感的把握,它更要求吟诵者有对"诗心"的体会和感悟,至于先天的嗓音条件或后天的音乐修养反而在其次。或者简单地说,吟诵更需要"懂诗"而不是"懂音乐",而时至今日"懂诗"(旧体诗词)甚至比"懂音乐"还要困难,这是造成吟诵困境的另一客观因素。

吟诵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吟诵是一把钥匙,而且中国文化的精髓都在经典里头,实际上国学所有的东西,都存在于我们先人留下的经典里边。读通了经典,就掌握了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主要精华。清代大学者戴震先生说过,"经之者,至道也","经"是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在经典之内。"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谓"文以载道",是说经典文词是承载道义的关键。"所以成词者字也",能够组成一句话的是字,只要打通了字词本义,则可循序进入文化的殿堂。"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学习经典、阐释经典关键在字词。

吟诵简单说,是一把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殿堂的钥匙,谁有了这把钥匙,就可以进到这个珍宝殿堂来,甚至拿手摸一摸、看一看,真正的欣赏把玩珍宝。如果没有这一把钥匙,你只是趴在窗子上往里望一望,进不到室内来,似见非见,差别很大。

国学教育需要从耳学回到目学。要让学生背诵大量的经典。如今六部委联合下文在全国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就是非常好的尝试。只是如今的篇目,还不够系统,不能使思想精神完整传承。

背诵的最好方法,就是吟诵。吟诵便于记忆,这是公认的经验。吟诵也便于理解。传统文化或者经典诗文,如果除了解释字义,还要分析主题、结构、写法、背景、意象、意境等等,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年纪幼小,多半不能记住,更难得理解。而古代老师,除了解释字义以外,讲解不多,而多半通过吟诵把自己的理解灌注其中,教给学生。学生会记住吟诵,其中如句读、语气、声调、情绪等等,一起记下,等到年长,自有豁然开朗的一天。是以古人记的多,悟的也多。现在讲解太多,背诵太少,讲的记不住,背的无神韵,自然竹篮打水。

吟诵只论其神态,中正平和,精气内敛,可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学习内在的精神。形式和内容不统一,精神自然难寻到。吟诵是为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

吟诵是中华泱泱"诗国"遗留下来的一笔精神财富,如何继承和发扬它,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在大众对传统吟诵还没有清楚认识的情况下就急于推广,只会将其变成一种廉价的"娱人"手段。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注意而过分宣扬这种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的结果反而会使真正的、传统的吟诵以一种异化的形式消亡。

结语:诵读古典诗词对于一个人的内在德行、外在能力都有强大的培养提升作用。吟诵里面,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吟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方人眼中中国文化的魅力之一。
 
更多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