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教育能见度:李希贵:课程就是学生学习的发动机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6-29 14:17:28

      一、对人才的全新认识,我们的学校做好准备了吗?

  这大半年来我好像没做什么事,因为我一直在反思:干了快40年教育了,我好像从未像今天这样遇到过如此大的挑战。究竟什么是学校?未来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何况这个未来并不是太远,甚至已经到来。

  为什么我们深感挑战来势凶猛?因为我们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今天在每个人的手机终端可以随时分享、连接和创造了。它不仅仅在改变教育,而是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结构会越来越扁平化。未来的商业已经没有中间商了,现在还要去搞地区经理或专卖店已经没有意义了,也就是说中间层次会大大压缩甚至没有,直至社会结构完全扁平化。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拉大。你有能力是不会被埋没的,个人的品牌将会越来越突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时代发展中,我们原先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人才不管用了,你如果没有一手的话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也许只能给别人打工。这就是社会结构扁平化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需要对人才重新理解,一个人的潜能优势会被最大限度的放大,而且一旦有能力就会有品牌。比如我们特别关注的一个著名微信号"大时代",每一篇文章不需要领导部门审批都可以发表,最近公众号主人写了一篇关于高考的非常有见地的文章被众多知名媒体转载,影响很大。这个老师名字叫魏勇,谁能够挡住他?校长也挡不住他。这就是扁平化社会结构对人才的全新认识。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人才,我们的学校做好准备了吗?我们的学校已经具备培养这种人才的环境氛围、组织结构、课程体系和评价方式了吗?尽管高考中考制度依然与这样的人才观拧巴着,但扁平化的时代趋势会让很多人放弃现在的考试的评价方式,于是出现了一大批出国留学的学生,也出现了一大批在家上学的学生,还出现了一大批不在乎中国高考制度的小型学校。这样的小型学校正在冒出来了,犹如英国夏山学校那样只招收100个率性的学生,而且我们的家长还愿意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去,他们可以不要毕业证书,可以不上传统学校的课程,但一样可以有贡献。这些现象都折射出社会和家长对人才观和教育观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平时,你一旦扎进非同行的社交圈里进行交流,就能听到越来越多的人对教育嗤之以鼻的真话。教育的确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而我们身处在这样的堡垒里不知不觉地已经落后了,而且我们对家长、社会的认识也早已不客观了,好多家长和社会人士却在对教育与人才的理解上超过了我们,因为他们更加开放。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新的高考制度将在2017入学的学生中正式实施,这样一些变化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即将到来的明天,学校究竟要走向哪里?课程改革对于造就一个好的学校生态和让孩子有好的成长环境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我们从课程体系上是否保障了支持学生未来成长的生态?特别是在课堂上的实施,以及与整个学生学习链的对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通过研究学校高端课程的未来发展为切入来整体带动课程改革的深化。

  二、重构课程链的五大关系,学校应当如何协调与思考

  要对课程链进行重构必然需要我们直面五对关系:

  第一,过于多元的目标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之间的矛盾

  我们有很多原因,特别是功利性原因希望科技创新能够获得国家奖励,希望竞赛、自招、高考、翱翔计划、研究性学习各个方面都能获得骄人的成绩,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学生在这样纷繁的功利性目标下迷失了自己,有时候我们的老师也有些左右为难,到底怎么来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呢?

  第二,课程链与高利害的中高考之间的矛盾

  某一个课程内容学到某个程度,恰好应对的是考试,这应该就够了,但如果仅仅是应对考试的话又发现恰恰违背了这门学科本身的学习规律,不利于这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那该怎么处理好这个矛盾关系呢?

  中国大多数高中课程链都是三年,拉长的课程链就使得并行学科随之增加。美国很多学校一个学生一学期中的并行学科只有四门或者三门,这样就比较容易让学生就某一个学科展开深度研究,并在每一个学科中有充分的时空做自主体验、做论文实验等。一学期后甚至有的学校半学期后,就可以进行重新进行课程选择,让展开深度研究的学生有进阶课程的上升通道。那么这样的缩短课程链与中高考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需要我们在研究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综合起来研究。

  第三,课程链与激发学生内动力之间的关系

  课程链如果太长的话,进入初一时选择了数学2,基本到高中就定型了。用通俗的话讲,你是贫农就是贫农了,是富农就是富农了,很难去改变。这么长的课程链就很难去激发刚刚觉醒的孩子,有些男孩到高二才觉醒,但一旦觉醒就发现没有机会了。高一时的基础已经决定了这个学生很难再选择数学4了。由此,我们是否该思考能不能把课程链变短呢?把它变成一年的课程链,一年的低阶课程学完了,我觉醒了,还可以选择更高的课程进阶。

  第四,应对高考和培养学术精英的矛盾关系

  我们是培养人才,但是我们如果做任何事都瞄准考试,特别是课堂教学,并没有超越应试,我们要培养各个行业的精英人才,我们要想担当起国家民族未来的大业,看来很够呛。但另一方面,我们如果不去注重高考,那么我们的学校又很难在今天走下去,这种关系该怎么处理才能使得我们在培养人才的主轴上“顺便”解决高考。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想的话,我们的课程该怎么组合呢?

  第五,社会家长学生和学校的追求如何统一起来

  这看来是很困难的事,我们不必要去奢望统一思想,但要统一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学生的发展上。

  三、优化高端课程的五大原则,学校持续深化的动力在哪里

  如何进一步优化课程,优化的原则是什么?

