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校长观察:处理师生冲突,必须注意这10个点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9-21 17:47:56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一个老师的学生观,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学生。

      学生是一个个处于人生发展成长期的,有思想、有观念的鲜活个体。他们有着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了解、认识和看法,由于心智的不够成熟和社会阅历的不足,他们对周围人、事、环境的看法和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作为老师,我们要允许学生出现“成长性”的不足或者“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把它们看作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现象或者一个部分。

      只有我们接纳了学生,我们才可能了解学生想法、看法和困惑,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抗争”的状态中走出来,以更加理性、积极和有效的方式应对自己遇到的问题。

(1)、我们批评学生要留有余地。

      不能把学生的错误与学生的人品人格混为一谈;

      不能因为学生犯了几次错误就据此对这个学生下结论、贴标签;

      不能从人格人品上否定学生,把学生至于绝望境地。

(2)、改变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

      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也难免犯错误,所以老师要尽力善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并努力通过优点的发现去促进学生成长。

(3)、允许学生犯错误,不等于纵容学生犯错误、干坏事。

      允许学生犯错误,是承认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客观存在的,有的甚至是难以避免的,但这样不等于说老师可以等闲视之,任其发展。

      相反,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能量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不适当的行为。

(4)、老师不一定永远正确。

      老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一个老师。所以,我们有时也会有些不合适或者错误言行,这是正常的。不因为我们是老师就没有或者不允许别人提及,或者为了面子也要硬撑下去,致使冲突升级。

      作为老师,要努力减少不合适的言行,但如果出现了,一个知错敢认、知错能改的老师也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人。

2.接纳学生,用肯定、认可和引导代替指责、训斥。

      与人交往和互动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一个人接受我们、理解我们,我们就会愿意跟他交往和相处,否则就不愿意和他交往相处,甚至会有意地远离或排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观念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希望能被周围的人尤其是师长认可、肯定,加上正值青少年期的学生是情绪与行动极易冲动的时期,指责、训斥或者一些过激的行为可能不仅达不到我们原有的目的,而且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导致冲突。

      在发生师生冲突的时候,老师要愿意花时间去聆听学生的真实感受,衷心接纳学生的意见与感受,并进一步乐于帮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急于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做。这样不仅有利于冲突的澄清和处理,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优化。

3.让学生把话说完。

      学生犯了错误试图找出理由,是为了求得老师对自己的谅解,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老师武断地阻止学生申辩,学生会认为老师不相信自己。同时,对老师这种蛮横的做法,学生虽不敢言,但内心不服,以后学生即使被误解也不会再申辩了。

      从表面看,好像学生被征服了,老师的批评有了效果。其实,学生会由此形成一种敌对心理:表面上忍气吞声地对待老师的训斥,实际上把训斥当成耳边风,甚至在内心深处生出了更多的怨恨。而且,一旦种下逆反的种子,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4.老师一定要努力保持冷静。

      在发生师生冲突尤其是突发性事件时,一般老师习惯迅速处理。但此时可能我们和学生都处在生气、压抑、不满等负性情绪之中,此时急于处理问题难免说出过激的话,做出过激的事。

      时,面对师生冲突,作为老师首先要保持冷静,切不可跟着感觉走,大发脾气或者一走了之。而是要先试着处理自己内心冒出来的情绪,在短暂的停顿、深呼吸或借着板书的机会让自己内心的情绪得以平静。

      切忌用过激的言语和行为进一步激化矛盾,当然也不能用体罚的方式解决冲突,而应迅速考虑引起冲突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应对。

      在处理与学生的冲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正在极度恐惧、伤心的时候不要处理。

      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整体上讲挫折承受力不强,在重大失误面前会产生非常脆弱。有时会做出反常,甚至出格的事来。此时老师如果非要穷追不舍,有可能会产生意料不到的严重后果。

