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第一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张瑞迁:论坛观感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10-08 14:44:13

摘要:作者:江阴长寿中心小学 张瑞迁

守望的点灯人 ——写于参加第一届儿童阅读教学论坛暨“亲近母语”阅读教育研讨会后(一)

      人们都说:“烟花三月下扬州”。此次我却在金秋十月下了一趟扬州,参加了第一届儿童阅读教学论坛暨“亲近母语”阅读教育研讨会。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多么鲜明的观点。

      读书人,自是“抛书便觉心无着”。虽说时代进步了,但还不能说中国传统的阅读方式完全消弥,起码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还留有蛛丝马迹。什么是传统的阅读方式?是“程门立雪”,是“头悬梁,锥刺股”,更诗意一点则是“红袖添香,秉烛夜读”。后者营造和描摹的农耕社会吟读图,数千年来,不断被儒学名士们津津乐道,“品书”的说辞由此滋生。阅读的精神内涵,也多是在这一层面上展开着,从而使阅读成为心与文章样式和文字描述的交流,由此生出悲怜、情爱、热忱、关怀以至正义、勇武、献身欲望、报国情怀。在那些渐行渐远的岁月里,我们不知阅读过多少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内的经典作品,对某一部经典文学作品,也不知不辞辛苦地阅读过多少遍。正是这一部部地阅读,一遍遍地阅读,成就和延续了文学的力量,也成就了一代一代有责任心的中国人。

      文学是很丰富的,各种各样。但是它又的确分成优秀和平庸。我们哪怕可以活上三百岁,有很充裕的时间,还是有理由只阅读优秀的,而拒绝平庸。所以一代一代年长的人总是劝说年轻的人:“阅读经典!”这是他们的前人告诉他们的,他们也有了深切的体会,所以再来告诉他们的后代。这是人类的生命关怀。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优秀和经典的书,不是只有那些很久年代以前的才是,只是安徒生,只是托尔斯泰,只是鲁迅,当代也有不少,只不过是我们不知道,没有人告诉你,你的父母不知道,所以没有告诉你,所以也没有告诉你。阅读那些经典和杰作,在故事和语言间得到和世俗不一样的气息,优雅的心情和感觉在这同时也就滋生出来;还有很多的智慧和见解,是你在受教育的课堂上和别的书里难以如此生动和有趣地看见的。

      我只想告诉大家,我们,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像英国作家斯蒂文森写的那个李利一样,每天快要天黑的时候,他就拿着提灯和梯子走过来,在每一家的门口,把街灯点亮。我们就是孩子的点灯人。毕竟看着一个孩子每一天地向前走去,长大了,很有知识,很有技能,还善良和有诗意,语言斯文……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今天真好,毕竟今天我们的孩子有我们这样的点灯人在,阅读因此也变得如此丰富多彩了!

打开书和打开孩子的心灵——写于参加第一届儿童阅读教学论坛暨“亲近母语”阅读教育研讨会后(二)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乐,那么窦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气势恢弘的交响合唱;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水,那么窦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激越澎湃的黄河长江;如果说课堂教学是画,那么窦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洒脱从容的泼墨写意。是的,她的率真,她的投入,她的会说话的一颦一蹙,都在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

      此次扬州之行,有幸听了清华附小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课。首次听到窦老师,是在华士实验学校。具体什么课已经不在记忆中了。然而在《教育论坛》上看到了她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很是到位。这次能聆听到她的课堂教学,实属幸甚至致。

      在维扬区会议中心,窦老师执缴的是“亲近母语”主题单元——《圆明园》。感受颇深。

      一、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主题性阅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材建构思路,意在通过提供一定数量的具有内在关联的文本材料,促使学生在围绕主题的不断的阅读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较之原先的“单篇阅读”,它显得更为厚实,更具饱满的力度。教学中,窦老师紧紧围绕主题,采取了“粗线勾勒”和“工笔细描”相结合的策略。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后,引导学生结合法国作家雨果关于圆明园的文章进行拓展。随后的大部分时间,她指导着学生探究精读其中的片段。最后,再次让学生回到整组教材。

      从中我们不难体悟教者的匠心。她首先是想借助多篇文本的阅读,多侧面地唤起学生对圆明园的已有经验,为下面的体验设置一个广阔的情感背景。生长于之的精读探究则是对已有经验的有效提升:通过朗读、启发想象、交流对话等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开掘主题、深刻体验,积聚起对圆明园的丰富而鲜明的表象。最后以之支撑,让学生回到被毁圆明园的宏观背景,深刻感悟真正内涵。在这种“向心结构”式的教学中,学生获取的是立体、整体的感受,他们对圆明园、对英法联军的罪行的体验必定是丰满且具再生力的。

      二、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阅读的过程是“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国外有学者将文学作品分为“作家文学”和“读者文学”两类。后者只能使读者以“屈从”于作品的态度去阅读,而前者则要求读者自觉地参与其中,能够给予我们合作、共同著述的乐趣。阅读教学更是如此,设若欠缺学生个体对文本的作用,文本无异于普通纸张上的有序的铅字排列。窦老师的这两节课就是师生“在人家的情感世界里走一趟,从而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感悟的过程。

      首先,教师营造了一个支持个性的环境。窦老师的课堂上,教师的话语霸权现象已无踪迹,她的微笑、期待、鼓励、宽容,使得每一个孩子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一种信任与安全,师生彼此敞开了心扉,毫无顾忌。情感因为有了真诚的内容而格外真切。

      其次,窦老师很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利于张扬个性的学习策略。在研读深究阶段,窦老师紧紧抓住“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启发学生体会感受,为学生潜具的个性提供了开发的载体。

      三、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语文,总是弥漫在生活的角角落落,溶解于心灵的一呼一吸。然而,“学科中心”“教材本位”导致传统的语文教学视野愈益窄化。这一方面,窦老师的实践无疑是有着开拓性意义的。
      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窦老师把学生引向了另一番广阔的天空:让学生现场谈自己对“是否要重修圆明园”的感受。

      个人的观点在学生,在窦老师,在每一位听课者的心间泛起。都说语文是人学,是精神之根,此时此刻,在这种既广远又深沉的超越了教材的学习中,孩子们在认识获得推进。

      就这样,窦老师犹如一位向导,更是一位朋友,伴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关于圆明园的认识,乃至关于诸多此类像曾经屈辱中国的话题,都将伴随着大家一道慢慢走远。

      确实,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中习得的。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阅读的过程既是孩子们学语文、用语文、积累语文的过程,又是孩子们精神生长的过程,让我们学好课程标准的精神,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开始,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发展,积极开发和建设课外阅读教材和课程,着力培养孩子的阅读意识和习惯。

      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打开孩子的心灵!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