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公益资讯

儿童阅读,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亲近母语公益  发表时间:2017-08-30 14:29:33

摘要: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三里屯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1—6年级,6个教学班,300左右学生。目前学校在职教师14人,其中代课教师6人。6年前,还只有三个年级,不到50个孩子,因为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越少,流失越严重。每年9月的开学季就是老师们最忐忑的日子,那种自卑感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在教育在线上知道了看云老师,知道了《日有所诵》。原来,在教材之外,老师还可以带着孩子们做更多的事情。

一、儿童阅读体系的形成。

2010年9月,当我校王祎娟老师迎来一个新的一年级时,当时收了25个学生,算是学校最大的班额了。网上得知,薛瑞萍老师也将带一个新的一年级,学校就鼓励她,带着孩子们跟着薛老师做《日有所诵》。就这样,一间教室,25个孩子,人手一本《日有所诵》,利用每天清晨到校后及早读的时间,开始了我校的诵读之旅。儿歌、童谣、晨读对韵,《日有所诵》带给孩子们的开心和喜悦是显而易见的,也让我们感觉到了只要是孩子们喜欢的,做起来分外轻松!于是,王老师就自己找适合一年级孩子的图书,在班上读给孩子们听,《笨狼的故事》、《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次第进入孩子们的世界,等不及的孩子会让家长找老师代购。令人欣喜的是,2011年秋天,当王祎娟老师准备在当当网为本班孩子订购第二册《日有所诵》时,另两个年级的语文老师主动要求,她们也要带着自己班的孩子做《日有所诵》,读故事书。是啊,有意义的事情谁不愿意去做呢。

当时,学校图书室的书太陈旧,基本上没有阅读的价值。没有图画书,老师们尝试着在网上买;孩子们没有故事书,我们就开家长会,先让孩子们展示《日有所诵》,再挑选孩子在家长会上讲故事。接着就向家长推荐书目,动员家长给孩子买,农村家长就是要唤醒他这种意识。我们约定同一个班级每个孩子买不同的书,自己读后再“图书漂流”、用一本换多本书。后来学校每学期拿出一部分资金为班级充斥图书,建立书架……有了故事书的吸引,每天中午到校后,孩子们都会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书,30分钟固定的“持续默读”习惯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一次次的家长会、读书会、诵读展示会让家长对老师的工作越来越支持,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和孩子在家里进行“亲子共读”。

就这样自发的每天早上《日有所诵》、中午“持续默读”让我们感到充实、自足,让我们这所只有50多个孩子的村小的老师们心中有了尊严和希望,不再自怨自艾。

学然后知不足。是的,足不出户、网上搜索虽也是一种学习,但总觉得不通透。于是,学校决定带老师们走出去看一看,既是一种鼓励,也开阔一下眼界。2013年—2016这几年,我们连续委派老师去南京参加亲近母语举办的儿童阅读论坛和种子教师研习营。2014年暑假,我带着三名老师到成都参加了“看云工作坊”儿童阅读和吟诵培训。渐渐地,《阅读力测试》、《全阅读》也跟了进来,阅读课便固定在了课程表上;吟诵课、绘本课也次第跟进。走出去看一看,老师们找到了差距,也得到了动力,行动力更强了。

因为喜欢,因为自觉,也因为单纯,更因为坚守,现在回想,每一种课程的进入,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二、两次相遇,帮学校突破瓶颈。

(一)与孔老师的相遇。

2014年起,我们的儿童阅读在当地已小有影响,我们承担过我镇第一届“儿童阅读现场会”,作为县阅读实验校,参与课程编选,陆续有老师到我校学习儿童阅读课程,每一次活动,对自己都是一种检阅,刚开始感觉还挺有成就感,展示多了,我校语文教师自身素养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逐渐暴露。

