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传统文化与当代儿童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6-11-14 15:03:44

摘要:8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复兴,在社会需求、政府倡导与各方推动下,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呈现出一种繁荣景象。但是如何真正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构建适合儿童,适应当代,面向世界的传统文化教育,却是这个时代需要面对的真实命题。

  传统文化是什么?传统礼仪对于现代人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什么是适合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2016年11月5日,由亲近母语主办,道禾教育基金会协办,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支持的第二届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南京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老师、家长们一起,共同分享和探讨适合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

▲开幕式-昆曲表演

▲开幕式-射礼表演

  清幽古朴的琴乐,典雅唯美的《牡丹亭》,传承古礼的射艺,传统文化论坛的大幕在一锤响亮的开锣声后缓缓拉开了。

传统仪礼与当代儿童

▲曾国俊先生讲述“传统仪礼的核心精神和当代性”

  台湾道禾教育创始人曾国俊先生围绕“传统仪礼的核心精神和当代性”进行了主题演讲,与大家分享了根植于华人传统文化,又与当代儿童身心感悟、情感体验相连通的各种仪礼。曾先生认为,真正应该学习中国传统仪礼的首先是教师和家长,“因为只有他们学了之后,才知道怎么转换到学校教育和家庭生活中”。他说,今天学校中的很多课程并没有跟人的情感连接起来,因此效果会大打折扣,“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情感连接,需要通过身心的感悟和体验才能真正有所获得”。

▲吉文辉老师在与大家分享“古代仪礼与当代儿童”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名誉馆长,复旦大学国学精修课程核心导师吉文辉老师,对中国哲学、史学、文学、佛学、文字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带领大家梳理中国传统仪礼的脉络,解析传统仪礼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那些当年的老规矩,到底适不适合今天的小萌娃呢?吉老师认为:我们需要继承传统仪礼的核心精神,并重视创造其当代价值。离开了礼,中华文明无从谈起。所以中国的礼相当广,不单单是一个礼节、仪式的内涵,这里面有很强烈的道德意识。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在更高处看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传统文化机构教育案例分享

  为把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和实践者打造一个交流、案例传播的平台。本届论坛邀请了伏羲教育、亲近母语、日日新学堂和道禾教育的机构代表来与大家分享。

▲姜来博士讲述伏羲教育的理念

  伏羲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姜来博士,分享的主题是“ 让教育回归本来”,讲述了伏羲教育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和以培育30年后中国各行业英才的使命。伏羲教育基本理念是十个字:“教人伦、顺人性、终生受益。”意味着将人伦教化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以别于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育。顺人性,指按古人所说的四个阶段,施加不同的教育,即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终生受益,是指所学的东西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伏羲学校遵循古法,认同儿童读诵经典不为理解、不为记忆,而是借经典以养正、练定、开慧,坚持老师要少讲解,学生不问不讲。

▲邱凤莲老师讲述亲近母语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的实践

  亲近母语学堂总校长邱凤莲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亲近母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索。亲近母语自成立之日起即探索实践适合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2015年11月,亲近母语在南京举办了首届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基于母语教育和儿童教育立场,鲜明地提出了“做儿童本位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在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看来,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而是应该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小小的生命之流逐渐汇入民族之源,将来更好地融入族群,增强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并打下扎实的中国根基,未来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血脉,为人类更好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创造性和可能性。

  “儿童性”、“当代性”、“世界性”是亲近母语提出的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相连接,用符合儿童心性和特点的方式,采用艺术的手段和体验的模式实施。实践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为了否定今天的时代,而是为了让今天的儿童拥有幸福的童年,因此教育应建立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同时,做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必须让儿童拥有广阔的视野,世界的眼光,以使他们能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备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为此,亲近母语以诵读开启儿童的天赋之门,用诗歌让儿童感受音韵之美。用蕴含中国哲理的老故事启发儿童对中国智慧的思考,用中国文化类的夏令营,让儿童感受中国文化的环境与氛围,并开发了独具特色的二十四节气课程。课程顺应儿童天性,依照二十四节气,以南京玄武湖等广阔的自然环境为依托,通过自然教育、生活教育、语言教育、品格教育、审美教育、生命教育,培育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独立自主、善沟通,关爱他人的孩子。每一个节气,通过自然考察、节俗体验、传统文化实践等,带领儿童感受天地四时节气节俗的变化,让儿童获得丰富的自然体验和文化感受。

▲蔡佩伶女士讲述道禾实验学校的理念

  台湾道禾实验学校校长、道禾知行合一学程计划主持人蔡佩伶女士与大家分享道禾的教育实践。道禾实验学校,是现代人文书院式耕读村落,有别于一般课堂或一般学校的应试的学习。在村落里,大人们乐于当村长、当村民、当家长、又当老师。道禾用家的概念串起大人跟小孩,形成了共学、共生、共创、共好的村落图像。道禾学校设计的理念是把艺术之美、生活之美铺陈在整个校园,让所有孩子都能接触到美,感受到温暖和关爱。这种真善美的教育,背后却是“儒、释、道”的哲学思想。道禾的课程分两大类:一类是“套装知识”,即语言、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学习;另一类是华人的经验知识,通过山水课程、节气课程、六艺课程等展开。道禾教育强调按照二十四节气生活,提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养。在道禾的幼儿园和学校,孩子通过亲手做木工、活字印刷、陶艺等理解中国文化之美,并学习其中蕴含的各种知识和道理。希望通过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教孩子学会知止,学会专注,学会守住当下。

▲王晓峰先生讲述日日新学堂的实践

  在日日新学堂,无论上课还是下课,总能看到成群结队撒野和玩耍的孩子们。日日新学堂创始人王晓峰说:“自由自在对成长而言是必须的。”日日维新,年年守故。日日新的孩子们每天都要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同时也要守故,这个故不是旧而是根,要守住我们的根。日日新学堂崇尚自然而然的教育理念,他们认为孩子不应该是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孩子并不是教育的对象,他们有着天然的成长的欲望和能力,自身就积淀了人类进化的各种基因。教育的使命是信任和尊重孩子,让孩子充分健康地成长。

  日日新学堂开设了五大类别的课程。有古典诵读类的人文课程,有科学课程、艺术课程、体育课程,最不同的是,还有社会调查、科学考察、参观、劳动、游学等社会实践类课程。在人文类课程中开发了《文字汇解》课程,引导孩子们从汉字的内在规律来学习汉字,明了字形流变的过程,初步掌握“六书”造字的原理和规律,初步了解汉字文化,用基于理性的趣味,培养学习兴趣,使孩子建立一种开放的、综合的、联想的、演绎的学习及思维方式,形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认知习惯,并能将这个习惯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

▲对话环节:当代儿童和传统文化教育。左一: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女士;左二:日日新学堂创始人王晓峰先生;左三:《南方周末》资深编辑、评论员戴志勇先生;右一:亲近母语学堂总校长邱凤莲老师;右二:伏羲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姜来博士;右三:台湾道禾实验学校校长蔡佩伶女士。

  精彩的分享之后,各机构代表就“当代儿童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话题展开对话。无疑,当代儿童需要传统文化教育,然而当代儿童需要怎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各个机构在教育理念上有何异同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共同的中国文化根基,独到的教育理念,以及采用不同的践行路径的可行性。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传统文化在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儿童为本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坚持儿童性、当代性、世界性,以公民的人格养成、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培养为目标,构建适合儿童、适应当代、面向世界的传统文化教育。亲近母语希望能以本届论坛为契机,与更多的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践行者们一起努力!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