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第十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赵文陆:激动着,行动着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9-07 17:13:55

参加了第十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第一次听说了点灯人的概念,特别是梅子涵老师声情并茂的开场语,一下子使我热血沸腾。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让阅读照亮乡村,让阅读改变中国。一个个默默无闻但又执着无悔的实践者,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自觉地为中国母语阅读奉献自己的心血,点亮了孩子阅读的心灯。

我的思绪豁然开朗:母语阅读是一项着眼国民素质提升的大行为。它颠覆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真正回归到到教育的本意,是彻底的素质教育。母语阅读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做法,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大有作为。学校和教师在推动学生阅读时应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我们不应做激动的看客,在等待和彷徨中消磨时日,要立刻投入行动。

可是在阅读实践中,我也有一些困惑: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是否需要像讲授教材一样进行详细的解读?如需要,为了便于集中指导,就需要统一的阅读教材,如薛瑞萍的《日有所诵》或是《我的母语课》等较为成型的书籍。还有学校要安排专门的阅读课时,变课外阅读为课内阅读。这样一来,是否会加重师生的负担?若单靠教师自身的爱好和付出,没有相应的机制保障,推动学生阅读工作是很难持久的。推动母语阅读的名师曾实施过学生阅读一本书奖励一元钱的做法。教研部门是否可以组织更多的贴近学生和农村学校实际的活动予以协助和引领?如河南全省评选阅读之星就是一个很好地尝试。如若不需要集体解读,只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即可,那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又如何保证?在应试教育作为评判教育质量的今天,学生的阅读教材是否也需要围绕考试去选择?如此,我认为把小学各阶段和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作为学生阅读的基本选择效果会更好些。但这与母语阅读提倡的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让阅读照亮乡村的思想是相悖的。

去年暑假,我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了一篇《走出阅读的误区》,指出:小时候阅读的连环画册让人记忆犹新,受益匪浅,没有一丝功利,有的是爱好和兴趣。特别是名著改编的画册更是滋养了我们的文化底蕴。如今的绘本昂贵,琳琅满目的图书令人无所适从。偶尔到书店转转,许多家长领着孩子在书柜前左挑右选,为的是让孩子读到更有用的图书,以便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一些家长带领着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阅读的误区,让阅读为考试服务,使阅读成了考试的辅助工具。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的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使人终身都入迷地想同书中的思想、美、人的伟大精神、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打交道。”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告诫我们不要人为地压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能够“入迷”。

当然,各地的客观情况各不相同,借口五花八门,但行动最重要。根据我校师资实际,我们以成语教学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校内分类绘制了近30米的成语文化墙,张贴了十幅成语故事,图文并茂,实验班学生免费配发每人一本的《成语词典》。购置了300本成语故事书籍,分发到各班的图书柜里。利用电子显示屏,每周更新必须成语和名言警句,周一到周四,教师在大课间集体领读,周五比赛存档。成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河南电视台的《成语英雄》、中央台的《中国成语大会》等栏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好成语的兴趣。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只有几位普通的乡村老师,在推动学生全面阅读的道路上还没有完全放开手脚,但我们相信推动母语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行动起来,逐步推进,我们一定能点亮更多孩子阅读的心灯,而且这灯光会越来越亮。我坚信!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