我们的儿童阅读的推进和提升遇到了瓶颈。

非常庆幸,2015年8月25日,我们有幸请到孔晓艳老师来我校指导:《日有所诵》通讲、吟诵的声韵分析、绘本课的讲述,针对教师,更是直中要害,指出我们“学习力不足、思考力不强”、“日用而不自知”的短板。孔老师不仅向老师们解疑答惑,还帮学校理清了阅读思路和发展方向,并推荐学校参加了OCEF图书项目。一下子就有了一种归属感,因为在OCEF教师、学校成长共同体里,老师们不断上传学习心得、通讲记录、阅读活动记录,每次行动都有回应。这种回应是新的动力。11月,在OCEF帮助下,我们梦寐以求的“绘本阅览室”建成,290个孩子参加了神圣的传书仪式、每班每周可以到阅览室上一节绘本课。

(二)和OCEF图书项目倩老师的相遇。

和刘倩老师的相遇缘于校长期末约谈……作为校长,我始终抱着“支持但不强求”的态度,所以,每一种课程的进入,都发自老师的意愿。由于老师的愿力不同,认识度的差异等,造成各个年级的儿童阅读程度参差不齐。有时候我也很无奈,那次通话,倩老师给我最大的点悟:1.要给行动的教师大大的鼓励。2.不必要求完美,10个老师中的6、7个能做起来就很好了,用热力裹挟前行。3.推广儿童阅读,尊重教师的个性与学校层面的行政推动并不矛盾。

所以,新学期一开学,我就设计了学期教研计划。

1.《日有所诵》磨课——意在提升研课能力,促进年级间的交流,使每位语文老师对《日有所诵》形成整体概念。例如,磨课从一年级开始,逐级上升,每位老师自选一个单元,独立备课,集体观摩,课后及时交流。刚开始,评课时还有点拘谨,慢慢就放开了,有时就是直指不足,后来老师们开玩笑说:“以后不能这样只说缺点啦,我们也需要鼓励啊!”打开壁垒、观课议课,不仅对《日有所诵》的整个体系有了认识,也促进了互相学习、自我提升的动力。

2.吟诵课展示。我一直想把诵读课和吟诵课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来做,但我们的吟诵参差不齐,刚加入的老师也跟着做,但明显认识不够。所以为了带动全体教师行动起来,全面推进吟诵教学。继《日有所诵》磨课之后,我又安排了“吟诵课展示”活动。从六年级王祎娟老师的班级开始,因为她做的最早,孩子们马上就要毕业了。六年级的《峨眉山月歌》、五年级的《木瓜》、四年级的《芙蓉楼送辛渐》……我感觉,这样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的教研活动,老师们提升非常快。

 

三、丰富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儿童阅读,需要丰富的活动促进和支撑。学校在教师、学生层面开展了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

(一)教师阅读活动。

每学期都会为老师推荐新书,上学期我们共读的书是《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每周五例会,会有15分钟读书交流。读完的老师要求上传一篇读书心得,学校会赠送其下一本书。本学期共读书《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专门安排一位老师主持群内阅读交流。

(二)学生阅读活动。

学生作为校园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最终受益者。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丰富的阅读活动推动、鼓励孩子们的阅读。

1.好书推荐。每周的升旗仪式上,会安排固定的时间,由值周班级进行“好书推荐”。

2.《阅读手册》。不动笔墨不读书。学校专门为1——6年级的学生设计了《阅读手册》,让学生养成学生边读、边记、边思考的习惯。《阅读手册》中除了可以记录好词好句、精彩片段、所读所想,每月还为孩子们开辟了“创作小天地”专栏,每一页的阅读卡都伴有家长的星级评价。孩子们在填写的同时还会手绘边框、插图,把自己的《阅读手册》装扮得漂漂亮亮。每学期,学校都会开展一次《阅读手册》展览,展示给家长、老师和同伴,上学期,六年级使用了“阅读护照”,孩子们非常喜欢。

3.图书漂流。学校的图书有限,为了让学生更方便地读到更多的好书,老师们结合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兴趣爱好,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鼓励、教育孩子节约零花钱购买老师推荐的图书。我们在每个教室设立了图书角,里面有学校出资购买的优质图书。同时,在每个班级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每人都带两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和同学们交换读。

