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第十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刘颖:儿童阅读课《爱书如命的一家子》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9-07 13:47:08

刘颖: 台上的孩子们都是来自南京御道街小学四(2)班的同学们,非常高兴能和大家讨论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今天的这个做法有点特别,但是上课的程序还是一样的,下面开始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 老师您好! 

刘颖: 同学们请坐!前几天,刘老师请你们的班主任孙老师发了一份阅读材料给大家,这份阅读材料当中有几篇文章。后来,我发现很多同学都特别喜欢《爱书如命的一家子》,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你们究竟喜欢这个故事的什么地方呢?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感受。 

学生: 我觉得这个故事的作者写得非常有趣,举的例子也是身边的一些例子,说话的方式也非常有趣。有一次,小弟在上学的路上,手上拿了一本书边走边读。这一路要坐很长时间的电车,在车上哪还有比看书更有意思的事情呢?电车一路摇摇晃晃,一会往上,一会往下,却根本没有离开原地。后来他才发现,他乘的根本不是电车,而是他们大楼的电梯。小弟压根儿忘了走出电梯,过了好几个小时,他还没有赶到学校的车站,他愁眉苦脸地说,这次老师肯定又不会相信我的解释了。可是每次迟到的确不能怪小弟。

 刘颖: 这位同学说了他的理由,还举了例子和我们分享。其他的同学,你们喜欢哪里呢? 

学生: 我也喜欢这个故事,因为这篇文章以幽默的方式表现这家人特别爱读书。比方说,祖父坐在一张舒适的高背椅里抽着烟斗,手里拿着一本书,正在专心致志地读。过了一会儿,他伸手把烟灰敲到面前桌上的烟灰缸里,但是,严格说来,那并不是个正经的烟灰缸,而是一个花瓶。结果烟斗敲击花瓶时发出来的声音,却提醒他早该服咳嗽药了。于是,他下意识地一把抓起花瓶,对着嘴,一下喝个精光。“嗯,嗯,”他还自言自语地说,“今天的咖啡煮得真浓--可惜凉了点儿。” 

刘颖: 那你看这位祖父喝的咖啡是什么味的? 

学生: 烟灰味。 

刘颖: 同学们,你们看是不是很有趣。我们在交流的时候,除了读一读喜欢的这一段,还可以说一说自己的理由,同学们还可以说得更好。我们怎么样才能说得更好呢?下面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学生: 我喜欢的原文是:我们家的雨蛙待在玻璃缸里,它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梯子上爬上爬下,以此来预报天气。如果不是在看书的话,它一向是很尽责的,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我们家的雨蛙也有自己的书。它的书只有邮票那么大,而且是防水的。(至于这只蛙会看书、能说话的事,我就不用多说了。)非常遗憾的是,因为雨蛙总是在看书,所以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它的本职工作中。但是,有时它也会突然良心不安,这种不安会提醒它自己所肩负的职责。为了表示它并没有把工作完全抛在脑后,它会突然爬上梯子,湿淋淋的爪子还拿着书;或是无缘无故地急急忙忙从梯子上蹿下来。但是,严格地说,它并没有一步一步爬梯子,而是爪子不着梯,踩了个空,稀里哗啦地从高处滚了下来。它呱呱地叫着,揉着绿色的小腿说:“我看天气要变了,很快要降温了。”

 学生: 我喜欢它的原因是,他们家都很喜欢看书,连动物雨蛙都会看书,而且看得非常认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完全抛到脑后了。我最喜欢的画面就是它一下踩了个空,左手抓住书,从空中一边翻滚,一边盯着书看,摔到地上时,却因为沉浸在有趣的书中而没有一点反应。 

刘颖: 真好,这位同学想象的画面多具体啊,雨蛙一边从空中滚下来,一边在看着书。听说在很久以前,人们把雨蛙当作预测天气的活工具,把雨蛙放在一个广口的瓶子里,还放着一架小梯子,当这个雨蛙坐在梯子上的时候说明天气还不错,要是坐在瓶子底,说明坏天气就要来了。可是事实上谁知道呢?也许一只雨蛙真能预测天气,更何况这是一只爱看书的雨蛙。下面谁再来说说。 

