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外滩教育:教孩子读诗,最难的就是回归童真

作者:亲近母语  发表时间:2017-08-07 10:45:26

摘要:当代中国儿童到底需要怎样的诗教? 近日,外滩君到南京参加了亲近母语主办的首届儿童诗教研讨会,诸多名师、学者都齐聚一堂,探讨了适合当代的儿童诗教理念。亲近母语学堂总校长邱凤莲老师认为,诗教首先要回到文本,但最重要的是回到儿童本身。而吟诵则是常被我们忽略的诗教方法。

文丨张燃

  在今年9月即将使用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篇目大幅增加,整个小学6年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年增加20篇左右。

  这些逐年增长的数字足以说明我们的语文教育对诗教的重视,儿童诗教似乎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么,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诗教呢?

孩子需要怎样的诗教?

  1、呵护孩子们的天真和想象

  下雨了,下了好多天的雨,小草的根都快要断了,小草伤心地哭起来,瞧,露珠就是它的眼泪。

  大雨下了好几天,雨珠宝宝累了,躺在小草上睡大觉。

  草最爱美了,于是它请雨珠姑娘来帮忙,雨珠姑娘从高高的云层上面滴下来,滴在小草的衣服上,瞧,小草的衣服有装饰了。

  昆虫们想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美不美,于是雨滴姐姐送下来一个个小镜子,昆虫们照呀照,看也看不够,结果太阳公公来了,小镜子都被他收走了。

  这是“诗人教师”丁云老师在会上展示的童诗《绿草地》的教学。她用联想、想像来引导孩子,让孩子天真的思维从一个点扩展开来,再用短句的方式写下来。在丁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个个都成了小诗人。

  我看到会场上孩子们把小手都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想要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每个人独特的天真和想象都狠狠地击中了我这个“无趣的大人”。外滩君想,如果我小时候有这样的诗教课,我的想象力是不是就不会溜走了?

  看着孩子们认真写下的小诗,在感叹孩子们惊人想象力的同时,我也不由地思考,怎样才是一节好的诗教课呢?

  丁云老师所做的给了我回答这个问题的启发:呵护孩子们的天真和想象。

  2、回到文本、但更重要的是回到儿童

  天真和想象,打开了孩子们得以畅游在诗歌世界的大门。在孩子初步进入到诗歌世界后,教师该如何引导他们进行探索呢?

  邱凤莲老师在研讨会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最好的诗歌教学就是让孩子把诗歌读成他自己,让一首诗成为他心中的一个故乡。

  邱老师上的《断章》一诗,来自《日有所诵》五年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只有四行的小诗可以算作卞之琳的代表作之一,清新质朴、寓含哲理,睿思藏于字句之间,而结合诗人写诗的背景来解读,这首诗又是一首意味浓郁隽永的情诗。

  邱老师花了一半的时间去让孩子思考和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站在桥上的人与看风景的人是什么关系?

  A.素不相识,B. 似曾相识,C. 老朋友,D. 恋人。

  邱老师要求孩子们任选一个选项,但是必须在诗歌当中找到理由和依据。通过孩子们对答案的猜测和和找寻依据的过程,邱老师引导孩子们一步一步进入作者和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往深处说,卞之琳的这首诗可以表达我们人与人之间看似是隔绝的,但其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密不可分的,是俩俩相依的。这样的一首哲理诗,带给孩子是非常有难度的,但是我觉得最好的教学就是让孩子把它读成他自己,读成他自己心灵的故乡,让一首诗成为他心中的一个故乡。让他在这首诗里面一遍遍地找到他自己,一遍遍地确认,一遍遍地和这首诗接触,然后和他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产生连接。”

  邱老师认为,在现代诗的教学当中,首先就是回到诗歌本身,回到文本本身。让孩子感受到诗的韵律和画面,也许有的诗看上去并不押韵,但它有它内在的韵律和节奏。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回到儿童,这也是最难的一点。

  “在教学设计当中,首先我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孩子获得,然后去验证。怎么获得?通过文本本身,他会获得几个画面,两个人,两个时间,了解这两个人之间大概有一个模糊的关系,但是是说不出来的。

  接下来就是回到儿童,让他们自己去验证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他走进诗歌情感内核的过程。他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寻找他自己的理由和依据,一遍遍地走进诗歌验证的过程,其实是孩子们情感和审美升华的过程。”

