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亲近母语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12-03 11:20:56

摘要:成尚荣: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小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参与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决策研究。本文根据成尚荣先生在2015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十二五”课题结题会上的演讲整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近母语的各位成员,我向大家汇报一个题目,叫“亲近母语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亲近母语的研究和实践是在我们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的研究,是我们国家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的一条道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会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因此,我的这个标题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亲近母语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范式,而这个范式很有可能将来会成为我们国家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流派,要说它的意义,当代的价值就在于此。 

      第二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该从亲近母语中吸取点什么呢?亲近母语研究为我们国家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哪些经验,有哪些非常重要的价值启示呢? 

      就是这么两个问题,第一个我个人觉得亲近母语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范式。各位老师,在我们的文章和我们的讲述中,常常用到“范式”这个概念,说明大家对范式概念是非常亲切的。范式概念代表了我们的许多想法。库恩先生著名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谈的就是范式问题。说亲近母语已经基本建构了一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范式,但是请问什么叫做范式?库恩的著作当中用了很多范式的概念,定义不下18种,最后他自己都搞混了。所以他说,我最后自己对范式,到底是什么意义,我也说不清楚了。

       一个日本人写了一本书,就叫《库恩范式》,意义在哪里呢?一开始他设计了一个法庭。法庭中被提诉的人就是库恩,法官不断向库恩提出问题,你的范式到底是什么意思,把他当做犯人来审问。库恩说我这么多范式的定义,我自己没搞清楚,但是有些基本的问题我是说清楚了。哪些基本问题: 

      第一个基本问题,范式意味着科学领域的研究的成熟。也就是你在进行科学研究,包括教育科学研究,如果不进入到范式这个范畴,说明你的教育科学研究不成熟,亲近母语是一项科学研究,但是它能不能进入到范式阶段呢,这对亲近母语的成熟度、科学性、规范性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这是库恩说的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他说范式的提出其实是一场革命。范式要转化,从一种范式转成另外一种范式,其实是一场革命。那么让我们想到的是亲近母语具备不具备革命的意义,如果他具有变革的意义,具有革命的意义,那么它的范式就建构起来了。就让我们用范式的概念来考察亲近母语的价值和意义究竟在哪里。这是库恩提出的第二个意思。 

      第三个观点是,范式转化其实就形成一种模式。你有了模式了,就可以称为是范式了。范式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比模式都大多了,但是库恩认为模式至少是范式中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问的是亲近母语有没有形成模式?如果形成模式了可以下一个判断,亲近母语已经建构一种范式。 

      第四,库恩说一种范式的提出是具有革命意义的,他进一步说一种范式的转变,就带来一个新的世界。范式的转变,会在科学领域中带来一个新的世界,我们要问的是亲近母语有没有带来一个新的世界,有没有创建具有他们自己意韵和价值理念的一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天地,新世界呢?

      第五,库恩又说范式常常要用范例来表示,这是要用很多的案例、故事,用他们的经验,用他们的讲述,用他们行动来证明来演讲,来表述,来演绎。 

      如果具备以上五点,他认为你的范式就建构起来了。讨论这五点还不够,我们要进一步讨论,库恩又提出除五点之外,还有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点,所谓范式要有共同的信念,如果没有信念,称之不了范式。库恩有一个判断,他说范式是关于世界观的,这个观点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库恩自己也表示动摇了。范式是不是一种世界观暂且不论,但是至少他说的一个范式表现出一个共同体的一个群体的共同的信念,以至信仰,共同的承诺,这在范式中是非常重要的。 

      补充的第二点,一个范式必须要有基质,基础的基,质量的质。一个范式必须要有基质,如果你不具备这个基质就不能称之为范式。基质又是什么呢?库恩从三个方面解释了范式的基本成分。第一,有没有进行符号概括,也就是你们有没有提出一个口号,形成一个主张,形成一个核心概念。如果你形成了一个核心概念,就变成你的主张,就具有基质,这种基质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范式。亲近母语有没有它的核心概念,当然是有的。库恩说基质第二个就是它的信念,信念究竟在哪里,具有信念这种共同承诺才能得以实现。亲近母语的信念在哪里。第三,有没有共同的价值,他说范式是不可通约的,但是不可通约,并不否认他具有共有的价值,具有核心概念,具有一种信念。具有共同价值的时候,这个价值可能就成为一种范式。 

