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点灯人教育:朱自强:用身体阅读的绘本——《下雨天》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6-04-14 17:20:50

     

下雨天,自己能否忘记所有,尽情地在雨天里嬉戏玩耍?也许可以,也许不行。但多半的小孩子是向往的,包括小艾本人也是,小的时候很喜欢做一件让爸爸妈妈都头疼的事情,那就是在雨天里和小伙伴们玩得起劲。在小艾阅读彼得史比尔的无字图画书《下雨天》时,别林斯基的这两段话,不时地回响在我的耳畔。

      别林斯基说:对于儿童读物而言,“更重要的是,发扬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人类精神的各种因素——发扬他们的博爱感和对无尽事物的感觉。这些书籍的正面的、直接的影响都应该集中于儿童的感性,而不应集中于他的理性。”“你可以不必担心儿童领悟不了多少,你还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尽量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让他们的耳朵习惯于俄罗斯语言的和谐音响,让他们的心灵充满美感;让诗歌像音乐一样不经过头脑,而径直通过他们的心灵来打动他们…… 

      《下雨天》描写的就是“大自然赋予”孩子们的“博爱感和对无尽事物的感觉”,它所采用的无字图画这一视觉形式,使其所表现的“诗”,能够更“像音乐一样不经过头脑”,而径直通过心灵打动着儿童读者。

      对儿童读者来说,《下雨天》不是一本用“头脑”来阅读的书。读《下雨天》必须用身体来“阅读”,更准确些说,必须用身体来“感觉”。用“头脑”来阅读,这本书是枯燥甚至是僵死的,它没有声音、没有温度、没有气味、没有色彩、没有能量;用身体来“阅读”,这本书是鲜活的,它有声音、温度、气味、色彩、能量。用“头脑”来阅读,这本书像立起的一面墙,将读者与大自然隔开;用身体来“阅读”,这本书像打开的一道门,把孩子引进了神秘而又神奇的大自然。

      史比尔是一位懂得孩子的心思,理解孩子的生活的作家。对于成人,下雨天就是要躲进屋子里,可是对于孩子,那可是期盼中的快乐时光。以为匆匆跑进屋子的姐弟俩是为了躲雨,这一想法很快就被姐弟俩急切地穿雨衣、雨靴的画面推翻了。妈妈为到雨里去的姐弟俩撑开雨伞这幅画久久地吸引了笔者的目光和心神。笔者还注意到,妈妈为孩子倾倒雨靴里的水的双手,倾听孩子们讲雨中体验的笑脸。在《下雨天》里,妈妈形象是一个重要存在,她几乎是大人的有智慧的童年观的象征性符号。妈妈伸出双手,把干爽的衣服送到浴室里时,作家用特写式的画面,突出了姐弟俩伸出的双手。在笔者眼里,这也是一种隐喻:在大人参与创造的自由的身体生活里,大人与孩子形成了亲密无间的生命关系。

      《下雨天》让笔者更深切地体会到,大自然给予了孩子们丰富多姿的身体生活,而身体生活是童年的快乐和幸福的源泉。而且,从儿童成长的立场来看,“大自然乃是‘儿童思想’的发源地”,是童年茁壮成长的沃野。读这本书,我也愈加痛恨剥夺身体生活、膜拜书本知识的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

      无字图画书也有讲故事的和不讲故事的这两类。《下雨天》显然是不讲故事的,它所呈现的只是儿童在“下雨天”的一个个行为场景。为了表现姐弟俩那些变化多端的行动,作家大量采用了漫画式的多格分隔的构图方式。由于不讲故事,这种多格分隔的构图方式,容易造成阅读上的零散感觉。但是,《下雨天》阅读起来,却颇为连贯、流畅,具有一种整体感。这是因为像讲故事的无字图画书一样,《下雨天》也有一个贯穿整本书的核心动力,那就是儿童的好奇、探索、游戏的精神和旺盛的行动力。它们像有力的黏合剂,把所有的行动场景凝结成有机的整体。

      在小艾的童年里,如果没有在雨中的尽情嬉戏和进行各种探索这样的身体生活,便无法听到这本书里的树动和鸟鸣,嗅到风雨将至的气息,感觉到脚下飞溅的雨水的快乐。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