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第七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吉忠兰: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第七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随感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9-14 13:43:30

                                  曾记否                              
                                  西湖之滨  纵论
                                  儿童文化和母语教育
                                  黄浦江边  品尝
                                  儿童文学教学中的文学味道
                                  古运河畔  对话
                                  儿童怎样走进经典
                                  龙城之怀 聆听
                                  儿童的课堂和文学的课堂
                                  而今,我们走进金陵古都
                                  唱响——
                                  中国的原创

      亲近母语是一艘船,5年来,我曾经登上这艘船,在很多个城市的港口停泊。5年来,我们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4月14日下午,我和张翠燕老师,以及学生和家长一行风尘仆仆赶到南京,与那位孤独地坐火车25个小时赶到的北方朋友相比,我们是幸运的。

      每一年,总是期盼这个日子,和来自四面八方的亲爱的朋友们聚会,我们把这几天的相聚,称之为“云上的日子”。有几次归来后,我沉默无语,我跌入迷惘的现实,我沮丧和彷徨,而这一次,虽然疲惫,却分外明朗。朋友说,我的进步还不够快,因为我是一个没有方向感的人,她又说,就像一汪水,潺潺地流淌,也好!

    4月15日,开幕式上的短片虽然无声,但每一个画面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间,勾起我的回忆。凤凰花园城小学老师们的朗诵《为了一份守望的幸福》,也让我湿润了眼眶。因为这些台词里,有我们共同的记忆,那些曾经在我们唇上滚过的文字,是一串串语言的珍珠,藏着很多语码,每一个共同过走过、拥有相同尺码的人,都能心领神会。

      受组委会的委托,我和张翠燕老师担任了本次讲述大赛教师组的评委,近距离聆听了5位选手的生动讲述。作为第一届讲述大赛扬州赛区的参赛选手,我和讲述有着很深的感情。5年来,聆听了近30位全国顶尖高手的讲述,也慢慢领会出讲述的要义。讲述是什么?讲述就是把你读到的故事,加上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孩子。讲述也是一艘船,经由教师的讲述,孩子在短短十分钟之内喜欢上一本书,从而愿意去阅读一本书。 

      这次讲述的5本书,都是中国原创的图画书:《子儿,吐吐》《宝儿》《虎王子》《灶王爷》《走在路上》,这几位选手的讲述似乎没有带给我太大的震惊,大概是受作品本身的局限,选手们没有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我深知,中国原创的图画书要达到国外图画书的水准,还要走漫长的路。但原创图画书中本土文化,传统文化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亲近母语的讲述大赛每年都面向全国进行选拔,选手寄送光盘参加初选,最优秀的6位选手到论坛现场参加全国总决赛,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到网上搜索往届的视频资料,参照学习,积极参赛。我一直以为,本色的讲述其实是最能打动人的。温婉中的力量更加永恒和强大。

      我这次受组委会邀请参加了4月16日上午的点灯人讲述环节,本环节由我的偶像周益民老师主持,周老师是带领我进入儿童阅读推广领域的领路人,在他面前,我有些没有底气。我和与会者分享了陪伴轻度智障的孩子读书的感受,理性思考多于感性描述,所以,我的朋友说,她这一次没有流泪。周益民老师问我,在陪读的过程中,谁的收获更大?我说,一开始,我觉得自己是个救世主,拼命地想拯救他,最后,其实是他拯救了我。讲述是没有技巧的,讲述需要的是真诚。徐冬梅老师,看云老师,以及很多熟悉的朋友都给我发来肯定的短信。来自陕西、常州、河北保定、济南的两位校长和教育局领导从学校、地区层面分享了他们推广阅读的故事,来自台湾的汪其桐先生讲述了滋根基金会的阅读项目,分享了台湾首创的阅读推广模式“爱的书库”。说实话,我特别希望卢校长当时能够在现场聆听,也许,能为我们学校打造书香校园,闲暇阅读生态的形成,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蒋军晶老师是国内整本书读后交流班级读书会做得最好的人之一,用梅子涵老师的话说,他是一匹“狼”,但不是来自北方。他的课堂充满了刚性的力量,他非常善于找到一个点,引发孩子的认知冲突,让孩子们思维碰撞,他的问题设计非常有张力。梅子涵老师甚至调侃主持人周益民,让他什么时候也上上这种有“狼性”的课。是的,什么时候外表柔弱,但课堂也充满冥思力量的一民老师和蒋老师来个同课异构,一定超级值得期待。蒋军晶老师近年来致力于动物小说的课堂实践,聆听过他多堂读书会,从沈石溪的《疯羊血顶儿》到《西顿动物故事集》,再到黒\鹤的《驯鹿之国》,感觉到他这一次的课堂非常精彩、圆融,可以说,这么多课堂实践,让他整个人完全打通了。他所追求的课堂结构粗犷,内容的开放,自然,真诚的聊书,分享思想的状态,在这节课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课一开始,蒋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朗读分享了《驯鹿之国》中关于声音、阳光、狼的很多句子,我还不大理解他的用意,以为蒋老师的课堂风格在转型,转向对文学语言的品味。课行至最后,我才豁然开朗。蒋老师引领孩子探讨“鄂伦春人面临的两种选择,留在山上生活,还是到山下生活?”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适时追问,“选择到山下生活的人会一下子适应这个世界吗?”这时候,前面所出示的一系列关于鄂伦春人原先生活的环境的描写就起到了特别重要的铺垫作用。蒋老师力图通过这样的赏析和讨论,带领孩子体会作者黒\鹤这个帅哥作家对大自然的敏感和鄂伦春人图腾崇拜的自然观。

