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新校长传媒:吴非:水龙头下的漏斗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6-25 11:21:02

      通过思考、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记忆深刻,更易于形成能力,这个观点,估计老师们都能接受。

      一节课开始,我会问学生:“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如果有人提问,不管他问什么,我都表扬,因为他敢问,已经不容易了;现在大部分学生习惯“等”,等教师来“灌”。学生敢于提问了,我才会在适当时机提醒他们权衡:怎样发问更有价值,哪些问题可以自己解决。会“问”,个人的思考开始了,“学”才成为可能。

      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会学”的学生,而不是考试分数高的,因为目前的评价系统仍然无法准确测量学生的真实能力。

      我读书不多,悟性也不高,加上遭遇“文革”,无学可上,无书可读,有很长一段时期,完全靠一点一滴地自学。我插队期间,到处找寻,有什么书读什么,所读的书远远不如后来在大学读的多,却比较管用。因为没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独学无友,长期在黑暗中摸索,通过自己的思考,一点一点地比较、感悟,用心把那些沉默的书本点亮,让它们成为青春时代的光明记忆。后来我能对一些问题比较敏感,敢于质疑,能大致辨识书本知识的真伪,探索寻找真相,也得益于我在独处中自由的学习。

      通过自学积累起来的方法,经常帮助我渡过难关。因为自己摸索出来的路径,比老师“灌”的要适用。很多人或许有这样的经验:多年来电脑中一点点聚集起的材料,非常珍贵,记忆清楚;而从别处成批“拷”来的,往往并不认真阅读。

      没有多读多思,比较、筛选、判断的能力就无从说起;豁然开朗的“悟”也就不可能。而我们对课堂教学做判断时,却常会忘记这一点。教师教学时往往会忘记,只有自己踮起脚来摘到的果子才能形成深刻记忆。课堂上,为什么不留些东西让学生自己去学?一些教师不但整本书都教,连教辅也拿来填充课堂,让学生时刻离不开他。

      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失误,是从家长的热情表扬中发现的。家长说:孩子回家后饭桌上提到的最多的人是你,每逢家庭交流,他总是说你上课说到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还有位家长说:孩子要买和你一样的衣服,我们觉得不合适,可是他一定要一模一样的……

      如果在这一阶段,学生想到要“像老师”,换个学习环境,他不一定能适应;他为什么没想到成为“自己”呢?他什么都学老师,最终什么也“学”不成。

      学生从师而学,结果失去自我,忘记了自己要学的是“方法”,那将是很糟糕的事。更糟糕的是,如果老师不认为这样有什么不对,把学生当作“门徒”,那就完全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教育要教会学生思考,而不是把他们格式化后,复制教师的思维。

      教育新闻中,可笑的事很多,媒体介绍教师先进事迹,有这样的话——“他的课上,学生眼睛都不敢眨,生怕漏掉重要的知识”;同样,也有老师自夸:“学生在我的课上一分钟也不敢松懈。”——学生在课堂上胆小如鼠,像奴才跪听圣旨,学生不思想,大脑成了录音机,这样的课堂难道也值得夸耀?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而不管学生思维处在什么状态,一味地灌,把一节课弄得非常紧张,学生怎么可能“悟”?把学生当作容器,由教师“灌装”,多数学生来不及接受;灌得太快,或者溢出来,或者成了漏斗,总之,全垮了。

      在无休止的灌输下,有些学生被压成漏斗状,随灌随漏,而教师误以为学生仍有“空间”,仍在“渴望”,一股劲地继续灌。这种一味“灌”的教师,甚至会误以为自己勤奋并成功,因为他的学生时代就是被“严师”“灌”的。通过观察还可以发现,这种类型的教师,虽然教了一二十年书,仍把自己当容器,他们从不主动读书,不知探究、思考,而是到处找学者、专家乱问,把他们当作“水龙头”,当作职业生命之源。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