      我介绍这么多范式的基本意思,目的是为了考量亲近母语有没有形成范式。在座各位都知道,它已经成为一种范式了。第一,亲近母语有鲜明的价值取向,那就是要做具有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中国人,而且这个中国人是现代中国人,要把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作为他们的使命。一路走来,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人带领着的一个团队,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好像显得比较弱小,但是又非常强大,步履蹒跚,但是我觉得非常坚定,风雨兼程,不断向前,朝着一个目标,那就是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中华民族进步的发展。只有去弘扬去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从过去时变成现在时,并且传统还会成为未来时。从过去时到现在时,到未来时,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亲近母语有这种价值追求,表现了一种精神,一种家国情怀,表现了一种知识分子的良知。何为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一定要有知识,但是有知识一定是知识分子吗?在我的阅读视野当中,我感觉到知识分子的概念好像至少来自两个国家。

      一个来自俄罗斯。当时一批有知识的人,俄罗斯人常常休闲的时候在酒吧,在咖啡馆里聊天。不过他们聊的不是个人的小事,聊的是俄罗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以及这个民族的未来,用毛泽东的话来描述最为准确,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后来俄罗斯把这批人称为知识分子,这个来源显然告诉我们,知识分子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应该是有社会良知的。 

      第二个来自法国,当时法国有一批非常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他们至今都成为法国人的精神领袖,那就是卢梭,大家都知道卢梭写的《爱弥儿》,爱弥儿是他理想中的儿童。当时法国有个小战士被政府判了罪,罪名非常大,说这个战士犯了叛国罪,其实这是天大的冤屈,但是谁来为这个小战士辩护,谁敢于和强大的政府对抗呢?有。他们站了出来,卢梭站了出来,佐拉站了出来,辩护的结果是政府改判了,小战士无罪释放。在释放这个小战士的时候,政府官员酸溜溜地说了一句话,说他们是批知识分子。 

      在法国、美国,知识分子的概念,一开始诞生的时候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一个贬义词。法国的这一个故事,这个案例又在告诉我们何为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有批判的勇气,应该有批判的精神,用今天的话来说应该有一种批判性的思维。他们就是知识分子。季羡林先生就是一个伟大的知识分子。2006年,季羡林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高琳娜身体不好没有到颁奖现场,至今为止我都记得组委会给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他“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届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他用自己的学问,铺展了大地美丽的风景,他把文化汇入传统,他把自己的心留给了东方。亲近母语正在努力成为知识分子,他们用亲近母语这个核心概念引起我们大家对中华民族文化高度的关注。他们做这件事情其实是有社会良知,是有批判的勇气的,这非常可贵。这批人行走到今天,其实在带领我们走向知识分子。当今的知识分子弱智化了,不是说知识弱了,智力弱了,是他的社会良知弱了,批判的精神弱了,理论勇气弱了,我们不能弱智化。向亲近母语学习,首先学习这种情怀,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学习他们的新颖的价值取向,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说他基本上建构了范式,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而这个核心概念形成了核心价值。这个核心概念叫做亲近母语,母语是什么?母语表现的是什么?前两年中央电视台一档非常普通的节目却引起了大家高度的关注,那就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球的华人都在关注,300多家媒体都在报道。为什么一档普通的节目引起这么大的关注,那年的夏天,“汉字”,“汉字听写”,“汉字书写”,“母语”,“中华民族文化”成为流行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每一个汉字都在讲述一个中国的故事。亲近母语其实在带领我们孩子运用母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隐藏在里面。 

      余光中先生在文章中说,“杏花、春雨、江南”,所有一切一切都在这六个字里,在“杏花”两个字,在“春雨”两个字,在“江南”两个字,所谓的一切一切都在这六个字里面了。他接着说只要仓吉造字的灵感不灭,美丽的汉字,美丽的中华民族文化永远不老。亲近母语关注的何止是一个母语教育的问题,亲近母语关注的是关于中华民族根基的培育问题,关于中国把现代化建设植根在什么土壤中的问题,是让我们孩子究竟成为什么样人的问题。亲近母语就是亲近祖国,亲近母语就是亲近我们自己的民族,亲近母语就是要做有根基的中国人。这个意义多么巨大,这是一个核心概念,但是它形成了核心的意义,核心的价值。这个价值追求难道不是共有的价值吗?共有的价值追求,不是一种信念吗?这种共同的信念,不是这个团队做出的庄严的承诺吗?要有承诺、要有信念、要有共有价值,所有一切都凝结在“亲近母语”这四个字当中。亲近母语充满着情感,但是那么有力量,那么有厚重感,有一种历史的悠久感,有一种文化的深厚感,有一种未来感,让我们掂量出一种民族的自豪,民族的自信。因而让我们走向文化的自觉,做一个有根基的中国人,要从亲近母语开始。 