4.亲子共读。从孩子进一年级开始,我们的第一次家长会,便是“亲子共读”倡议会。提倡晚间20分钟“亲子共读”,并充分利用校讯通微信平台,及时表扬优秀的家长。接下来,每学期的家长会,都会选出坚持“亲子共读”的家长典型发言。

5.诵读展示。每年的六一文艺汇演前,是学校多年来固定的节目——分年级诵读展示。我们会邀请全体家长观看孩子们的演出,内容以《日有所诵》为主,去年的展示活动第一次融入了4—6年级的125个孩子吟诵《短歌行》,今年,5、6年级合吟《木瓜》,家长们赞叹不已。

6.故事会。故事会为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展示搭建了舞台。孩子们讲述的《不一样的小豆豆》、《鸭子说“不可以”》、《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等节目陆续登上了我市电视荧屏。

7.绘本剧表演。绘本剧表演的灵感来自故事会讲述和绘本阅览室的建成。首届绘本剧表演孩子们表现的棒极了!于是,每年春季,绘本剧展演成了学校的常规节目。

 

四、多元评价呵护阅读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终身阅读者,是我们的方向。为此,学校每学期会在不同层面进行激励评价。

“书香家庭”——学年末,由家长提出书面申请,提供家庭书架和亲子共读图片,经学校考察后评出“书香家庭”并颁发荣誉证书,奖励《朗读手册》一本。

“书香班级”——积极参加学校的阅读活动,阅读氛围浓厚,能开展独具特色的班级读书活动,班级图书角图书流动量大的班级学年末能被评为“书香班级”。

“我是小书虫”勋章——学期评选班级“小书虫”,并颁发三里屯小学特制勋章。

“阅读小明星借书卡”——本学期的校级“阅读小明星”,学校专门为他们定制了精致的借书卡,享受一学期到图书室、绘本阅览室的自由借阅特权。

“最美阅读手册”——记录孩子最真实的阅读轨迹,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让孩子的阅读更好地“呼出”。

晓艳老师说过,不管你身处何方,也无论你处于哪个层次,只要在做阅读,就有被看见的机遇。2015年4月,我校王祎娟老师成功入围“2015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2015年7月,我校王茂宁老师入选“春桃·点灯人伙伴计划”公益导师;2016年4月,我们三里屯小学成功入围“2016阅读改变中国”年度书香校园。阅读让我们实实在在体验到了教师职业尊严和幸福!

 

五、我们一直在路上。

不断学习、不断成长!2016年,学校派出三位语文老师参加了OCEF的暑期研习营,老师在磨课期间非常投入,对阅读课型的把握又有了新的领悟。

语文老师们每学期的总结和计划都真实而朴素:

新带了一个一年级,感觉做起来更有信心了。《日有所诵》坚持每周一个单元,即使节假日,我们的节奏也未曾打乱,这样,就避免了像上一届学生到期末匆匆忙忙的现象……

                                                                ——王祎娟老师

反思上学期的通讲,感觉太繁琐,自己累,孩子们也吸收不了,本学期计划从简。本学期计划带孩子们共读《木偶奇遇记》,并在学校展示一节阅读交流课……

                                                                 ——王茂宁老师

现在真心觉得《日有所诵》编得好,越读越有味道。其中的经典篇不正是孩子“修身”、“正心”的好教材吗,即便孩子们现在做不到,也能帮他们明辨是非……

                                                                 ——王拴玲老师

因为去年已经有部分老师开始关注二十四节气,本学期,学校计划系统渗透节令课程。

我们三里屯小学的儿童阅读,虽进行了好多年,但由于前期缺乏引领,感觉走了好多弯路,老师们成长的速度较缓慢。但,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自发的觉醒,老师们很享受阅读路上带给自己的满足和喜悦。我们像一群蜗牛,缓慢而愉快的向前爬行……哪里有亮光,我们就朝向那方……

当看到“星星点灯计划”招募公告的时候,再次感到,阅读的路上不再寂寞,我们渴望得到专业的阅读指导与支持,我们渴望有人携手,实现共同的阅读梦想!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