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教育适合孩子?

——第二届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南京开幕

作者:亲近母语  发表时间:2016-12-09 10:09:26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复兴,各方推动下,到今天传统文化教育已呈现繁荣景象。然而,如何真正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什么是适合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却是传统文化教育者面对的真实命题。

  今年11月5日至6日,由亲近母语研究院主办,道禾教育基金会协办,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支持的第二届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南京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老师、家长们一起,共同分享和探讨适合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 通讯员 赵倩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文/摄

  百家争鸣

  真正应该学习中国传统仪礼的

  首先是教师和家长

  论坛本身就是一场传统文化的展示,台上清幽的古琴声,静静迎候嘉宾的到来。开场,翟婷婷一曲昆曲《牡丹亭》惊艳四座,随后中国戏曲学院昆曲创作硕士、传统射艺传承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姬超又为与会者展示了射礼之美。随着精彩的堂鼓、开锣表演,论坛的大幕缓缓拉开。

  台湾道禾教育创始人曾国俊先生围绕“传统仪礼的核心精神和当代性”进行了主题演讲。曾先生认为,真正应该学习中国传统仪礼的首先是教师和家长,“因为只有他们学了之后,才知道怎么转换到学校教育和家庭生活中”。他说,今天学校中的很多课程并没有跟人的情感连接起来,因此效果会大打折扣,“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情感连接,需要通过身心的感悟和体验才能真正有所获得”。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名誉馆长、复旦大学国学精修课程核心导师吉文辉老师认为,我们需要继承传统仪礼的核心精神,并重视创造其当代价值。

  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

  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相连接

  亲近母语学堂总校长邱凤莲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亲近母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索。亲近母语,以“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为使命,自成立之日起即探索实践适合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鲜明地提出了“做儿童本位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2015年11月,在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亲近母语研究院举办了首届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备受公众关注,论坛上关于《弟子规》的讨论,更是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与讨论。

  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看来,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而是应该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小小的生命之流逐渐汇入民族之源,将来更好地融入族群,增强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并打下扎实的中国根基,未来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血脉,为人类更好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创造性和可能性。

  徐冬梅老师认为,“儿童性”、“当代性”、“世界性”是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相连接,用符合儿童心性和特点的方式,采用艺术的手段和体验的模式实施。实践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为了否定今天的时代,而是为了让今天的儿童拥有幸福的童年,因此教育应建立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同时,做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必须让儿童拥有广阔的视野,世界的眼光,以使他们能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备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为此,亲近母语用中国文化类的夏令营,让儿童感受中国文化的环境与氛围,并开发了独具特色的二十四节气课程。课程顺应儿童天性,依照二十四节气,以南京玄武湖等广阔的自然环境为依托,通过自然教育、生活教育、语言教育、品格教育、审美教育、生命教育,培育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独立自主、善沟通,关爱他人的孩子,让儿童获得丰富的自然体验和文化感受。

  三位优秀教育者案例分享: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构筑阅读课程

  6日,第二天的论坛上,由朱爱朝老师和朱煜老师带领与会代表们进行诗教体验。“不学诗,无以言”、“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诗歌的诵读与吟诵,让孩子在声音的高低、长短、疾徐相承继、相错综、相呼应而形成的节奏中,感受着母语的韵律。这是老师们进行诗歌教学的感悟,也是带给大家现场的体验。

  三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优秀个人也与会进行了案例分享。成都市泡桐树小学鄢小红老师经过多年探索,突破以课为单位的传统识字教学模式,在群文阅读与识字教学之间获得链接,构建一种新型的识字教学课型——主题识字,即以部首字为识字的主题,以群文带出一组或几组与这个部首相关联的汉字,形成主题识字教学。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吴诗清老师研发小学语文民间传说阅读课程,每个传说的学习分板块进行。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已经建立了传说学习的文本素材包,包括“核心素材”、“拓展素材”和“补充素材”; 确定了传说学习的教学策略:“对比性策略”及“前置性学习单”。四川省广元市天立国际学校舒凯老师将绘本与国际大奖小说作为基础阅读,培养基础的阅读能力;以中国地理历史为基础,逐步构筑包括中国神话、中国历史、先秦经典、思辨性阅读的“中国人的阅读课程”。

  放眼国际

  “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

  教育政策、研究、实践中的重要议题

  秋浦书院导师田再农老师为大家进行了汉字文化分享。田老师认为,“学习中国文字,需用心体会古人的想法,用情感去通达,真正承接这份跨越时空的、来自祖先的大礼,切莫忽略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厚重的汉字板块”。

  浙江绍兴市上虞区教学研究室副主任、浙江省优秀教研员傅智红老师为大家分享了自然乡土课程。傅老师十年坚守乡土研究。乡土教材开发路上的三部曲浓缩了她的实践:教材、学材、行材,一本本乡土教材的开发,一次次乡土课程的实践,让师生、家长们牵手,尽情领略虞山舜水,探究民俗民风,感受古越文化,体会家乡的日新月异。

  本届论坛同时放眼国际,邀请教育学者陈静静、王晶莹等,分享日本、英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本国、本族文化传统教育方面的经典案例。上海市浦东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陈静静老师分享了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创造——“日本传统与文化教育”的走向。21世纪初,日本教育界开始了一系列以推进“传统与文化教育”为宗旨的研究与实践。从教育基本法、课程标准等政府颁布的教育文件,到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政府到民间学术团体,“传统与文化教育”成为教育政策、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其中,指出了“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的四个评价视点:“对日本传统与文化的兴趣和态度”、“创造力”、“发表和交流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阅读延伸

  亲近母语: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

  亲近母语,2003年,依托于国家级课题——亲近母语研究和实验发展起来,是以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为宗旨,以儿童阅读和母语教育为志业,以社会企业和公益机构协同发展的方式,以教育重建社会的文化教育机构。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亲近母语已经成长为集针对学校和家庭的课程图书、教育服务产品研发、推广,线上线下互动的社会化教育一体化的教育创新型机构。下设亲近母语研究院、亲近母语学堂和亲近母语公益。

  亲近母语研究院发源于亲近母语课题研究,重点开展针对学校的儿童阅读和母语教育服务。亲近母语课题实验自2000年开始,已历经15年。2005年,课题主持人徐冬梅被《中国教育报》评选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2007年4月,亲近母语课题荣获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亲近母语总课题组研发的《日有所诵》、《全阅读》、《我的母语课》、《我爱吟诵》、《我的写作课》等课程用书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好评。《班级读书会ABC》、《儿童阅读的心灵地图》等实验指导用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共有近300个实验学校和个人申请和开展亲近母语实验。亲近母语课题组核心成员周益民、岳乃红、胡志远、吉忠兰、程娟娟等老师分别获得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及提名奖。

原文链接:http://epaper.yzwb.net/html_t/2016-11/08/content_322220.htm?div=-1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