      第三,我说它是范式,因为它建构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所有的课程体系中,我以为亲近母语的课程体系是比较规范的,比较科学的。课程改革深化到今天,课程不能再随意了。在不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其实是随意的,并不具备课程的规范性,并不具备课程的意义,把过去的兴趣小组、活动改一个名字叫校本课程,改一个名字叫社团,但是我认为校本课程应该从兴趣小组活动开始,社团建设应该从兴趣小组活动开始,但那是初级阶段,到了深化阶段的时候,你不能再这么简单去做了。课程的科学化,课程的规范性,已经成为当前课程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而正是在这一点上,亲近母语走的好,在它的结题报告当中,讲了五大类课程,你注意到了吗?每讲一个特征,都要讲课程的概况,课程的意义,总目标、分目标,还有年级的目标,还要讲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的评价,这些都是课程的元素,是课程的要素。根据课程的基本要素,达到课程基本规律,因此达到了课程的意义,所以我们才能称为它课程。而这个课程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是在国家课程,在国家的小学语文课程进行的同时,不断地在思考去完善它,拓展它,发展它。它不是走另外一条路,而是在探索国家的语文课程怎么走更好,怎么走得更远。建构这么一个课程体系,说明它是有一个操作体系存在的。作为一个范式,如果没有范例,没有具体的操作,只是理念,甚至只是口号,那是不能称为范式的,这是第三个。 

      这三个以外,我又在想,亲近母语基本上建构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学范式,那么它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我们国家的小学语文教学流派呢?这个流派能不能走向全国,而且走向世界呢?让亲近母语和世界的母语教育进行对话呢?能不能成为流派,我们要看看流派的规定性我们把流派规定为五条:要有一个团队,一个团队要有一个核心人物,我们称之为领军人物,这是第一个规定性。第二个,这个团队一定要有一个核心主张,有鲜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第三,这个团队当中要有相似的教学风格。第四,这个团队根据这样的理念形成一个操作体系,一个实践的体系。第五,团队研究的一切在很大的范围内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符合这五点,我们可以以这个范式已经走向了流派。

      亲近母语是一个团队,非常可贵的是这个团队是草根的,是希望的田野。田野怎么希望呢?是在于草根,在于草根生命的力量,这种草根性、民间性,恰恰表现出将来我们国家教育改革,教育科学研究一个发展的走向。教育改革,不仅要有体制内的,还要有体制外的,还应该有第三种力量。这个团队当中,无疑有核心人物,还有领军式的人物,这是很鲜明的,这是第一条是符合的。 

      第二,作为一个教学流派,应该有它的教学主张。所谓教学主张,我是指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要具体化,个性化,不是笼统说我有一个教育思想,而是要把教育思想和学科结合起来,和这个团队的个性结合起来。我把这种个性化的,具体化的,学科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称之为教学主张,这一点亲近母语有。

      第三,他们有没有相似的教学风格?为什么教学流派要强调教学风格?教师专业发展,要强调追求教学风格。风格是艺术家所祈求的最高境界,此话是德国诗人哲学家歌德说的。难道教学风格不是教育家所祈求的最高境界吗?如果说,打开未来之门要有一把钥匙,这把钥匙的名字就叫风格,风格就是打开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教学风格让我们过更有专业的生活。教学风格是一个专业含量很高的问题,讨论教学风格而没有专业,你就不要去谈。教学风格多样化可以让人长寿,这是余光中先生说的。余光中先生,大陆人说他是一个乡愁诗人,他很有意见。他说我怎么是一个乡愁诗人?我就写了那首诗叫《乡愁》,你就把我当作乡愁诗人了,其实我是多种多样的,我风格多样,所以我长寿。于是我体会到风格可以让学术生命年轻、长寿。作为一个团队,团队成员应该有他们相似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是和而不同的。亲近母语这个团队,上了这么多的课,我建议把这些课的教学风格做一个分析,分析他们共同的特征以及不同的特点。 