      回来之后,一位好朋友给我发短信说“从儿童哲学课找到了论坛的意义,从每年一次的聚会,找到了自己。”的确,本届论坛,最大的亮点莫属两节同题儿童哲学启蒙课,深圳央校的李庆明校长PK“自由教师”郭初阳,冬梅老师把他们称为教育界的两位王子。李校是一位教育骑士。他的课注重学理的推演,严密,同时又非常感性。整节课他一直坐着和学生聊,没有语文课一贯的精致,拉拉杂杂,但形散而神不散。我曾经担心过李校的课,怕他又超时,因为听过他几次报告,每次都头重脚轻,讲不完。梅子涵老师的话更有趣,他说,李庆明最擅长超时,有一次,在扬州,他超了一个半小时,讲到半夜,鬼都叫了,才让我们回去睡觉。这个情况完全属实。
      现在,我简单汇报一下这节课的大体流程:

      课前,主持人还没有登台,李校就和孩子们聊起了哲学是什么?憋屈的主持人徐冬梅老师没办法,只得跳上台去,制止他继续聊下去。开课之后,是一段非常漫长的导入。用美丽说话,一直到牵出“有一种美丽叫自由”,接下来问孩子“自由是什么?”从孩子们的回答得出“从字面上看,是自在任由,是由着自己。”然后通过一个孩子的诗,展示了孩子心中的自由图景。引发学生尽情想象,自由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让孩子们充分交流,孩子们特别愿意分享,纷纷说出了自由就是一觉睡到自然醒,玩电脑玩到手抽筋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孩子们的发言还是过于现实了,还不够天马行空,李校及时点评,“我们还可以想象更多。未来的,童话般,诗一般的自由的场景。其实你们都说出了一个共同的东西,在你们心目中有一个对自由的理解。自由的景象不一样,理解是一样的。”随后,出示了几位哲学家关于“自由”的哲言和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中第12、13、14、15、31条的内容。当我看到这些内容时,也在反思,我们是否违背了公约,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反思我们的“儿童观”。李校一直主张公民教育,所以,对他在课堂上这些启蒙,一点儿都不感到惊讶。如果是在07年,估计我是要打瞌睡。记得2007年4月,在杭州一个农家小饭店,李校长侃侃而谈,谈历史,谈那些教科书上没有的真相,而我却昏昏欲睡。我以为,那些真相和我没什么关系。
 
      言归正传,李校长从《儿童权利公约》谈到到中国的成语“为所欲为”,向孩子质疑“自由是这样吗?自由就是为所欲为吗?”经由克雷洛夫寓言故事《骑士与马》,这个故事大家应该很熟悉。骑士是驯马的高手,训了一匹非常棒的马,觉得这匹马已经到了不要在它的头上套上缰绳的境地了,就把缰绳拿掉了。脱缰的马,结局可想而知了。由此让学生明白不要过分地醉心于放任自由。其实,课行至此,似乎已经功德圆满了。但李校并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把学生领到了更高处,正所谓,你的理解能到达什么程度,你才能把孩子引领到什么高度。