学生: 我喜欢的内容是:祖母坐在另一间房里的沙发上,鼻梁上架着副眼镜,双手不停地织着毛线,可同时怀里还放着一本书。她边读书边织毛线,一针接一针,不停地织,她到底想织什么呢?当然是一只袜子。不,严格说来,这根本不是一只正经的袜子,倒更像一条毛茸茸的大蟒蛇,它弯弯扭扭地盘在地板上。趁着翻动书页的工夫,祖母从眼镜框的上边随意向外瞟了一眼,喃喃自语地说:“我就知道,我们家又着火了,但是消防队员也不该把橡皮管乱堆在我们的房间里呀!” 

学生: 我喜欢它的原因是,这个自然段用了一个比喻句,作者把毛线比喻成消防员用的橡皮管。我想象的画面是祖母一边织毛线一边看书,她也不知道自己在织什么。然后她趁翻书的时候,随意瞟了一眼,从这个词,我能感受到她看得很快,所以就把毛线看成了橡皮管。

 刘颖: 大家看,稀里糊涂的外祖母织了一个不知道什么东西的东西,这么长的东西可以用来做什么呢?既然祖母把它织出来了,总不能浪费吧。 

学生一:我觉得这件衣服干脆给蟒蛇用吧。

学生二:如果很长就当个围巾戴吧。 

刘颖: 这个围巾得在脖子上绕多少圈啊?好长好长的围巾!其他同学觉得还能做什么用呢? 

学生: 我可以把它改一下吗?把它改成一条裤子,剪成两段。 

刘颖: 那倒不错,但是要求这个人的身高得很高很高,而且两条腿还不是一般的长。我们在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在脑子里想象一下,想象他以后还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想象这些画面会特别的有趣。还有没有呢? 

学生: 我还喜欢,比方说:大姐(她十四岁)坐在外面的走廊里打电话,她把听筒紧紧压在耳朵上。谁都知道,电话这玩意儿压根儿就是为十四岁的姐姐这类人发明的。因为耳边要是没了听筒,全世界所有这个年纪的姐姐都会因为缺少外界信息而活不下去的,就像潜水员没有人工呼吸器就会缺氧一样。姐姐一边打电话,一边看书。尽管这样,她却能听清楚女友说的所有好玩的事。但是,严格说来,也许她并没有听得太清楚,因为她打电话根本就没有拨过电话号码。这样约过了两个小时后,她才漫不经心地问:“这个‘嘟嘟’是谁呀?你怎么一直在喋喋不休地说他的名字呢?” 

学生: 我喜欢的原因是,一边打电话一边看书,打了两个小时都没有拨电话号码,还在专心地看书。我想象的画面是,大姐一边打电话,一边拿着书津津有味地看,可是注意力都在书上,电话号码都忘了拨,看到有趣的地方还笑了。 

刘颖: 一边拿着听筒一边傻傻地笑,这个“嘟嘟”是谁呢?你知道吗? 

学生: 我认为这个“嘟嘟”应该就是没拨电话号码,电话一直在连接状态,电话里面的本身的声音。 

刘颖: 告诉大家,专业的解释是,姐姐认为这个“嘟嘟”是一个人的名字,她看得多投入啊。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想法吗?说说看。 

学生: 我喜欢的是父亲,他是位肖像画家。有一次,他站在工作室的画架前为一位贵妇画像。这位女士坐在父亲面前的模特台上,头戴美丽的镶边花帽,怀里抱着一只娇贵的哈巴狗。父亲只用一只手画画,因为另外那只手捧着他正在读的书。他一边画画,一边看书。当他终于把画画完时,那位体面的女士连忙起身兴冲冲地走到画架前,准备欣赏自己的美貌,那的确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但是,严格说来,有些地方看起来还是有点不对头,因为父亲画画时,把那位女士的脸与她怀里那只哈巴狗的脸正好弄反了,所以这位贵妇怒气冲冲地走了。当然,这张画她也没有买下。“唉!”父亲伤心地叹了口气说,“不是自吹,我觉得画得还挺像呢。” 