      第四,有没有一个操作体系?不仅是课程体系,还有教学体系,还有评价体系。第五,产生重大的影响。你们有一个完整的实验基地,还有实验基地学校,数量达到300多,已经在全国范围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学流派的五个规定性,亲近母语正在逐步地靠近,我认为它是有希望成为教学流派的。问题是亲近母语要做进一步的思考、研究和提炼。亲近母语正在建构我们国家小学语文教学的范式,从范式走向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流派。 

      第二个问题,亲近母语这个范式将来建构成一个教学流派,对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究竟有哪些价值启示呢?价值启示的方面是很多的。我认为第一个启示是什么?语文教学改革必须要立德树人。各位老师,当我提出立德树人的时候,可能有老师会想,你太意识形态化了,你太政治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立德树人从意识形态来说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是立德树人其实是在启发我们中国的课程改革,包括语文教学改革要建构一种育人模式。学理性也是非常强的,学术也是很强的。你再仔细想一想,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改革改来改去,目的是什么,还不是说亲近母语说的人吗?立德树人首先是人,要把语文教学改革指向那个人。为什么雷夫先生在中国演讲,问中国老师教什么课的。老师说我教语文的,我教数学的,雷夫说不,在我们那里不是教学科的,不是教语文教数学的,我是教人的,为什么北京实验学校李校长在回答教师们提问的时候也这么说,他说我们实验学校老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人的呢?是对学科的否定?是对课程的否定?不!他是强调课程的背后,教学的身后应该是一个人,如果看不到人,你的改革,包括语文教学改革,就指向了知识,就指向了分数,就局限在一个学科教学范畴之中了。立德树人告诉我们,首先教学要转向人,转向人就是要以人为目的。人永远是目的,不是工具。转向人就是要让学生,让人站在课程的课堂的正中央。亲近母语,谁去亲近?不是老师去亲近。亲近母语这个概念,本身就有一个主体隐含在里面,那就是人去亲近母语,尤其是我们儿童去亲近母语。所以亲近母语背后是一个大写的儿童,正因为如此,亲近母语提出儿童本位。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教育,课程改革、语文科学改革离儿童中心远着呢,才刚刚开始,远远没有到位呢。好多语文教学哪里是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本位,不是的。因此立德树人,首先让我们指向人,亲近母语在这一点上启发了我们,明确提出儿童本位。立德树人,为什么要通过立德来树人呢?刚才你们在研究报告当中提到了赫尔巴特那句话,“我不相信没有教学的教育,我也不相信没有教育的教学”。前面一句话是说所有的教育都应该以教学来支撑,没有教学支撑,这个教育是空洞的。第二句话,“我也不相信没有教育的教学”,所有的教学都应该有教育性,所有的教学都应该具有价值,都应该是具有道德意义的生长。当然了,赫尔巴特接着还有一句话,怎么让我们教学具有教育性呢?显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我认为它的主体是伦理道德文化,把立德放在树人的首要位置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为什么习大大要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赫尔巴特要讲从普遍意义上说,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当然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整个教学过程,教育过程只有知识没有人的道德意义,没有教师的道德方式,还能称为一个教育吗? 

      亲近母语既是一种理念,又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道德的方式,这个道德的方式叫“亲近”。亲近是一种文化的方式,是软实力的方式。软实力大家都知道是美国人约瑟夫奈提出来,他说软实力是什么呢?软实力的方式不是强制人的方式,而是吸引人的方式。亲近就是一种吸引人的方式,是充满情感的一种方式。亲近母语引出了道德的方式,让语文教育首先成为一个道德事业,如果我们再做一些具体分析,分析道德和幸福的关系。我们总是要幸福,亲近母语它让我们幸福,语文教育让我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什么叫做幸福?亚里士多德讲的好,幸福是完美生活中德行的体现。没有道德意义的生长,没有道德之光的照耀,这还是一种幸福吗,你是幸福课堂吗?你让学生获得了幸福吗?这是一个道德问题,道德价值判断问题。智慧一定是聪明吗?一定是知识吗?智慧一定是智商高吗?雅典城原来没有自己的城市名字,雅典说用我的名字做你的名字吧。来的人太多了,雅典人非常有智慧,雅典人说你们每个人给我们雅典城做一件好事,或者送一件礼物,谁做的好事好,谁送的礼物好,我们就用谁的名字做我们这座城市的名字。智慧女神用她的木棍子在山上的石头上敲了几下,在橄榄树上敲下了几棵橄榄枝,雅典人就用雅典娜女神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城市,叫做雅典。智慧女神首先是和平女神,是友谊之神,她充满着美德。亲近母语不断向学生伸出一枝又一枝的橄榄枝,这是多么美妙的过程。 

