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点灯人教育:刘颖:教师如何为儿童讲述文学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11-16 08:48:37

      讲,无疑是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但作为语文教师,讲什么、怎么讲是个值得细细思量的问题。

      当然,讲大道理是没有人要听的,所以要讲孩子们爱听的。孩子最爱听的是故事。文学故事的妙处就在于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很多道理和情感都在故事里。文学是感性的,语文课堂是感性的,教师智慧和真情的讲述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在感受中体会情感,在兴趣盎然的聆听和欣赏中提高阅读能力。 

      讲述需要平时的阅读思考作为积累,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把细节托在手心。没有细节,故事无法讲。 

      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除了使用白描手法外,我们还要围绕中心意思进行“渲染”。渲染与白描相反,它要尽量调动各种手段,用浓墨重彩,对人物、事件加以铺陈描绘,加强艺术效果。渲染,其实就是对事物、人物等进行进一步的细节描写。在不长的时间里讲述一部较长的文学作品故事,很可能为了情节的完整而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筋,听起来生硬,不能给听众留下印象,产生共鸣,更难引发思考。这是因为缺少对细节的描述。不管故事是长是短,都不能缺少对细节的观照。

      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才组成作品的价值。”李准也曾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细节描写的目的是要使文章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感受。讲述也是如此。

      我们这里所谈的为儿童讲述文学作品,儿童是听众,讲述细节,把细小的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听众“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细节的变化导致了人物形象甚至作者情感表达的变化。细节虽小,但不可小视其作用。关注到这些细节,在赏析的过程中讲述体现经典童话之所以经典的细节,让孩子欣赏到作品的原貌,在品味的过程中对语言“挑剔”起来,进而也获得讲述精彩细节的能力。

      讲出好听的对话。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对话中不出现提示语,因为特定的语言环境不觉得奇怪与不妥。可在讲述时如果不进行巧妙的处理,可能就会显得突兀,甚至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

      好的讲述者一定是一位好演员。如果能通过自己的情绪转换、声音腔调的变化将不同人的对话演绎得淋漓尽致,相信对于听众而言一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在讲述对话时要关注对话中人物的不同身份。 

      讲述是有一定的情景感、画面感的,它更强调的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画面的清晰再现,更强调的是把听众带进故事中,所以还要注意少一份刻意表演,多一份真诚自然。

      对讲述“好听”的对话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如果说有个阶梯可以带领我们通向这理想境界的话,那就是准确、鲜明、生动、有风格。为使对话讲得“好听”,我们还可以在讲述的过程中自由删减,可以在作品对话中加入自己的个性理解,对作品进行个性的诠释。 

      别忘记讲心情。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心情里,我们每时每刻都有心情,清醒的时候甚至是梦境中。这一刻和下一刻,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可能没有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可是心情总是时时存在。心情这条船可以将我们带到明媚的湖上,让我们享受甜蜜和快乐,也会带我们去荒原和沼泽。当我们只是坐在书房里想想心事,此刻,心情成了白日梦似的故事。心情便是故事。

      心理描写是小说情节中必不可少的,是故事中凝聚的深刻内涵和艺术生命力的标志。它如闪电,照亮人物性格,又似甘泉,流淌出人物心底的生命旋律。 

      作品中对于人物心理世界的描写往往蕴含深意,耐人寻味,我们阅读时要揣摩其绝妙之处,再通过讲述呈现给听者。 

      描述心理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通过直观性、动作性强的人物行为、动作进行的心理描写,也有比较抽象、静止的内心独白和心理剖析。后者在儿童小说中也是常用的,只不过不像一般作品写得那么冗长、沉闷。所谓“形之于色,传之于声”的心理描写的特点,就是要求把心理描写和人物对话、行动、环境等等联系起来的一种写法。这么一来讲述心情的方式就依着作者的描述而多种多样了。

      为了更加丰满地展现儿童文学中的人物形象,讲述时不能忽略人物心情的部分,不仅要讲述他们怎样行动,而且要把行动的内因揭示出来,使故事更加真实动人。 

(本文转自“点灯人教育”微信公众号,原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13年3月)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