  3、吟诵,让诗歌的声韵和意义密切连接

  在本次儿童诗教研讨会上,“吟诵”是各位名师、学者们的重点研讨对象。古诗,自古就是要“吟诵”的。给孩子讲古诗,也可以用诵读、吟诵相结合的方式。

  中国人读诗,不是像西方的朗读,而是讲究四声的区别。当代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陈琴说,吟诵,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的读书方法,通常把它叫做雅言。“这个雅言,就是跟我们平时说话不一样,孔子也是这么读的。比如《论语》里面说,孔子平时不雅言,也就是平时说话跟我们一样。但是他一拿起书来读的时候,就一定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读,这个规则慢慢就形成了读书人的读书方法,我们称之为雅言。”

  诗歌中最成功的音节,往往能够促使文字的声音和诗歌的意义密切的连接起来。全国优秀教师朱爱朝老师援引黄永武先生《中国诗学》中的话说:“让声由情出,情在声中,声情哀乐,一齐涌现,达到诗歌音响的妙境。”我想,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诸多大家都如此推崇吟诵的原因。

  例如,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和张志和《渔歌子》中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似乎描写的都是泛舟江面的渔夫,但意境却完全不同。“而吟诵可以让你把两首诗的意境完全判断出来。”陈琴老师说。

  但依然有许多人认为吟诵很难,对其望而退却。陈琴老师说:“吟诵首先遵循汉字声音的规则,还要要遵循古诗词的平仄规则,也就是音韵要求。但这些其实都非常容易掌握,不信你上我一节课你就会了。”

  真正的吟诵,是简单的重复中有细微的变化,是缓慢推进的。吟诵让孩子们的声音与灵魂变得温软,让他们在不断加速的世界中,找到定住自己生命航船的锚。“但在孩子的周围已经越来越听不到吟诵这样美丽的声音了。”朱爱朝老师说:“处在资讯漫溢的世界里,孩子们需要这样的简单来沉淀。习惯于向外观看的孩子,需要这样的诗歌和音乐走向自己的内心,触碰到生命深处的喜悦与幸福。”

  4、童谣——诗教要跟孩子的生命状态保持在同一频率

  对低年级儿童来说,相比古诗,童谣才是有趣的,是他们更爱读的。适合儿童的诗教,必须要跟孩子的生命状态保持在同一频率。全国优秀教师薛瑞萍老师说,童谣儿歌是童心自然绽放的花朵。

  唧,唧,唧,
  不吃你的饭,
  不吃你的米,
  借你的屋檐躲躲雨。
  (民间童谣《燕子的话》)

  从童谣开始,呵护儿童的自然感觉,培植儿童对诵读的兴趣。然后慢慢地缓坡而上,从童谣到童诗,到清浅的古诗、晨读对韵、中外优秀的现代诗文、古典诗文……孩子们读来、背来都能像儿歌一样轻松了。

  蘑菇是
  寂寞的小亭子。
  只有雨天
  青蛙才来躲雨。
  晴天青蛙走了,
  亭子里冷冷清清。
  (《蘑菇》)

  儿童的诗教一定要有讨论,有对话,要将童谣的内涵传达给孩子,而不仅仅是读了好玩。薛老师在教完这首童谣之后,在课堂上问孩子们,“你们愿意做蘑菇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愿意”,“为什么不愿意呀?”,“因为我们每天在课堂上一动也不动,已经做够蘑菇了”。薛老师就对孩子们说:“老师原来也不愿意做蘑菇,可是现在我改了。”孩子睁大了眼睛不停地问:“为什么?”“你们不愿意做蘑菇是觉得做蘑菇很可怜,对不对?可是如果所有人都不做蘑菇的话,那没地方躲雨的青蛙就会很可怜,总得有人要做蘑菇啊”。薛老师这样说。

  童谣能口耳相传这么多年,一定蕴含了深刻的意义,我们在教导孩子诵读童谣的同时,也要把里面的意义用孩子的频率传达给他。


 

  亲近母语的创始人徐冬梅说:“我们做母语教育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就是关于诗歌的学习、欣赏。”

  亲近母语倡导的儿童诗教,并不是要“复古”,而是要让孩子在这个时代,通过中外优秀的诗歌连接传统与现代,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在孩子获得音韵、文学、审美的同时,拥有现代的人格和世界的眼光。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诗教观,亲近母语研究院为儿童精心编选的诵读教材《日有所诵》,从2007年第一版到到现在的第五版,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而是通过老师们、家长们的口耳相传,目前每年有300万孩子在用《日有所诵》。

  注:文章部分内容引用自“亲近母语”公众号。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