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名家论吟诵”系列——施仁先生论吟诵整理稿

作者:  发表时间:2015-03-25 14:28:11

      我的祖父是清朝的时候的一个老学者,秀才,连考几次举人没有中就不考了。我小时候是跟他学诗的,但是吟诵只从他那里学了几首,因为他时常不在家里,他被几家人聘去做老师,而且供给食宿。我的吟诵主要是跟几个先生学的,尤其是一个做诗的老师,叫汪佑南,跟他在家里学。他是出生在镇江的,但是家里在常熟做生意。他出版过一本三千首的诗册,现在遗失了,七十多岁死的。还有一位曹太爷,是最早教我吟诵的,他说诗做好了不吟是不行的,吟了平仄就自然出来了,还有一位江先生,我就是这样听他们几个吟吟咏咏。

      中国从五四运动以来,没有几个很好的人才出来,也没有几个能作诗的人。刘少奇会写好多的诗。郭沫若作的是仿古诗,鲁迅也还是作古体诗,还有一个叫陈寅恪,他也作得好。这样的人都不是大学毕业,为什么有这样的学问?中国现在有了这样许许多多的大学,但是却没有人才出来。清末一千多个诗人,现在有什么用,连他们儿子都不要传统了,他们现在搞的都是工作。文学竟然得不到传承。比如昆曲,在昆山现在有些时候放大了字幕都没有人懂。所以对中国文学的传承我感到很痛心。

      以前的诗要吟的,现在也没有什么人吟诵了。我祖父讲过,写诗要细细长吟,不吟自己就不知道那个直觉,一吟呢,平仄出来了,感情也出来了。中国的文学都讲求有境界,中国留下来的文学也都是要讲究情。

      “关关雎鸠”这种诗开始的时候都要吟的。曹操的诗也是这样,都要吟。不吟诗就作不好。我的一个朋友总是诗作不好,为什么?我说推敲这个诗的时候,稿有了,韵律却没有了,自然做不好。 大家作好诗基本上都是要吟的,吟诗不是大合唱,是一个人自发想吟。因为吟一吟以后呢,就好评诗了,关于平仄、声韵才会出来,有毛病就可以改动。中国的诗是一半意一半情,都要咏都要吟。意思不同,声音也有区别。

      中国作诗的诗韵,千年以来都是用中州韵,是河南韵,河南原来是中国的中心,所以讲中州。日本、朝鲜、韩国,他们也都是中国的音韵。我们中国东南西北面积太大,但是诗韵是统一的。从东北到西南,福建广东贵州都是一样的,诗韵是相通的。现在要不要去改新的诗韵呢?如果新诗韵一改,弄得东南西北都不懂了,更不要说流行了。

原文出处:http://www.yinsong.org/bencandy.php?fid=42&id=801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