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2013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徐冬梅:母语的声音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10-12 13:15:15

摘要:为什么要把本届论坛的主题定为“母语的声音”,我想除了是自然的回应以外,我们也在寻找母语声音的文化的意义。母语绝不仅仅是工具。母语是一条生命的河流。声音绝不外在于母语而存在。对于母语来说,形式就是内容,押韵、平仄、反复、短句、意象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对于中国人来说,母语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表达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审美意趣。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所有关于母语教育的朋友: 

       感谢何社长的致辞,我想是共同的人文理想、教育理想,让亲近母语和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朋友们走到了一起,我相信我们两家的携手将共同开启儿童母语教育的新的篇章。 

       今天的论坛是在徐健顺老师的吟诵,是在和我共同走过十年的兄弟姊妹的诵读声里开启的。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这届论坛要选择“母语的声音”作为论坛的主题。 

       大家都知道,大概一个月前,前教育部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提出“取消小学英语课,加强母语教学”,他开出的药方是加强国学。前不久,北京高考的改革方案出炉,大家看这个方案:2016年北京的高考语文180分,比现在提分30分,而英语社会化考试1年两考,考生多次参加,满分100分,实际比现在降低50分。有朋友就问我,你们的论坛是对这个热点的回应吗?我告诉大家,实际上这是一个巧合,但恰恰是一个自然的回应。这个主题是我们在上半年3月份讨论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主题的时候就确定了的。我们每届论坛都有一个主题,无论是上半年4月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一年中最盛大的活动——千人论坛,还是下半年我们的儿童母语教育论坛,都有主题的研讨,但这个主题实际上是自然的生长。 

       为什么要把本届论坛的主题定为“母语的声音”,我想除了是自然的回应以外,我们也在寻找母语声音的文化的意义。母语绝不仅仅是工具。母语是一条生命的河流。声音绝不外在于母语而存在。对于母语来说,形式就是内容,押韵、平仄、反复、短句、意象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对于中国人来说,母语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表达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审美意趣。 

       母语是一条河流。刚才我们开幕式的表演只设计了两个节目,徐老师的吟诵和课题组的诵读,也恰恰展示了母语的源和流。从上古、中古到近古,1840年以后,我们进入近代的、现代、当代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母语,中华的文明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它经历了三次大的文化融合。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以太行山为界,山东和山西文化的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母语繁荣,最后秦统一,汉代确立了儒家独尊的地位。第二次文化融合是东方的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的两个文明板块的碰撞,儒家到佛家文化里面去寻找和吸收,出现了母语的又一次革新,最后宋明理学重新树立了儒家的地位。第三次文化的融合从1840年开始,其实应该更早,这是在这个地球上中西文化的最大的一次碰撞。母语在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再一次因张扬人性而大放光彩。但与此同时,西方的语言和思想体系,科学的昌明,庶民的胜利,前所未有的文化的革命,也让母语伤痕累累,到今天经历了170多年的阵痛,母语还没有完全康复,母语还没有能重新站起来。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中国好声音》里我们听到太多的英文歌曲,那个发音都不太清楚的吴莫愁差点拿了中国好声音的头奖。但是我们坚信母语的树立已经开始,我们看到无数可贵的努力,亲近母语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今天还有一个科学的幻想,也许人类还会迎来第四次文化融合,那是地球文化和星外文明的融合。 

       在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中,我觉得梁小斌的这首《母语》大概可以表达我们的感受和我们的心情。他写道:我用我们民族的母语写诗/母语中出现土地/森林/和最简单的火/有些字令我感动/但我读不出声/我是一个见过两块大陆/和两种文字相互碰撞的诗人/为了找水/我曾经忘却了我留在沙滩上的那些图案/母语河流中的扬子鳄/不会拖走它岸边的孩子/如今我重新指向象形文字/我还在沙滩上画出水在潺潺流动的模样/我不用到大陆上寻找点滴/还有太阳/我是活在我们民族母语中的/象形文字/我活着/我写诗。 

       所有的民族,最优秀的作家都在用母语写诗,写他们的作品。所以母语的迷失,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精神上的流浪者,我们失去了我们的家园,但是我们必须停止流浪,就像以色列人建立了他们的国一样,虔诚地对待母语,不亵渎母语,从言必由衷开始,不说假话,老师们能不能做到?大家不敢回答。 