      什么叫做智慧?智慧的核心是什么?智慧的核心是道德。只有智商高,只有聪明,哪里是智慧呢,哪里算得上智者呢。如此等等,可以把道德和法律,道德和核心价值观,道德和人的全面发展做一个比较分析,你可以看出人的成长,语文教育的过程的确要以道德来立人。亲近母语就是在彰显中华民族的道德,亲近母语就是把道德的种子,爱国家、爱祖国、爱民族,爱中华民族文化的种子,以亲近的方式悄悄地播撒在儿童心田。总有一天它会长成一棵好大的树,这个树一定是向上长的,一定向着天空,向着未来。亲近母语可能是一棵小幼芽,非常可爱,但是这棵小幼芽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会撑起一个民族的天空,让中华民族再次成为先进民族之林。亲近母语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第一个大启发一定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要坚持立德树人。 

      亲近母语启发我们,小学语文是什么语文?小语姓“小”吗?我觉得小语既姓“小”又不姓“小”,说小语姓小是因为它是小学语文,它是儿童的语文。亲近母语说我们做“儿童文学教育”,不是“儿童文学教育”是“儿童的文学教育”,强调“儿童”。小学语文一定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儿童学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去进行教学改革。所以小语姓小。小语只是姓小吗?如果被局限了,被绝对化了,被禁止了,被刻板了,小学语文就永远死在小上面了。在我看来小学语文是大语文,因为语文本身就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小小的语文课程,有一个诺大的世界,我们把一个诺大的世界引进到我的课程里,引进在我们语文的课程中了。因此是大语文,亲近母语就有这种大观念,大观念的概念是人类阐释学家提出来的。人类阐释学家说我们要建构大观念,大观念带来大思维,大思维带来大智慧,大智慧带来大手笔,大手笔带来大课程。小学语文应该是大语文,亲近母语打开了语文的边界,向生活打开,向世界打开,向未来打开,也向其他学科打开。向其他学科打开时候,我觉得还不够鲜明,我感觉到还不多。打开了语文,开放了的语文,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才是大语文,才有大语文,才有大协作。局限在语文的小当中,没有大格局,没有大视野,这样的学生没有大胸怀。亲近母语正是走向大语文,既坚持要面向儿童,又是要走向大世界,走向大生活。这是第二个启发。 

      第三个启发是什么?第三个启发是,语文教学不要排除认知过程。就像怀特海所讲的,认知教育总得进行知识的传授。怀特海的意思是,我并不否认认知过程,但是绝不要把认知过程当成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他说有一个东西比知识更伟大更模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居主导地位,人们把那个东西叫做智慧,也许你轻而易举获得了知识,但是你未必轻而易举获得智慧。在讲什么呢?认知过程中应该把智慧引进来,怎么把智慧引进来,就是既要基于知识,又要超越知识。这时候需要认知过程加以改造,用亲近母语的话来说要进行修正,要修正认知教育的过程。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两种形态,一种形态叫做冷认知,这种形态叫做热认知,又要软认知,软认知就是由情感伴随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充满兴趣,充满创造性,感受到认知过程的温度,这时候知识就温暖起来了,而冷认知忽视学生的情感,忽视学生的情绪,因此那些知识是冰冷的。亲近母语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否定认知过程,但是要改造优化认知过程,把亲、把情、把兴趣,把情感引进到我们认知过程当中来,如何研究亲近母语当中的暖认知过程,这一点,思路还可以再拓开一点,研究更具体更深入一点。亲近母语带来了对语文教学方式,对认知过程一种新的认识,一种新的把握。这是我认为的第三点体会。 

