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研究院资讯

用诵读滋养儿童心性——日有所诵

作者:亲近母语  发表时间:2016-03-01 09:09:33

  儿童对语言是天生敏感的,是这种敏感引导着他学会了听懂话语,学会说话,是这种敏感性使他迫切要求成人为他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尽量新鲜尽量丰富尽量美好的母语的滋养。

  诵读,对语言敏感的葆有和培养

  诵读(反复朗读或背诵)是深入阅读。在记忆、感悟和理解遇到困难的地方,诵读比默读更能撑展我们的能力——因而也更费神耗力。

  古往今来,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母语教学对于诵读的重视都是不言而喻、不约而同的。在我所认识、所知道的每一个具有卓越的语言接受和表达能力的人那里,诵读都是必修的基本功、童子功。在当下,相比于儿童发展的需要,限于课本的诵读无论是文本质量还是篇幅数量都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下,关于语文教学的主张流派纷呈,乱人耳目——当此际,不告诉同行及家长童年诵读的关键性、重要性是不负责任的。

  那些天生热爱诵读的人是幸运的阿格里丹鸡。教师要做的,就是让普通孩子也去“啄食优等鸡自发挑选出来的食物”——为他们提供优质文本;迫使加诱惑,软硬兼施地让他们诵读起来。

  相比于让孩子喜欢阅读(默读),让他们爱上诵读似乎更加困难。在书香气息普遍稀缺的当下,普通的中国父母很难让孩子在家里自主自愿地“读出声”。于是诵读就成为教室里必须做的事情,于是教室就成为唯一可能培植诵读种子的地方。

  为什么要日有所诵?

  “你的班上,难道就没有特别不聪明,特别不爱干的孩子吗?”在定海,玫瑰问。

  “没有!或者说,作为教师,我不能说有。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有一批孩子,只半个学期下来,就发生了近似于脱胎换骨的变化。那是从外在的言行举止到内在的气质神态的悄然更新。有一个与从前全然不同一新的自我在正在他们的身体里苏醒——我主要指的是那些借读生。我以为,诵读是主要的原因。”

  “最令人惊讶的是,连续性的活动这种方式几乎能像魔杖一样叩开儿童天赋正常发展之门。”就在今天上午,刚刚读到的蒙台梭利的这句话,让我激动到了不能自已。因为这样一个在“连续活动”中悄然发生的庄严而伟大的过程,我正看见,我正亲历——我正一手导演。

  日有所诵——日不间断啊。

  当翼然告诉我“古诗文诵读活动”把她累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我忍不住问:“你们的孩子是否每天都在背?如果不是,这样劳民伤财的表演,有什么意义?”

  真正快乐的学习,真正幸福的成长,恰是沉静的——正如春雨中贪婪地吮吸着,枝叶往高处伸,根系往深处扎的草树。

  而且我相信,当我们的孩子从我们的“日有所诵”获得了属己的、内在的快乐,很可能——他们会对那样热闹壮观的表演不感兴趣。如果有那样的情况出现,作为教师的我,该是多么自豪。因为蒙台梭利说道:

  当儿童的心理生活升华的时候,他们自愿地拒绝这些无用的、外在的乐趣。

  那种珍视内在的、沉静的幸福,轻视奖励与展示的品质,大约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定力、尊严和——贵族气吧。

  与“日有所诵”相辅相成的,是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平和而润泽的连续性。那就是:在看似重复的教学活动中,每天有一点点不易察觉的变化和提升。是这样严谨然而活泼的连续性学习,用教材筑成一道周边长满花草的慢坡,把孩子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一点一点,稳扎稳打地往高处带。

  深层阅读实现修身养性

  浮燥是社会病,时代病。对于有些孩子来说,阅读可能是一目十行,浮光略影的;朗读可能春风过耳,听过就了的。相比之下,诵读就是深层阅读。背不下,不是因为头脑笨,而是因为心不静,不够聚精会神。

  既然非用心不能记诵,那么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

  光有智商是靠不住的。什么叫智慧,就是对应当做和必须做的事情专心致志。背诵就是练心,就是修戒定慧,就是培养聚精会神的能力。当他聚精会神,他便融入对象,吸取对象,成为对象。就这样兴趣盎然地一路背下,或早或迟,或深或浅,所读所诵,都将内化为他们的精神气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一读诗就抬手比划,你让他手不动,他说他就没法读。”

  在我们师生这里,语言的节奏和韵已然是一件可触摸的亲切的有温度的东西。

  师生必须共同生活三年以上,才可以彼此发生深刻持久的影响。六年日有所诵的做下来,会是怎样一种深厚的积累?六年下来,孩子精神世界将发生怎样缓慢而可靠的变化?

  我是一朵秋云,空空地不载雨水,但在成熟的稻田里,可以看见我的充实。

  我是一朵轻云,素素地不染色彩,但在孩子成长的日子里,有我的丰盈和美丽。

  日有所诵,水滴石穿

  日有所诵。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周一周过去,孩子们往往随背随忘。

  我中学时代曾经那么优秀的数理化,如今基本交还老师;我30多年来曾经那么投入地沉醉、抄写和背诵过的诗词曲赋,真能烂熟于心、永志不忘的,较之总量,实在是百不及一的极少部分——可是你能说,那样严谨的理科训练对于我没有用吗?你能说,忘记了的背诵都是白费心力吗?我又怎能因为绝大部分的迟早忘记,而终止沉醉、激动和背诵?

  最好这样说:侥幸能有的思考和劳动的能力,是精神之野长成的一片林莽。林莽必要根植在沃土——记得的,可以发声道出的,是映着日光的花花草草;而识心所忘的,则是地表以下既深且厚的黑土。

  最好这样说:侥幸能有的清新、健劲的状态,是精神之野畅流着的一道长河。一条河流的形成,需要整个大地的完整与健康——记得的,可以发声道出的,是河面映出的天光云影;而识心所忘的,则是难溯的源头,以及远方、更远方的青山、绿地和旷野。

  忘记的有多少,悄悄地,在黑暗处滋润着根部的营养,就有多少;忘记的有多少,汩汩地,有风无风都令河水清澈畅流的力量就有多少。

  没有所谓忘记!记得不记得,曾经的感动和念诵,都已融入血肉。

  日有所诵的意义,岂止在于增长知识,积累语言!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