       不满足于日常的母语、庸常的母语甚至粗陋的母语。到公交车上去,很多的男孩子满嘴都是脏话。打开电视,满耳都是谎言。所有的中国人必须要学习雅言,所有的中国人必须得到最基本的文学的教育,要培养能读得懂典籍,能传承中国文化的人才,但是要做到这些,必须回到学习母语的常道,吟诵、朗读、体悟,而不是外在于我们的母语,只去做研究,写连篇累牍的没有生命体验的所谓的论文。同气相求,达其意,感其情,通其神,用母语的声音来织造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想这一届论坛选择这个主题,非常重要的第三个方面是,我希望去找寻母语声音的教育的意义。我以为聆听母语的声音是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种纠正。各位老师,过去的孩子们是如何学习母语的?他们写作业吗?老师们,他们怎么学母语吗?无非是读诵、写字、作文而已。今天的孩子们呢,写作业、做题目。大家都很熟悉这个作业歌: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生当写做人,死亦写作业。

       我写了六个字,猛回头,大觉醒,不要再去做这些事了。老师们能做到吗?大家不敢回答。为什么孩子们要写这么多作业?今天我无法展开来说。标准化试题的出现是工业化文明,工业化教育的产物。也许今天全面废止标准化试题还不可能,因为全民教育、普众的教育需要测试和选拔人才,不大可能做到像郑也夫老师提倡的那样,母语考试就考一篇作文,谁来改作文呢?谁知道什么是好作文,什么是坏作文呢?这样的师资在哪里呢?谁教孩子写作文呢? 

       我想,如果我们看一看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孩子学习母语的过程,是先听,然后说,然后读,最后学会写的。当然孩子们的读写和听说,他们的阅读和写作都是互相作用的。10多年以来亲近母语一直在倡导儿童阅读,但是老师们想一想,阅读阅读,其实阅读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是从孩子们看书开始吗?不是。儿童的阅读是从听读开始的。孩子们到小学课堂上来他们对于母语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不是的,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母语的基本的听说能力。因此读给孩子听,借助于听读,让孩子大声读,听得多了,有了充分的积累,然后后面的自主阅读、深入阅读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要加强母语教育,似乎通过英语降分、语文提分,好像已经成为共识,其实并不是。但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加强母语教育?把英语教学时间减少了,母语教育就能加强吗?如果我们原来严重生病的母语教育体系不改,再加多少课时,也是枉然。 

       王旭明先生开出的药方是加强国学。加强国学就加强了母语教育吗?让孩子们聆听母语的声音,是不是就是让孩们只读古诗文,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们诵背《弟子规》,四书五经?一些老一辈的学者、专家和领导,也竭力主张古诗文要占到中小学教材的50%以上,小学语文老师你们赞成吗?我认为,大学生,不论你是中文系的还是人文学科、理工科的,都应该有相当比重的原典学习课,只不过中文系的比重更大些,程度更深些。没有读过原典算什么中文系的学生,就背那些胡编乱造的教材不能算受过大学教育。理工科学生也必须受到最基本的文学和人文教育。中国这一块做得很弱,高中生一半左右或者五分之二学习古诗文,我也是基本赞同的。外国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也是必须学习的,因为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必然是具有世界视野和现代现场的。初中、小学,尤其在小学我不赞成,很多学校都以为诵读,就是读经,就是诵读古诗文,我不太认同。我相信下面薛瑞萍老师的讲演中会谈到童谣童诗对于教育的意义,我认为母语的声音不仅仅是中国古典诗文的声音,也应该包括传统的童谣的声音,现代诗文中儿童能感受到的母语的声音,也应该包括中传统的评书评话曲艺、民间故事里的声音等等。我认为让一个个儿童的鲜活的生命因为母语的声音而丰富,远比弘扬国学传承文化重要得多。教育的宗旨是为了让一个个活泼泼的儿童成长为活生生的人。发现儿童,发现人,是现代中国和当代教育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还有我想说,传统母语教育有太多需要我们今天学习和传承的地方,但我们不要简单地古代教育的方法直接移植到今天来。“古方不能治今病”。包括孔子在内,孔圣人所教的是成人,是儒生,他们是要治国平天下的,是要成人成君子的“士”,他们不是童子,不是孩子。《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教材的出现是传统母语教育的进步,我们的先贤们逐渐地懂得了孩子是需要旋律的,因此会用“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三字“歌谣”,“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样的四字格式,来应和儿童生命的节律,是一种教育的进步,是对儿童的尊重。 

