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我们读啊我们唱

作者:  发表时间:2015-03-25 16:51:03

    这是教师深爱的《黍离》。比起此前背过的《采葛》《木瓜》、《河广》,《黍离》看起来好长哦。
    教师朗读。教师解释“黍”、“离离”、“稷”、“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老师再读,你们再听。用心听!然后告诉大家,你有什么发现。发现一条读一回,好好读!不要急着抢着说发现。让发现带着我们读,让读带出我们的发现。记住:这是诵读课。诵读课上,第一重要的是诵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我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老师,我发现,诗分三段。五行是一段,每段都很像。”
铅笔、尺子在每段的下面划横线,学生齐读全篇。
    “老师,我发现,每段最后两行都是一模一样的话。”
    “一模一样的什么话?”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一起读!”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什么感觉?”
    “这人很忧伤,很孤独,没有一个人理解自己。他在叹息,他很伤心。”
    “他在叹息,他很伤心,他在呼天喊地!这就是诗歌的主旋律,这就是所谓的一唱三叹!要知道,我们今天读到的《诗经》,都是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来!我们读啊我们唱!”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老师,我发现,每一段的前四句也很像。只有一两个字不一样。”
    “注意每段前四句,看好了!来!我们连起来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又有什么发现?注意庄稼长势,注意诗人心情。”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补充。最后教师总结:“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一段一段下来的是歌曲的段落,也是季节的更替、庄稼的成长。从禾苗青青到抽穗灌浆,然后就可以收获了!我们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行迈靡靡,中心如醉。行迈靡靡,中心如噎。一段一段下来的是歌曲的段落,也是诗人的越来低重的忧伤。从心神不宁到恍恍惚惚,最后伤心得要哭出来了!我们读。”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行迈靡靡,中心如醉。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从春到秋,光阴似水。流水一样的光阴非但不能洗净心中的忧伤,反而让忧伤越来越重。所以,当谷穗沉沉下垂的时候,诗人的心,也被那谷穗一样沉重的忧伤压得不能承受了。幸好他会写诗,幸好他会唱歌!这就让悲伤有了排解的渠道。来!我们读啊我们唱!”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这是谁在读?这是谁在唱?这真的只是我们在读吗?这真的只是我们在唱?知道不知道?这样的心曲这样的歌,中国人已经一代又一代地唱了两千五百多年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当我们也念起这首诗、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我们就和祖先同呼吸、共悲欢了,我们就找到生命的源头文化的根了。来,我们读啊我们唱!”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学生齐读,学生齐摇。恍惚间,教室变成青青陌田——面前摇曳着的,是那已经摇曳了两千五百年的离离黍稷。
    《诗经》是我的根。面前孩子,也是我的根。
    算起来,从头到尾,诵读《黍离》用去了大约六分钟。课堂上贯穿始终的,是师生的诵读和吟唱。教师的发言,只是为了帮助孩子读出感觉。
    刘铁芳说得好:“一流歌手当如王菲,你可以闭着眼睛听,歌手形象完全消失在歌声中;二流歌手如刘欢,听见歌声就想起他的样子。”诵读课上,教师作为的最高境界是让自己消失在诗歌和学生的后面。
    师者父母心。有哪一个带班的老师不希望自己的才华完全消失——完全融到学生的成长里呢?

原文出处:http://www.yinsong.org/bencandy.php?fid=41&id=724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