  第一,学生。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标尺,看看我们呕心沥血建立起来的《学校行动纲要》,我们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高端课程要创造适合资优学生发展的教育,这个是不能动摇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是需要精英的,资优学生对民族的未来是很重要的。最大限度发挥潜能,最大限度地支持这些孩子走在伟大的道路上,这是我们的责任。优化高端课程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落在学生身上。让每一个不同个性的资优学生如何最大限度的发现潜能,最大限度的培养个性,最大限度的飞得更高,因为他们应该飞得更高。

  第二,取舍。我们必须突出重点,必须铆准关键,有所取舍。不会放弃最终就会优柔寡断,想要的东西反而无法突出,所以想一想我们不该要的东西可以不要,为了瞄准最核心的目标,为了我们最重要的价值追求,就应该有所放弃,如果不这样想的话我们就永远走不出。

  第三,融合。当这么多课程越分越细的时候,学生就容易被分裂,容易首鼠两端,我们现在发现学生什么都想要,其实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没把这些事完全想清楚,再加上习惯方式,有一个什么原因就设立一个课程,为了某一个竞赛就赶紧弄一个课程,这个过程也许每个学校都经历过,但到今天我们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注重融合,摆在学生面前的应该是非常简单的课程,学习高端课程过程中顺便应对了自招、竞赛和高考,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选高端课程,究竟什么样的学生可以选择呢?比如数理化的3-5,可以将竞赛自招大学先修进行融合,有些融合快一点比如理化生,有些融合困难一点比如数学,但只要我们有所取舍敢于放弃,就可以去融合并呈现给学生最简洁的课程选择。这步走不出,其他都走不动。

  第四,系统。我们要对教学链和学习链进行全面系统的关照。如果对学习链的研究跟不上,最终我们就不能说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就无法说自己是在培养有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无法说是在培养具有批判精神的学生,无法进行深度学习。高端研究项目和研究性学习,都应该作为学科教学的一部分。比如STEM就是为了解决跨学科整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新。我看了不少企业管理的书,其中悟到的一些做法与教育一加就成了创新;仅仅研究化学很难创新,稍微拉进一些其他领域的东西就会发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量,教师自身也会被激发,并发现不一样的一片新天地。这件事也许会带来一些挑战,但一旦突破了就会发现进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为什么美国总统亲自来推动STEM?最近又+C以重点关注大数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整合?如果我们不在学习链上研究如何在每个环节上,不仅仅是课堂上,包括课前和课后,那就没有对学生最后结果的全面关照。比如3D打印目前只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今后我们就要要把3D打印放到不同的教室里,让有需要的学生随时使用,进行作业作品化或者产品化。这样本身对学生就是鼓励,更重要的是倒逼学生思考,第二次设计时才会重新调整定位重新发现。这些方面都需要我们研发课程时同步重点思考。

  第五,目标。也许这两天的头脑风暴我们所有讨论的都无法实现,但我们要逐渐趋近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我们才敢说我们如何循序渐进,因势而异。我们必须循序渐进,这个前提就是需要知道目标,我们要去哪里?但知道了去哪里,又不能莽撞,要在整个大社会下循序渐进,所有的步骤都必须是符合育人价值的目标,不要短平快得走歪了道路,期待马上见效。

由高端课程引发课改深化的六个核心问题

  最后,再提出几个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想好的问题和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1,为什么要开设高端课程?

  我们需要回到原点来思考,想不清这个原点,以后一弄就会走歪了,每一个学科都需要好好想一想。

  2,高端课程到底需要有多高?

  不是越高越好。有时候选了太高机会成本也越高,越会失去自我成长的空间。如果两个小时在做一道数学题,对于某些学生也许干别的会发展得更好。就像去年考入清华大学学生,他尽管数学成绩很好,但不想当数学家,也没有选任何高端数学课程,他对自己的定位是更多扩大关系半径与同学进行交往,他希望自己能具有一定的领导力,这样的目标一旦学了高端数学,就没有时间发展了。哪些学生需要长多高,长不了那么高非要高,代价太大了。因此,要考虑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高度的不同课程。

  3,高中三年的阶梯与初中课程的关系是怎样的?每一门课程之间的深度宽度高度以及高度深度宽度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4,什么样的学生学什么样的课程?

  高端课程门类过多,但学生趋之若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需要把深层次原因弄清楚。

  5,课程的架构如何从知识立意向能力主线转移?

  这次我到美国看了一些高中,感觉到他们的文科课程比我们解决得好。他们注重了在高中人文类课程分层分类相结合,综合分层,以能力为主线。高一有共同基础的课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基础上或加阅读或加写作,有的同学为了发展能力增加辩论,层次和类型的边界模糊了,虽然综合但又适合了不同的学生,到了高二可以重新选择,有了内动力后可以重新选择更高的课程。所以我们如何更多关注以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也是很大的挑战。

  6,好的课程如何有好的实施方式?

  前一轮课程改革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通过自己的选择激发内动力和兴趣,因为是自己选择的就会有责任。构架上是这样设计的,实施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设计的初衷。但是我们现在感觉到有软肋,那就是课堂教学,很难超越应试,课程顶层设计已经超越了应试,开设了大量非高考科目,但是在课堂教学变革中如何站得更高?只有老师站得更高,学生才能走得更远。我感觉到这个时期,课堂实施层面,学生的整个学习链,如何将学生创新精神、批判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加以培育,这已经到了必须思考的地步了。只有能够培养这些能力的实施方式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在美国的科学高中,我们看到有的学生平均睡眠只有4个小时,但但他们乐此不疲。衡量一所学校负担有多大不是看睡多长时间,如果学生追求的是他喜欢的东西,用的时间越多能力段数越高。更加适合学习链的高端课程设计以及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对我们的挑战很大,但我们到了必须去面对这些的时候了。

  [本文由微信公众平台教育能见度(iedu5252)独家特供]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