       实际上民国时期,周作人先生、丰子恺先生、叶圣陶等等对于“发现儿童”的呼吁,对于儿童阅读的建构,对于童年的尊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想亲近母语今天所有做的是对前人的呼应和承接。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亲近母语实验的老师们每天清晨带着孩子们用日有所诵开启黎明。这本书,这一套诵读的教材,现在已经不仅仅属于亲近母语,而是属于所有的老师、孩子们和家长,它已经成长为中国使用人数最多,最为孩子、老师和家长们喜欢的诵读课程用书。 

       还有《我爱吟诵》。我们把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适合孩子们吟诵的古诗文做了这么一套课程,由徐健顺、陈少松、陈琴、戴学忱等八位吟诵专家吟诵,很多老师都在进行吟诵的课堂时间,很多老师在吟诵中带领孩子们走进传统文化,也发现了儿童内心生命深处更深刻的需求。 

       还有我们主张老师们尽量固定时间大声朗读给孩子听。有的老师很多年来在用《全阅读》给孩子们做白色的朗读。去年亲近母语为孩子们研发了一套《我的母语课》,总课题组的全体老师,郭初阳老师、蒋军晶老师等等,我们用了三年时间,非常用心地做了这么一套文学教材。也非常适合大声读给孩子们听。还有我们主张给孩子们讲故事,不光是图画书,还有中国的老故事。 

       我还想跟大家简单地交流一下本届论坛中我的想法。这届论坛以“母语的声音”为主题,今天上午的议程,我们用诵读、吟诵和朗诵开始,我的主题演讲之后,是薛老师的主题演讲。她送走了一个班又迎来了一个班,她其实已经送走了几届学生,但是从她的上一届学生开始,她一直在做儿童阅读的课程化,探索让用声音把母语的美好带给孩子们。 

       今天下午论坛给老师们准备了三节课。第一节课是金陵中学仙林分校的黄老师的现代诗歌欣赏课。第二节课是朱爱朝老师的散文诵读课,一个当代非常优秀的散文家——苇岸先生的作品。第三节课余耀老师将为大家执教《陋室铭》。然后会有四个一直在教室里带孩子们诵读的老师,和大家分享他们教室里的故事。今天晚上在这里徐老师开讲,我给他的话题是“声音的意义”。我读过他的论述,我几乎读了他写的所有文章,我特别喜欢他的这篇文章。  

       明天上午会进入到现代诗文的朗读和朗诵板块。张学青老师将执教民国时期老课本当中的散文,我以为这样的散文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又有中国新时代的新声,还有对儿童生命的尊重。接着我请了南艺的董蓓老师,跟大家讲如何朗诵。下午是大家熟悉的周益民老师,他上《谐音》,母语里有很多语言现象非常有意思。他对于母语的这些形式很着迷,曾经进行过很多次的课堂实践。在周老师的课后面,我们选了五位老师,他们一直坚持在教室里给孩子们讲述中国老故事。我们从全国送来的上百个视频里面找出了五位老师。明天晚上是徐健顺老师的加演。 

       3号上午,各位老师,将进入母语的自由言说板块。我觉得我们去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去学习现当代的文学,我们去体会当代文化,为了什么?我觉得最终是为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母语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你们最后一天上午能听到一节也许是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上第一节当堂的辩论课,上课的是颜彦老师,她是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常任评委李琦老师的弟子,她自己曾经是厦门大学辩论队的主力选手。这节课的辩题是: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哪个更重要?最后是李琦老师的演讲:用母语自由地表达。

       亲近母语走过了12年的发展路程,作为一个民间教育研究和推广机构,如果我们曾经取得过一些成绩,是因为我们得到了太多朋友的支持,是因为我们一直走在一起。过去的已经过去,还有很长的道路等待着我们,我愿意和老师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聆听母语的声音,谢谢大家!祝福大家,谢谢!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