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儿童诵读课程专题页

媒体评论

中国图书商报
中国图书商报:为什么要日有所诵?《日有所诵》热说明了什么?

人是用耳朵学习语言,而不是用眼睛。那些入神地阅读的人其实是在入神地倾听;那些奋笔疾书的人,其实在口若悬河。最好的文字不是诉诸眼睛和头脑的,而是诉诸耳朵与心灵的。学语文教学的主轴。随着音的波动而颠倒沉醉的时刻,是学习母语的最佳境界。诵读,也是借助于母语的脐带,从宇宙汲取生命能量的最好途径。

MORE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儿童诵读不可从读经开始

诵读是中国传统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教育形式。当前,虽然已有一些地区在进行儿童诵读童谣、童诗和现代诗文的有益探索,但是让儿童背诵中华经典诗文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依然是占主流的诵读教育理念。然而,诵读绝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儿童所诵之内容将会为他们一生打上精神的底色。中国人固然要珍视和继承传统文化,但这一切不能建立在...

MORE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日有所诵”,带孩子回归母语故乡

如果说语言是人的本质,那么母语就是最初、最深的人本身。出生之前,从母亲受孕的一刻起,从人还是受精卵的时候起,人就在母腹,在母亲的睡梦里,无一刻间断地感受着母亲用母语思考、表达时的身心震颤和律动。出生伊始,对于听到的语言,人自然完全不懂,但对那声音、节奏却是极熟悉的,那是伴随其成长,早就彻底融入骨肉的。这种包孕“懂得”又超越“懂...

MORE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日有所诵,童年的温暖陪伴

童年,是生命中一个独立而重要的阶段。一个安全、美好,如母亲子宫般的成长环境,是给儿童健康、幸福一生的最好礼物。母语给予儿童的,不仅是语言的滋养,也是精神的成长。在《日有所诵》的教学实践中,我与孩子们一起,用诵读感受着世界的美,用语言构筑着精神的家园。

MORE
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日有所诵》,儿童的诵读,儿童的声音

儿童的母语习得和我们的祖先一样,也是从耳朵开始的。在一个孩子还不认字的情况下,他已经可以说出比较复杂的句子,可以诵读比较悦耳的童谣、诗歌。在言语输入的两道门户——耳朵和眼睛之间,孩子首先用耳朵来吸纳语言。因此,诵读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儿童的母语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MORE

网友评论

1、《日有所诵》是亲近母语研究院基于儿童诵读课程的内容建设,为儿童精心编选的诵读教材,是亲近母语总课题组历经十年研究,五年编写,四次修订的倾心之作。本套丛书编选了适合儿童的,有节奏、有意韵、具有文学之美和自然之美的诗性文本,让儿童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激发语言潜能,提升语言素养和母语能力。童谣童诗、浅易的五言诗、晨读对韵,泰戈尔《飞鸟集》、七言诗、纪伯伦《沙与沫》、中国现代诗歌、外国诗歌、宋词、外国散文、中外现代散文、中国古代散文,沿着这样的序列,缓坡而上,让孩子们在日有所诵中开启天赋之门。

按照计划,每天早自修前十分钟是我们的朗诵时间,将当天要背诵的诗歌题目写在右黑板下脚。第一遍老师范读,第二遍师生共读,第三遍孩子们齐读。早上的三遍是雷打不动,也是必须的;每天放学的前十分钟,复习背诵,三遍也是必须的。背着书包朗诵诗歌回家,那种惬意是无法形容的。由于早自修语数分开,我们基本上按照两天背诵一首的进度在继续着。 —— 雪兰紫梦

2、我们家两个娃娃,现在是用二年级的书。一般是泡脚的时候读日有所诵,但其实不是每天都泡脚,所以一般一周能有2-3次,时间不定。旅行的时候我也会带着书,填补时间用,比如火车上.基本是我读,两个娃娃听,泡脚有个15分钟,我能读个10来首,也是来回读,古诗基本我都跳过去。今天读到十二单元,也是山西回来的火车上读过的。再见—这篇很巧妙,铭铭很喜欢,当时读完还要求妈妈再读一遍。11单元—年龄问题,最后的涟漪,我问丫头,知道涟漪是啥末,她说知道,就是石头丢下去一圈圈,这个蛮意外的。标点符号—这个上次没读过,两个娃娃特别喜欢。 —— jenny

3、薛老师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语文学好了,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会有一定帮助,她不主张老师总是围绕课本进行教学,每天她都会要求学生被一点《日有所诵》中的文章。她说:“孩子爱阅读就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日有所诵要与考试无关,真正的阅为目的,是为兴趣而兴趣的阅读。孩子在童年时代需要这种诵读,我们就应该做这样的点灯人。 —— sy41046_urr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