      他向孩子们推荐了林达的《像自由一样美丽》。李校毕竟是演话剧的高手,他的朗诵很动情,当他配乐朗读一个小孩子写下的诗《恐惧》时,我被打动了。他简介书中的内容,并向我们展示了书中那些在纳粹集中营中过早地被夺去了生命的孩子的画,画下的对自由,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15000多名小孩子,绝大部分都被送进了毒气室。活下来,也只有100个多。有个小女孩12岁,走出了集中营,却被送进了另一个集中营,没有过16岁生日。孩子们在女老师的帮助下,写诗、画画,留下4000多幅不朽和永恒的画作。我曾经读过林达的书,看过深圳央校的周其星老师上的图画书阅读课《铁丝网上的小花》,也引用了大量的画作,看过一些二战背景的电影,所以,震撼没有现场老师那么强烈。孩子们看画作,谈感受。引导孩子体会作家林达用“像自由一样美丽”这个书名,他所说的自由,应该只指什么?和我们想象的无拘无束的自由是完全一回事吗?自由对这些生活在死亡恐惧危险,极端的强制,饥饿,疾病中的孩子来讲,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远离死亡、饥饿、恐惧。你这时应该能理解卢梭的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仍然生活在这样的枷锁之中。”出示了一些图片,这些图片我曾在李校另外的讲座中看过,战争中的孩子,饥饿中的孩子,做童工的孩子,被化学武器夺取生命的孩子,早早当上了艾滋病,生活在学业重压下的孩子……“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孩子的对话和讨论,触及到两种自由。”引出了哲学史上英国大思想家柏林关于两种自由的发现:“去做”的自由和“免于”的自由。关于这两种自由谁是基础的讨论,太过清晰,反而伤了课堂哲学的味道。也是梅老师在评课时批评的地方。哲学似乎就是似清非清的。

      接下来,出示了刻在一个战争纪念碑墙上的话: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免费的,或者翻译成,自由是不自由,更哲学。

      观看了电影《勇敢的心》的片段,十三世纪的苏格兰民族英雄,在临死的刹那,一声呐喊——自由!从小我的自由,到全人类的自由。这就是李庆明的哲学课的高度。“人们生来是平等的而且始终是平等。”这是课堂结束时留给我的话语。

      郭老师同样也是一个思想者,听他的课需要一些功力,稍微一开小差,思维就会跟不上,如果说,李校长的课是从面上来理解自由,郭初阳的课,是选取了其中一个点。课前,就有不能来听的朋友短信问我,他想不通,郭初阳怎么把自由和《狼来了》连起来的。郭初阳的课是一种隐喻式的推进,他先和孩子们分析了三个版本的狼来了的故事,联系《论自由》中塞尔的话“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是它他对整个人类的掠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句非常抽象的话,郭初阳引入了图画书《鲸》和影片《10的此方》,你不得不惊叹于他的视野。最后引出伏尔泰的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再回到最初的《狼来了》的故事,其实讲的是“发言权”“话语权”的问题,初阳的设计,不能说不精彩。只是,太过于思辩和理性。值得欣喜的是,张翠燕老师的勇敢发问,让智慧得已经绝顶了的梅子涵老师也无心应战了。“为什么要启蒙?什么时候启蒙?启蒙什么?”这是勇敢而聪慧的张老师在800多人的会场提出来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阅读中都能找到答案。期待有兴趣的老师一起探讨。

      太多的精彩,无法一一细说。譬如,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年轻的姬十三先生关于科学推广的演讲。譬如,16日晚上,《家庭学校》的发刊时关于“赢在起跑线”,还是“输在起跑线”的大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是让人纠结的。老师的名字叫焦虑,不焦虑不是好老师,妈妈的名字叫焦虑,不焦虑不是好妈妈。譬如,关于华德福教育对孩子心灵的释放,如果,我能在小冉更小的时候遇见华德福教育,也许,我就不会那么早就培养他的阅读,可能是更多地陪她玩耍,解放孩子的潜能,养育孩子的心性。孩子还小或者还没有生养孩子的老师,可以更多地关注华德福教育。譬如英文诵读,台湾图画书,图画书中的文字和图画,譬如原创图画书,丰子恺大奖作品《团圆》的作者、画者、编辑、教者的精彩对话……

      亲近母语是一艘船,载着我们从此岸,到彼岸,尽管彼岸还在远方,但每一个登上这条船的人,都有了飞翔的渴望。我期待,我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样的盛宴,让我们能够打开自己的视野,跳出小小的进口,看到更广阔的蓝天,找回我们自己。

(吉忠兰:网名“沉砂”,小学高级教师,任职于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心小学,儿童阅读推广人,曾获“2010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提名奖。)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