(2)、上课之前的事不要急于处理。

      上课之前,时间紧张,处理问题可能会应学生上课的状态和情绪,甚至因为老师处理而在急躁中出现简单、粗暴。如果不是非立刻解决不可,一定要缓一缓。

(3)、不要急于处理。

5.多方携手形成教育的合力,但努力靠自己解决问题。 

      有些老师在遇到学生的顶撞、不服从管理等不当行为时,习惯喊家长来教训孩子。

      这种做法有时看来是“有效”的,好像学生“顺服了”,但在学生心里却可能会认为老师无计可施。他反而会有“得胜”的感觉,瞧不起老师,使师生矛盾无法真正解决。

      省了心,实际上却可能造成师生间的隔阂,或者引起学生的不满,为以后的管理埋下祸根。

6.快刀斩乱麻,但不能一斩了之。

      有时一些突发的事件或冲突需要立即加以控制和处理,否则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此时,就需要老师“快刀斩乱麻”,先通过提高声音、大声呵斥、强行控制等手段稳住局势。

      作为老师,要在双方平静的状态下,与学生深入的沟通和交谈,让学生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该如何解决?老师又为何要采取那种方式?从而在交流和沟通中让问题得以真正的化解。

      “硬”的批评后,还需“软”的教育。 

7.讲究学生教育的艺术。

(1)、体面地退一步。

      师生矛盾冲突后,应该说没有赢家,损失最大是老师,所以果断地结束冲突是明智之举。

      也就是说,在冲突进入初始阶段,老师就该果断地结束。不要与学生争一时之高低。冲突时间越长,老师损失越大,即使是胜了,也是惨胜。

(2)、适当运用肢体语言。

      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是直接面对学生的,点头和微笑可用来表示对学生的关切,有时用一些肢体语言,效果会更好。

      所以,微笑、点头、轻轻拍拍学生的肩膀等都是一种沟通。

(3)、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出了问题之后具体地告诉学生问题出在哪里了,为什么出了问题,然后努力引导他去解决问题。

      切忌用讽刺、挖苦等方式去批评、指责学生,或者因为一件事或出了几次问题就给学生下结论、贴标签,什么没出息、没脸没皮等等的话不要说。

(4)、要把带有指责意味的“你”改成表述、说明的“我”。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想让他明白事情和道理,而不是在指责他。

(5)、肯定和认可会让学生更充满干劲。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有意无意地要求不同的学生都能达到一个标准,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好的行为要及时、公开的提出来,而批评一般不宜公开。

(6)、说有效的不是应该的。

      应当努力说有效的,就是能让学生听进去,触动学生内心并愿意努力去克服和改正。多做正性的引导,少做负性的批评。

8.以正确的老师威信影响学生 

      老师在处理冲突时,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公平、公正、合理地处理冲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老师威信没有强迫的意思,也没有强制性的力量。它不只是权力,它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是学生对老师的报答,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9.加强沟通,增进理解。 

      老师与学生沟通之间,需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学生,可利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机会与学生闲聊,询问是否有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

      老师真心乐意去帮助学生,必会让学生感受到温馨、亲切,自然会想多亲近老师。

10.与家长保持顺畅的沟通。 

      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和家长的责任虽然不同,但在学生管理和教育中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

      所以,作为教师要多跟家长进行沟通,在与家长的沟通中,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如实地说明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分析和意见。

      此外,我们更要说明学生好的变化和和进步,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状况、变化并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表扬。 

11.用幽默化解问题。
       如果我们因为一个学生的问题而多次或长时间纠正或者批评,不但被批评者会有情绪,其他的同学因为受影响而出现情绪,甚至对老师产生意见。如果我们用点幽默的话,有些问题可能就在无形中被化解了。
 
12.真诚对待学生,真心关爱学生。

      当我们真心对学生好的时候学生是可以感知到的,尽管有时他们还会和我们闹情绪,但当学生感到老师的真心时他们不会和老师起大的冲突

13.人前表扬,人后批评 

      一般情况下不要在很多同学之前批评人。而对学生进步和好的表现的表扬则要当着大家的面进行,表扬应当是如实的、具体的,这样会更容易出动学生的内心。

14.就事论事,不要秋后算账。

      外遇到问题要采取适当方式及时处理,不要把学生的问题攒到一起处理,或者把某个学生的问题积累起来“秋后算账”。

      这样做一是不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延误教育的机会;二是容易导致发火、贴标签等行为。

15.抓好养成教育。

      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当学生逐步适应之后,出现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可能最初的时候会有些费神费力,但当学生习惯养成之后就可以少花费精力了。

      如果最初不注意引导和养成教育,等学生形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之后,再去改可能就费时费力也效果不佳,甚至还可能会引发师生冲突。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