学生: 我喜欢的原因是,父亲在画画时,一边看书一边画画,难免会粗心,但是最后他说自己不自吹,他心里想的是,因为他边看书边画画,能画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我想象的画面是,画画完时,这位女士兴冲冲地走到画前,当她看到自己的脸是狗脸时,非常生气,可能把自己怀里的哈巴狗摔到地上,还可能打了父亲一下,父亲十分伤心。 

刘颖: 看来贵妇太恼火了,没想到那样一位雍容华贵的贵妇长得却是一张哈巴狗的脸。她的脸肯定都气红了,说不定还打了他一下,是不是?可是父亲却自言自语觉得自己画得还挺好的,我们有请最后一位同学再来说说。 

学生: 我们家最小的家庭成员是一个还躺在摇篮里的婴儿。在我们家,当然连婴儿也会看书。他和家里其他人一样,手里也拿着一本书在看,只是这本书比别人的书更小些,也更轻些。因为这是本专门给婴儿看的书。他另一只手上拿着奶瓶,因为他会很认真地去做自己分内的事--好好吃奶,快快长大。这样,他不久就可以去读那些更大更沉些的书。但是,严格说来,他手上拿的并不是真正的小奶瓶,而是一只大墨水瓶。而且他也没有喝瓶里的东西,而是偶尔往他的小脑袋上倒一点。他并不在乎这些,只是当一块大墨汁滴到他正在读的那页书上时,他才大哭起来,嚷着(我希望大家相信,我们这个会念书的小人儿,说话也肯定清楚、流利):“谁能帮我开一下灯呀?怎么到处都那么黑!” 

刘颖: 他把墨水滴到书本上,他以为天黑了,熄灯了,什么也看不见了,你看这么小的小宝宝也会读书,到底是读书让这个小宝宝成了一个超级小宝宝,还是这本来就是一个超级小宝宝呢?挺有趣的。 

刘颖: 我们刚才一起交流了这个故事里大家特别喜欢的部分,学习了怎么样可以交流得更好。下一次我们在练习的时候,阅读的语速可以再稍微快一点,就像你平时跟别人说话或者讲故事那样自然,那样会更动人。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发现每一个看书做错事的人,他最后都会自言自语地说一句话,说的话特别有趣。请大家看一看,左半边是他们说的话,右半边是这个故事里面出现的角色,现在不看这个故事,同学们能不能把左右两边准确地连起来呢? 

学生一:第一句话连的是祖父,“嗯嗯,今天的咖啡煮得真浓——可惜凉了点儿。”这句话是祖父说的。

学生二:“我就知道,我们家又着火了,但是消防队员也不该把橡皮管乱堆在我们的房间里呀”是祖母说的。

学生三:“又慢了一个小时,这样我当然无法准时开饭啦”是母亲说的。

学生四:“这个嘟嘟是谁呀,你怎么一直在喋喋不休地说他的名字呢”是大姐说的。

学生五:“这次老师肯定又不会相信我的解释,可是每次迟到的确不能怪我”是小弟说的。

学生六:“谁能帮我开一下灯呀,怎么到处都是那么黑”是婴儿说的。

学生七:“这书真够刺激的,读起来还真像电一样”是猫说的。

学生八:“我看天气要变了,很快要降温了”是雨蛙说的。 

刘颖: 真厉害,你们没有看这个故事,就把每一个人物的话全部都一一对应了,那么是用了什么方法呢?你是怎样连的呢? 

学生: 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读,而且这里的语句很生动,比如说“嗯嗯,今天的咖啡煮得真浓,可惜凉了点儿”是祖父说的,因为一般情况下男生才会煮咖啡,而且我认为这个小弟和婴儿都特别小,应该不会煮咖啡。而父亲他是一位画家,应该没时间煮咖啡喝,所以只有祖父才能有时间煮咖啡了。 

刘颖: 很好,你好好地排列了一下他们家谁有时间喝咖啡,一一排除法。 

学生: 其实方法很简单,你在读文章的时候,这个语句给你的印象肯定是最深的,你就去多读几遍,读两三遍以后,这句话就会自然地印在你的脑海里。 

学生: “不是自吹,我觉得画得还挺像呢”这是父亲说的话。因为父亲是一个画家,只有他才能画画,还有“又慢了一个小时,这样我当然无法准时开饭啦”这是母亲说的,因为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会烧饭,然后还有“这次老师肯定又不会相信我的解释,可是每次迟到的确不能怪我”这是小弟说的,因为家里只有小弟一个人会上学。 