      第四点体会是亲近母语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应该把一个话题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话题这个课题叫什么,四个字,叫做儿童研究。为什么把儿童研究作为我们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呢?甚至我提出而且研究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专业,第一,第二,第三,其实是价值排序,价值有很多序列,在所有的价值当中,把谁排在第一,那就是价值优先,要把最重要的价值排在前面。语文教师有一个专业,语文教育,这是语文教师的专业,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只有语文教学,够不够?离开语文教学专业,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离开语文教育,不能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有一种专业是超越语文的,是在语文之外的,是在语文之上的,我把这个教育叫做第一专业,用亚里士多德话来说,就是为其他学科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儿童研究要走在儿童教育的前面,儿童研究是第一专业,非常欣赏亲近母语提出了要发现儿童,我们对儿童既熟悉又不熟悉,所以我给它一个概念。儿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者,好像熟悉,其实你很陌生,有时候熟悉有时候不熟悉,看起来熟悉其实很陌生。更糟糕的是把陌生当做熟悉,有的语文老师信心很强的说,我们怎么不熟悉儿童呢?我们每天和儿童打交道,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们是从儿童走过来的,但是陶行知先生,陈鹤琴先生说,成人有一个毛病,他从童年走过来,但是他忘掉了儿童,忘掉自己的童年生活,于是陈鹤琴先生说我们再做一回儿童吧,让我们再重温童年生活吧。有一个初中数学老师,给他的学生写了一段话,也挺有意思,他对他的学生说,你们有很多的故事,但是你们站在门内,我在门外,你们在故事里,而我在故事外,你们在花季里,而我在花季外。是的,门外的人怎么看到门内的事情呢?故事外的人怎么知道故事里的情感呢?花季外的人怎么能感受到花季年代的美丽以及稚嫩呢?儿童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于是我们要重新认识儿童,重新发现儿童。你如果看中世纪的那些画的时候,你一定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把儿童的肌肉画得非常发达,像成人那么发达,儿童也穿着衣服,不是穿着小孩的衣服,而是穿着大人的衣服。中世纪时代是没有儿童这个概念的,儿童的概念被淹没在无边无际成人的海洋里。

      今天我们解放了,但是我们建构起儿童的概念来了吗?如果亲近母语,如果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熟悉儿童,不发现儿童,他怎么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他怎么去亲近母语呢?发现儿童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话题。美国哈佛大学爱丁诺达克沃斯教授,他是皮亚杰得意的美国女弟子,达克沃斯这位美国女弟子,她成功地把皮亚杰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成果迁移到教学论中去了。她提出儿童研究和教学研究不是两张皮,是一张皮,不是两回事,是一回事。在此基础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华教授概括成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叫做教学暨儿童研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儿童研究的过程。你在教语文,其实你在研究儿童,你在发现儿童,你在教语文,其实你是在研究儿童是怎么学语文的,儿童是怎么学母语的,儿童是怎么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母语水平不断发展提高起来的,没有儿童的研究,哪有真正的语文教学研究。亲近母语可以进一步研究,我们如何在语文中发现儿童,如何在语文中发展儿童。 

      更开阔的视野是我要提出四个回到,第一,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儿童原来的意义叫什么?叫自由,叫探究,叫游戏者。如果忘掉它最初的意义,你就不能真正发现儿童。第二,要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不仅有一个现实的生活,现代生活是由学习读书考试,背书背诗组成的,但是它还有理想的世界,还有虚拟化的世界。我们只关注一个现实世界,你能发现一个完整的儿童吗?第三,你要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儿童的最伟大的之处就是三个字“可能性”。儿童在语文学习中,在母语研究学习中的可能性在哪里呀?回到他的游戏方式上,邵燕祥先生前几年写了一首诗: 

放风筝的孩子,哪儿去了?

哪儿去了,你放风筝的孩子

大沙燕,黑锅底,小屁帘……

飞舞着一代人的童年的天空

没有老,还是那么蓝,那么蓝

许多年过去了,天又是那么蓝

蓝得旷远,蓝得勾魂,蓝得像海

在狂暴的风涛过后等待着

呼唤着一片片船帆等待着

呼唤渐飘渐远的风筝天没有老

可放风筝的孩子哪儿去了?

放风筝的孩子也就是堆雪人的孩子

粘知了的孩子捉萤火虫儿的孩子

难道你们也像萤火虫儿一样

让人捉去了吗难道你们像知了

让人使计粘去了吗难道你们像雪人

无声无息地消灭或者竟是像风筝

挂在电线上被风撕碎跌落到

天边地角化作尘泥? 

      放风筝的孩子,你到哪里去了,还有那些小伙伴们,你到哪里去。传统本土的民间的游戏不见了,儿童不见了,儿童缺场了。亲近母语要以儿童为本位,及时发现儿童,发现儿童,才可能真实地发现母语,你才能真正建构你的语文教学。诸如此类亲近母语对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还有很多的启发。

      我认为以上几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于是向大家做一个汇报,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成尚荣先生在2015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十二五”课题结题会上的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