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2011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扬州学习漫记之三:温暖的鲁迅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10-15 17:07:07

(一)

       今天安排了半天会程:一节鲁迅读本的教学研讨课,一场孙绍振教授的报告。

       鲁迅读本教学研讨课由绍兴柯桥小学刘发建(笔名“落地麦”)执教。他是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员,近年来以“播撒鲁迅种子,培育民族精神”为己任,应邀到全国各地给小学生讲鲁迅20余场次,广受好评。

       本节课,刘老师执教的是他自己主编的《小学生鲁迅读本》,带领学生交流整本书的阅读体会,有点班级读书会的味道。

       课由看鲁迅照片,谈对鲁迅的印象开始,随后出示读本中的几幅插图,交流与此有关的内容及感受。课的主体部分是让学生谈谈对鲁迅作品的真实感受: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原因何在?猜猜老师最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引出由于读不懂而不喜欢的那一篇,因觉得有趣而喜欢的那几篇,通过浏览和回顾进行集体赏读,从中感受一个真实的鲁迅:如他的爱孩子(《小红象》《臭鱼丸》等),他小时候的调皮可爱(对对子、描绣像),他的幽默(《呆虫》),他的生活情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随着一篇篇文章的赏读,让我们逐渐感受到一个立体、丰满、令人感到温暖的鲁迅,而不是招牌式、空洞、“伟大”的鲁迅。

       课尾,刘老师告诉孩子:读鲁迅的文章,我们的心灵会慢慢站立起来,纯净起来。鲁迅作品是值得一辈子读的,它可以把你带到那无限美好的远方。

       说课时,刘发建老师指出:我们的孩子已经失去童年,当他们真正用心去读鲁迅一篇篇充满人性光辉的文章时,可以让他们回到那温暖的童年。为什么那么多好的文字能进入人的心灵?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最纯洁的。

       进入互动环节,我举手发言——

       “我是喜欢读鲁迅作品的,也曾教过鲁迅的一些文章,如:《少年闰土》、《三味书屋》、《給颜黎民的信》等,可惜现在的小语教材中已找不到多少鲁迅作品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中国现在可能存在一种文化上的怪病:大凡出现久了的东西,尽管当时也曾拥护过,一段时间后便招来一片声讨,把那东西说得一无是处,无半点存在的价值。小语教材的编写如此,鲁迅作品的学习亦如此。前段时间媒体不是在进行鲁迅作品要不要进入中学、大学课堂的辩论吗?

       我想,这种文化怪病是非理性的,也是很危险的。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时代前进的推动力。刘老师既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者,又是一个鲁迅作品研究者,如有可能,希望在小语教材修订中能为鲁迅作品进教材发出一点应该有的声音。

       其次,鲁迅作品毕竟离现在的生活有些距离,不少作品学生读不懂,可能是他们不喜欢读的主要原因,或许也是它们进不了小语教材的原因之一。如何带领孩子阅读鲁迅的作品,读懂鲁迅的作品,这节研讨课让我获得方法上的启示(概括不一定准确):

       1、了解儿童心灵,做符合实际的指导;

       2、介绍必要的背景,铺设阅读理解的台阶;

       3、在文字奥妙处点拨,获得语言和表达上的感悟。

       除以上方法,刘老师对指导孩子读懂鲁迅作品还有哪些建议?“

       刘老师的回答要点:不一定要孩子读懂鲁迅(对小学生来讲,那是有难度的),而要让他们喜欢鲁迅,然后逐步爱上鲁迅作品。读懂鲁迅,可能是孩子一辈子要做的事。

 (二)

       随后是孙绍振教授的讲座——《鲁迅散文——童心和成人之心的交织》。

       孙教授德高望重。他是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学术界素有“北钱南孙”之说。“北钱”为钱理群老师,“南孙”为孙绍振老师,他在批判与建构,人与文,道与术之间求索游刃。他关于文本细读的研究在语文教师中影响广泛。

       孙教授对刘老师的课及他的语文素养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不无忧虑地指出:“教师的水平很重要。当前的语文教育前途有点暗淡,不是因为缺少好的教材和方法,主要是缺少好的语文老师。”

       关于母语阅读,他指出要扎根于文本,落实到语言上。为了说清这一点,他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做了十分细致而深刻的分析解读。如文中的“长妈妈”、“美女蛇的故事”、“寿镜吾老先生”等,均可读出丰富的内容,读出文字背后深刻、博大的东西来。如读“长妈妈”,可读出她的不被尊重和不自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出鲁迅对她的理解和同情;读“寿镜吾先生”,可读出鲁迅对小人物的宽容,读出他的谐趣幽默和宽广胸怀。鲁迅的文字中闪烁着灿烂的人性光辉。“母语教育,就是要将语言拓展到人的心灵,不要被那些约定俗成的东西束缚住。”

       关于鲁迅作品的阅读方法,孙教授介绍了两种:一是分析文本,还原文本(还原文字的本来意义),在对比中悟其真义;二是以作者的身份去看文本(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他也指出,这两种方法在中学乃至大学较为适用,至于小学,建议参考使用。

       孙教授的讲座让我们感到:鲁迅作品确实内涵丰富,母语教育确实博大精深。如何引导孩子读懂鲁迅作品,关键在教师。用昨晚“家庭学校”沙龙活动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欲立人,先立己。”

       我想,孙教授对语文教育前途的忧虑,其实是对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匮乏的忧虑,当使我们保持一种警醒。同时也告诫我们:文本细读,把优秀的作品读深读透,是语文备课中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

       原文地址:http://jingyongjian.ntjy.net/my_blogs/126801/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