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2013儿童母语教育论坛】《陋室铭》说课互动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10-12 13:42:20

摘要:今天在这个课堂里面,孩子们其实一开始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有一种游戏的状态。因为这个古文是初中的教材,我们如果带着孩子一遍一遍读,他们就没有那么兴奋,所以我觉得课堂里面,最重要的是趣味。我就抓住了《陋室铭》这个铭文里面的趣味,因为又类似于骈文,还不是标准的。
  主持人:谢谢余老师,恍惚间我们有穿越的感觉!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脑子里回旋的时候,我们就有一种非常想把它读出来,诵出来的冲动。早上看到你们说“冲动”这个词,当时我有一种感觉,非常冲动想要读出来。其实我们的母语,我们好的文字就是这样流传的。口耳相传,这就是声音的力量。下面我想请余老师简单地就这节课谈谈他的设想。

  余老师:我讲一讲我对诵读的一些看法,把这个时光往前推移,9年前,2004年的时候,在扬州第一届儿童阅读论坛的时候,我上的一堂《孟子》节选。当时我讲了八个字“熟读成诵,不求甚解”。我一直这么追求的。诵读就是带着孩子去跟我们的经典去接触,去对话。今天在这个课堂里面,孩子们其实一开始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有一种游戏的状态。因为这个古文是初中的教材,我们如果带着孩子一遍一遍读,他们就没有那么兴奋,所以我觉得课堂里面,最重要的是趣味。我就抓住了《陋室铭》这个铭文里面的趣味,因为又类似于骈文,还不是标准的。我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是从对联开始。因为对联是我们中国文化当中一个非常好玩,也非常博大精深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后来让孩子来读这个古文的时候,他会慢慢把这个对句连起来,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没必要去讲。

  另外一个,我是从拆字角度讲解,我为什么拆“仙”和“儒”?为下面做了一个铺垫。这个古文我看第一个“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个“仙”我就找山人,隐居在深山之人。这个里面提到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这个“儒”是社会需要的。

  这里面我就发现,刘禹锡在写这个古文的时候,他的心情其实是很复杂的。我们中国的文人经常是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以后,要脱离这个世界,但是他又离不开这个世界,所以就像佛法所讲的,佛法在世间,既要有超然物外的崇高的理想,又要有积极的陋室精神,先儒的这两种思想就在里面体现出来了。我没有点出来,我有这样一个伏笔,有的孩子如果接受能力比较好的,我可以稍微跟他点拨一下,这就是整体的设计。还有图像对于阅读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在十一五期间的时候,我是重点研究儿童阅读的,我发现图像在孩子的阅读当中有非常大的作用。我这里面找了几幅图给孩子辨别一下,他首先找到了图像和文字之间的对应能力。最后几个是作为艺术鉴赏,我们看铭文,看行书的书法作品,其实我是要大家去看这些东西,其实我要换一个方法,让大家多读几个。所以上这个课需要动点脑筋,想一点歪主意,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余老师。我们现场开放一个问题。请老师们就这节课和余老师交流。

  徐冬梅:我一直倡导老师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亲近母语所有问题都可以和老师们交流,机会非常难得,有没有问题?

  提问:我觉得余老师这节课上的非常精彩,真正体现了语文老师的匠心独运,所以我受益匪浅。首先向余老师表示感谢,我也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次论坛的主题就是发出母语的声音,这节课堂上余老师也想了很多方法,比如说用几种不同艺术体的形式让孩子自己去记忆。我觉得在已经有了一个吟诵之后,是否跟孩子们一起再进行这样的探讨,或者说是有一些朗诵、齐诵整篇文章的指导?

  余老师:对,时间的关系,本来是40分钟变成30分钟,这个地方调整了一下。孩子们要吟诵要有一定的基础,如果他没有基础,因为一开始我们跟孩子交流,孩子先是笑的,其实那个吟诵就是徐建顺老师吟诵的,我希望给孩子适应的过程。

  提问:如果孩子有感知的话,会让孩子记一辈子。

  主持人:谢谢您的参与,我特别佩服余老师,每次他上课的时候,孩子们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带给孩子们的时候,从拆字到对对联的时候,总是那么轻松。把孩子带到一个看上去很陌生,其实已经悄悄熟悉的地方,他就那样用声音和文字,把孩子带到一个开阔的地方。再一次感谢余老师,谢谢!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