刘颖: 我大概明白你的意思,一个人说的话跟他的身份是一致的,谁说的话那就得像谁说的,是这个意思吧,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 可以多读几遍短文,然后在文中适当地勾画语句。 

刘颖: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一个顺序。 

学生: 这个顺序是从家里的祖父到祖母然后再到父亲、母亲、大姐、小弟、猫和雨蛙。 

刘颖: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大家在读《爱书如命的一家子》的时候,我请大家设计了一些特别的问题来跟大家讨论。我从中总结出了几条,有很多同学都想知道,婴儿也会看书?猫会说话?真的有雨蛙会看书吗?爷爷喝了花瓶里的水不会生病吗?难道没有人提醒在电梯里上上下下的小弟吗?真有这样的一家人吗?他们的故事都是真的吗?

 刘颖: 你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里说的事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来看一看这个问题,等这个问题讨论出来了,那么就会告诉你们答案了。《爱书如命的一家子》的作者他没有写自己,他是谁呢?爱书如命的他闹了什么笑话呢,你觉得这个文章里面没有出现的“我”是什么人? 

学生: 应该是米切尔·恩德,因为文章题目的右下角写了作者的名字。 

刘颖: 你的意思是说米切尔·恩德跟他们是一家人。

学生: 没错,就是一家人。 

刘颖: 你觉得米切尔·恩德有没有在看书时闹过笑话呢? 

学生: 应该有。我自己想象的一个笑话,也许他在写作时,边看书边写作,结果漏了好一大段。 

刘颖: 好,你想象的是也许他写了一个乱七八糟的事情。那其他同学呢? 

学生: 我想象他可能一边写作一边看书,然后把书上的内容抄了上去。 

刘颖: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创作一个关于“我爱书如命”的事情,不一定是“我”一边在看书的时候创作,也可以是在一边看书的时候做别的事情,为了让这个故事放在我们整篇故事当中,就像是里边的一段一样,我们要写的跟其他段落非常像,所以现在我们要来找一找每一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现在开始找找看,好好想,每一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学生一:有些自然段开头会先打一个比方。

学生二:有些小节的开头是先介绍人的名字。

学生三:还有每个小节都是以人物说的话结尾的。

学生四:每段话都有一句“但是严格说来”。

学生五:每一节都写一个主人公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 

刘颖: 好,大家都读懂了很多,那么,接下来大家就写一段像这个文章里的一样的故事,大家在第6页看到一个练习栏,现在拿出笔来我们试着写一小段。然后我们再来交流一下。 

学生: 我写的是:我在一边看书,一边吃水果,但严格说来,我并没有在吃水果,而是在不停地咬一块化妆用的海绵,还说这水果闻起来很香,但怎么那么难咬啊。 

刘颖: 不错,挺有趣的,和我们故事里面的小故事非常像。 

学生: 我写的是:有一次我正准备洗澡,我边看书边脱完衣服后就躺进了浴缸里,我边看书边躺在浴缸中,享受着温暖的热水澡,不,严格说来,这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浴缸,而是一张沙发,由于我光着身子,所以觉得有些冷,我自言自语地说,这书的内容可真够冰冷的。 

刘颖: 真有趣,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个孩子。看来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就能够创作出这么有趣的故事,非常厉害。我应该兑现我的诺言,告诉大家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米切尔·恩德说:“也许有人会问,我和其他家庭成员到底是怎么样的亲戚关系,我得承认,其实这一点连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严格说来,我根本不认识这些人,我悄悄告诉你们吧,连我自己也几乎不相信,他们真的存在。也许我在这里讲的整个故事,都是我自己编造的。因为当我写下这个故事时,旁边也放着一本书呢。真的还是假的?编的,对不对?”他编这个故事到底想说什么呢?你觉得呢? 

