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删繁就简三秋树,含英咀华一册书

——略谈语文教材“瘦身”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8-08-13 08:58:56

  教材,是教师教学最重要的依据。

  一学期大约20周,每周大约7-8节语文课,这些课时用来教语文教材,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但是,我不满足于光进行语文课本的教学。根据目前课外阅读课内化的趋势,我将每周的7节课压缩至每周5节课,拿出2课时进行课外阅读,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具体做法是:删繁就简,含英咀华。

一、简约: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郑板桥写的一幅对联,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他,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

  他还有一首诗也表达这样的观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后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雕刻了不朽的绝世佳作《大卫》。有一次,有人问他:“你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一经典雕像的?”

  米开朗基罗很轻松地答道:“很简单,我去采石场,看见一块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要做的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去掉那些不该有的大理石,大卫就诞生了。”

  米开朗基罗雕塑的时候做的是减法,这是雕塑艺术的最高境界。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也说过:“减法比加法更能使灵魂成长”。他强调生活简单,简单,再简单,由此影响了几代人。现在,极简主义非常盛行。

  中外艺术家的创作追求,是如此的统一,这说明了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是简约。

二、语文课:不该承担太多的任务

  转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上,似乎与之相反。语文课程承载的东西太多,语文课堂教学填塞得太满而不得不溢出。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述滔滔不绝如黄河水,但是学习质量和效果却没见到好转,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语文课堂教学太满,就会变成分析课、思品课、历史课、科学课……语文课本质的、重点的知识能力点却没有抓住,必然造成语文学习的效率低下。

  其实,语文课堂不应该承担太多的教学任务,一节语文课,能够解决一两个问题,日积月累,就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了。贪多嚼不烂,贪多无重点,那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策略:设立单一核心目标

  同艺术家的追求一样,语文教学思想就应该是简约的,我一贯推崇这样的教学思想。所以,在语文教学尤其在阅读课的教学上,我力争去掉不需要的“大理石”,留下最精华的“可繁殖的知识量”,然后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吸收最有价值的营养,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质量。

  如何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

  我的基本策略是: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适当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剪裁取舍重组整合,做减法,做乘法。设立单一核心目标,开展精准教学训练。这个过程,就是让语文教学简约化。这样就会节省大量的时间,进行拓展性阅读,使语文学习厚实而不简单。

  那我是怎么样上课的呢?试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古典名著)的教学为例,简单说说自己的做法。

  本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感受人物形象特点,体验古典名著阅读的乐趣。这组课文预设教学课时为12-14课时,我用8课时上完。

  首先,布置课前精细预习。

  我们班的学生经过我的严格、有效训练,掌握了精细预习的方法。这有助于他们快速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他们应该知道的,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我一般都不讲。

  预习课文,我教给学生的主要方法是“发现”——发现词语、句子的含义,发现篇章的写法密码。这样的预习,促使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经过训练,学生们能够感悟出文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许多“秘密”,这是阅读的初步“胜利”。

  其次,精心设置核心问题。

  我们常常所见的课堂教学是问得多、问得杂,但是不得要领。我深入钻研教材,一般只设置一个核心问题让学生探究。

  例如,本单元的18课《将相和》,篇幅较长,大家都知道用三个成语即可以概括故事内容。其实,这三个故事的主线只有一条: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

  然而,很多教师备课的时候没有看出这个“秘密”。我找出了这条伏线,就把三个故事很自然地串在了一起,而且可以深刻教育学生维护“国格”,敬仰高尚的“人格”,正确处理“国格”和“人格”的关系。

  教学中,我只抓这一点核心目标,只提一个问题:联系全文,说说两人到底谁的人格魅力更大?学生通过分析了解到:在“完璧归赵”的故事里,别人怕死但蔺相如不顾安危,前去秦国竭力维护国家利益,把“国格”置于生命之上,他伟大;在“渑池相会”中,他维护赵王的尊严也就是维护赵国的尊严,不惜拿性命相拼,他把国格置于生命之上;在第三个故事里,他不和廉颇争斗内讧,置国家利益于个人的面子之上。

  弄清了这些问题,蔺相如的高尚品格跃然纸上,令人恍然大悟:三个故事之间原来有这样的内在联系,学生不仅明白了写作的秘密,还找到了思想生长的动力,阅读效率非常高,教学目标也达到了,用时不到两课时。

  再比如19课《草船借箭》的教学,目标是要领悟诸葛亮的智慧。我们常常用“事后诸葛亮”这句话来说明那不是真正的“诸葛亮”。阅读这一课,我们要寻找“事前诸葛亮”。学生听到我布置的新鲜任务,很兴奋。

  所以,我让学生重点研究的问题是:周瑜和诸葛亮每句话出口时,心里想法是什么?由此推测诸葛亮在对话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

  通过探讨,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原来几天前,诸葛亮就把天象观察好了,天气变化推演好了,把周瑜的害人心理也算好了,把鲁肃、曹操的品行都算准了。于是,在对话中牵着周瑜的鼻子走,处处挖坑,又故意掉陷阱,迷惑周瑜。“事前诸葛亮”的形象如日出乌云,这节课教学用时也只有2课时。

  其后的20课《景阳冈》,可以作为略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后,我们重点欣赏武松打虎的片段描写,缕出细节层次,精到高效,花一节课。

  21课《猴王出世》,可以通过朗读,抓住语言感悟,读出了猴子的本性,只花一节课。

  第三、整理人物特点,完善人物形象。

  单元学习的重要一步是整合课程资源,突出核心任务目标。在每课的含英咀华之后,进行归纳、拓展。所以,我安排了“单元整合课”。运用提问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和表格,围绕本单元的阅读重点,品评人物性格,提炼人物精神,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

“古典名著”单元人物形象整合及对话表

人物

性格特点

主要描写方法

心灵对话

蔺相如

顾全大局、国家为重、不计得失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廉 颇

勇猛直爽、知错就改

语言和动作描写

 

诸葛亮

神机妙算、精心准备

语言描写

 

周 瑜

阴险、狭隘、自负

语言描写

 

武 松

勇武大胆,不乏细心

语言和动作描写(环境铺垫)

 

石 猴

活泼,自信

语言和动作描写

 

  这样处理教材,留下精华,主攻单一核心目标,一个单元的教学可以省下很多课时。

  四:一课一得,才是真“得”

  按照上述的思路,一课课删繁就简,一本书就含英咀华,学生就汲取了最好的营养。

  几年的实践,让我意识到:一篇课文的教学不能承载太多的任务,不能设立太多的目标,每课一得,每课一练,是最有效的。语文教学不是从0开始的,而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展开。教学就要集中精力,学习的是有着繁殖性、增值性的知识量、能力量,这样才能产生多重学习功效,发生多重裂变效应,以少胜多,真正获得。

  这样,每学期我至少可以多出一个月的时间,用来古诗词诵读、绘本讲述和创作以及整本书阅读,让学生亲近母语,畅游书海。

文 /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 叶晓能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