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研究院资讯

【各方推荐】打开阅读的窗扉,与书籍相伴同行——读《窦桂梅的阅读课堂》

作者:亲近母语  发表时间:2016-03-14 17:16:32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看她的书,都是一种享受,课堂上的她激情澎湃,课堂外的她真情流露,举手投足都散发着一种摄人的魅力,无论是近距离聆听还是透过无声的文字,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她对教育的热诚,对课堂的热爱,并深深地折服于她在成长路上对学习的坚持与执着。

      暑假里,认真阅读了《窦桂梅的阅读课堂》,发现成功确有因——天长日久、广博深厚的阅读积淀正是窦老师独特魅力的形成之源,而注重阅读知识的促类旁通、阅读意识的有机参透和培养,也正是窦老师课堂的妙笔生花之处。

      “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近年来,儿童阅读的研究成为了备受关注的教育热点,然而,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教授在接受《小学语文教师》记者采访时曾提到的我国儿童阅读的现状问题——“有很多孩子,问他童年读过什么书?回答:《每日一练》《趣味奥数》的比比皆是”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梅老对此忧虑不已:“这种回答表明我们孩子阅读的亏缺,童年没有阅读,这将影响他们长大,影响整个中国人素质……”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其水平的高低,与阅读量的多少、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打开阅读的窗扉,走进书籍的广阔天地,才能积淀沉实、厚重的文学与人文素养,才会拥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而言确实举足轻重。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手上拿的是一本只有二三十课的教科书,我们每天教的是二三十篇不会说话的课文,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根本无法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所以,必须处理好课内的“小阅读”与课外的“大阅读”的关系,只有让它们融会贯通地发挥作用,构建课内外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学生的学才会因此而实现无限。

      很欣赏窦桂梅老师对经典课文《再见了,亲人》匠心独运的创新处理:她在教学时,摒弃了传统的分析手法,而是围绕“亲人”这一主题,以同一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生活,补充丰富的语文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引导学生建构对亲人的理解,她先从会意字“亲”入手,帮助学生领会亲人之间的血脉相连,然后,引导学生从抗洪抢险的战士、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以及“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身上体会“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的“亲人”之爱。接下去,她又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全球,学习《再见了,亲人》,体会其中轰轰烈烈的爱,继而回到《我的老师》中平平淡淡的爱。最后,窦老师向学生推荐一系列表现各种各样亲情的书,如《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鸟奴》、《红奶羊》、《一只猎雕的遭遇》、《独耳大鹿》、《雁王》和《消失的野犬》等。一节课下来,“亲人”这一主题讨论得全面而深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感动,而且透过拓展性的阅读,会将感动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从而学会去爱。

      “教材无非是例子”,透过例子实现举一反三、促类旁通是文本学习的目的所在。所以,课堂上,如何带领孩子通过与课文对话,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习得阅读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挖掘课文的拓展点,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激发阅读兴趣,形成阅读动机,引导孩子走进阅读的海阔天空应该成为每一节语文课不懈的追求。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对于阅读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懂不懂,懂多少。很多时候,一种朦胧而舒心的快乐,才能引导孩子进入‘阅读的森林’。”我想,当阅读从童年开始就成为每日的习惯、成为一种日积月累的行为时,必将让人快乐一生、富足一生。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