学生: 我觉得作者想告诉我们,读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快乐,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让生活变得更加丰满。 

刘颖: 你是不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 

学生: 是。 

刘颖: 难怪呢。还有同学怎么想的,编这样的故事时,你在想什么呢?是不是你们的意见都差不多。刚才我已经告诉大家作者在想什么了,那大家看看你想的和他想的是不是一样。是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其实是编出来的,这个故事里的情节也许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发生过,我们也没有真的见过,但是你从这个故事里获得的乐趣、明白的道理、学到的语言都是真真实实的。 

刘颖: 我还看到有小朋友提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不读书的书虫呢?这一家子都是爱书如命的人,可是作者偏偏写了一个不读书的书虫,你是怎么想的? 

刘颖: 住在一个这么有学问的书里面,可是他偏偏不读书,就和我们刚才的一个同学说的一样,读下去的书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知识,变成了你的思想,变成了你的语言,变成了你的目光,变成了你对别人的友好,变成了你对这个世界的爱心。所以跟书虫吃书是不一样的,我想问问你们,你们以前有没有把爱读书的小朋友比作书虫。 

主持人:各位老师,你们有两个提问的机会和刘颖老师交流一下。

 提问一:我来自湖南长沙,刘老师的课上得很好,从语言组织到想象到整个过程,我觉得都非常好。只是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想在这里请教一下,也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我刚刚读了这篇文章,后面的结尾处说“我们家中唯一不读书的成员偏偏是书虫”,他通常说哪些书好吃,哪些书不好吃。评价一个孩子说他是“书虫”,我就觉得这个文章中说的“书虫”是不是指的这种靠吃书为生,但是又不吸取知识养分,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填充手段的人。我们生活中讲“书虫”通常是说这个人好读书,喜欢读书,把书当作精神食粮。但是这两个“书虫”之间含义是一样的,我还是没弄清楚,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的末尾要点出这样一只唯一不读书的书虫。

刘颖:谢谢这位老师,我理解您的意思,就是说米切尔·恩德这个故事里的书虫,跟我们平时说的书虫是不一样的,他为什么没有按照我们平时的理解,说书虫其实是非常热爱读书的,是这个意思吗?这是我们的常规思维,我们觉得用书虫打比方,是说这个人特别爱读书的,但是米切尔·恩德却非常幽默地让一只特别爱书的书虫住在书里,而且写成是不读书的书虫,这是他的思维方式。所以我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这样的环节,形成自己的想法,比如说米切尔·恩德认为的书虫是那个意思,我们也可以把它解释成是只吃书不读书的形象,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放弃我们对书虫的一种通常的理解呢,其实不一定。我当然也可以信赖米切尔·恩德,并且愿意去形容爱读书的人,那他就是爱读书的人,不要说是什么书虫,我还是像以前一样,把一个特别爱读书的人说成是书虫,只要一个想法是属于他自己的,就是有价值的。老师您也不要对这个事情感到特别困惑,我们平时说的书虫都是特别爱读书的,为什么他要写一个这样的书虫呢,这是他的思维。另外他想通过书虫的形象,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读书,是这样的意思。    

主持人:还有一个机会。    

提问二:我是来自淮安的一位老师,今天我打开这个故事的时候,把整个故事浏览一遍,就忍不住笑起来了,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本。上课的过程有两个地方让我稍稍有些困惑。第一个,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交流的,刘老师在PPT上呈现了孩子们交流的方法,或者说是一个小小的策略,点对点地让孩子进行交流,有六七个孩子。我当时在想,全班有那么多孩子,读完故事肯定有很多想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点,我有点犹豫,因为昨天薛老师才说过“妖风阵阵”小组合作,但是我仍然在想,每个孩子都有非常冲地有欲望表达的时候,为什么不让他抓住感兴趣的第一个兴奋点,让他们在组内先交流交流,让他们表达的欲望减弱,更多的是倾听。第二个是评说的环节,融入文本,那个环节是非常考验孩子语言能力的表达,甚至更宝贵的是他的想象力,想象力的丰富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这里,小组的合作讨论分享是不是更有价值呢,我觉得这两点都是点对点的交流。    

刘颖:非常感谢这位老师,这两个地方用讨论的方式确实非常好,我下次上课可以考虑用这样的方式,并不是因为昨天薛老师讲了小组讨论妖风阵阵我们就回避,这位老师今天提得非常有道理,我当时的确没有考虑这样的方式,这是可以尝试的,谢谢你。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