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别小看了你在公众场合的一次举手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8-07-26 16:35:39

学习的方式

  这些天,参加亲近母语在西安举办的“第十二期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研习营”活动,感触颇多,记录如下。

  成长的路上,遇见了许多老师。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感觉自己灵魂的某一点受到了触动,但是由于懒于梳理记述,导致时光流逝,再回首时,只记得只言片语,着实心疼。

  学习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对外输出。对外输出主要分为:

  1.口头对人讲述,比如教师这个职业。

  教师在某本书里看到一个故事,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知道了这个故事,而教师本人也对这个故事加深了印象。

  2.书面记录,即写作。

  小朋友们读完一本书,然后就着这本书写一些读后感,其实,也是为了对这本书进行一个回顾式的梳理和总结,能对这个故事加深一些印象,免得以后忘得干干净净,就跟没读一个样。许多小朋友说为什么读完一本书,总是忘记呢?一部分原因就是你读完一本书,然后把这本书放置在了一旁,而没有对它进行总结式的回顾(或书面记录,或口头讲述)。

  我将此次学习进行书面记录的原因,一则是因为牢记学习心得,一则是为了保持自己写作的习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越爱健身的人越爱健身,越爱读书的越爱读书,越爱写作的人越爱写作,越爱学习的人越爱学习(这种学习指的是自发性的,没有外在逼迫的)。大家可以用心观察一下周围的亲朋好友。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马太效应适用于社会的许多方面。

研习营心得·座位

  我独自一人听讲座有一个习惯,能坐在前排,一定要坐前排。能坐第一排,绝对不坐第二排。除了可以看清晰老师和PPT课件之外,坐在前排,更能集中注意力。因为你不能走神,一旦走神,就会被老师发现,所以,相对来说,学习的效率更高一些(这里的位置主要针对的是大型讲座,小规模的班级讲座不在此列)。坐在前排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容易跟老师互动。

  比如:这次研习营上,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讲着讲着,就走下了讲台。跟她互动的比较多的其实就是前排位置的人。当然,其他位置的老师也可以互动,但是相对来说,坐在前排的老师被提问的概率更高一些。一回想自己在台上的讲座,跟学生们互动的场景,大抵也是如此。

  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故事:

  大概是在2014年暑期,我所在的报社举办一次年中会议。报社邀请一位大咖前来讲座,因为在报社资历比较浅,所以我当时的位置是在后排。大咖讲座结束,跟台下人互动,没有人举手。而我往往喜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为了缓解没人互动的尴尬。我举手问了大咖一个问题,至于大咖当时回答的是什么,我已经忘记了,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没过多久,这位大咖联系我,邀约吃饭,并开始商谈下一步的合作。之后,他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全国绘本馆馆长参加交流的大型活动,“花婆婆”方素珍老师作为主讲,而我成了这次活动的主持。也就是那次,我跟方素珍老师见面并相识,还额外获得了她的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小礼品。

  这一切的发生,追根溯源其实就是因为我当时在现场跟大咖的一次互动。所以,别小看了你在公众场合的一次举手。

研习营·老师

  这次研习营活动,令我印象深刻的主讲老师:

  开营第一天,徐冬梅老师做主讲,她拿起话筒第一句就是:“我走到台下讲,我也不一定按照ppt来,我喜欢无拘无束!”徐老师此话一出,就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感。一直以来,我在台上讲课的时候,也是这样子,时而在台上蹦一蹦,时而跑到台下跳一跳,时而走进人群里跟听众动一动。

  因为自己经常在台上讲课,所以对演讲心理学有过一些研究。无论哪一个演讲高手写的哪一本演讲书,他都会承认一点:对于演讲者来说,开讲的5分钟(甚至有的说是3分钟)是至关重要的。这5分钟直接决定了听众对你讲座的兴趣。徐冬梅老师的开场抓住了我的心,薛瑞萍老师的开场也直接拉近了听众跟她的距离。

  薛瑞萍(网名看云)老师是在开营第三天主讲。之前,我在少儿报社工作的时候,薛瑞萍老师给我们报社出版的一本书写过序言,所以很早之前,就对她有所耳闻。这次能亲眼见到她,还是有些小激动和小兴奋。

  薛老师接过话筒的第一句是:“也不知是我老了,还是怎么的……”此话一出口,台下响起了阵阵笑声。我可以明显感觉到前一刻还比较僵硬的现场气氛瞬间被激活了。这跟薛瑞萍老师的大咖身份有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她贴地气的,并且带有一丝自嘲的语言。

  还有一位大咖,叫余耀。他是在开营第二天主讲,他自嘲:“你们一定认识我,因为我是亲近母语里的重量级人物!”

  这里的“重量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他的地位比较高,属于亲近母语核心成员;第二层含义是:他比较壮。余老师在这里更想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因为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轻轻地踮起了脚后跟,脚后跟落下,重重的身体也落下来。

  余老师中气很足,这实在是令我极为羡慕的地方。中气足,朗诵也好,吟诵也罢,就能感受到诗词散发的那种穿透力,而我就弱些。我经常在讲座上,会给孩子们背一篇古文《岳阳楼记》。一直以来,我都想以吟诵或朗诵的形式将这篇古文读出来。但一直未成行的原因,在于自己的中气弱。不过,好在这是可以练习的。

  以前,认识一位忘年交——郝老师,60多岁。他做了一辈子语文老师和作文老师。一次,在外活动,他扬起嗓门一喊,我似乎感到了尘土飞扬。

  我羡慕地说:“郝老师,你的嗓门儿真好,中气很足!”看他不忙的时候,我便向他请教如何可以变得跟他一样,中气足,拥有好嗓子。

  他告诉我说他的诀窍就是每天早晨大声念文章。因为一些历史原因,他只有小学学历,起初做小学语文老师,还能应付得来,但后来被安排做高中语文老师,他就感觉到有些吃力。那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呢?他决定每天早起念诵文章。念着念着,语文的语感有了,教学的底气有了,意想不到的是,中气也足了。

  返回来,再说徐冬梅老师、薛瑞萍老师以及余耀老师三位主讲老师。这三人出场,现场听众的专心度是很高的。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的身份,毕竟大咖嘛,见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大家还是很专注地倾听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的内容。

  薛瑞萍老师是一个真性情的老师,讲着讲着,说着说着,冷不丁就甩出一句感悟:“我们经常听这课,听那课,就会觉得这个老师牛,那个老师牛,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感到自己愚蠢……”

  听到这句,我仿佛被雷劈了一样,喃喃地重复着这句话。朋友说时常说我“傲”,自己也常有种“高处不胜寒”的孤芳自赏。听了薛老师的话,决心时不时提醒自己一句“自己很愚蠢,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如此一番,感觉果然舒服许多。

看自己

  因为讲座原因,我有幸跟许多校长有私下交流的机会,我问过许多校长:“咱们学校的人才是怎么培养的?为什么同样的一个平台,但是过了几年之后,有些老师成为了学校重点培养对象,但有的老师还是普普通通的一位老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校长说了许多,但最后给出一个答案:“关键得看自己!”

  | 作者简介

  小酷哥哥,本名安鹏辉,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阅读提升计划”专家组成员,2015年和2016年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候选人。因讲课风趣、幽默,态势语言丰富,有别于传统教学,深得老师和孩子喜爱,媒体称为“单口相声讲故事。”曾受邀在全国各地为小朋友们推广阅读650余场,出版有童话集《怪兽村的传说》《电脑长在我头上》《一棵长满信的树》等,《一棵长满信的树》获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办的“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电脑长在我头上》荣获“上海好童书奖”。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