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践行在古诗吟诵——古诗吟诵《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叙事

作者:  发表时间:2015-03-25 16:34:15

接受任务

      4月我校将举行一次面向全区的教学研讨课,3月中旬,校长便布置了任务,我承担古诗吟诵教学。

      古诗“吟诵”教学,是我校正在尝试进行的一种古诗教学方法。它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诵读汉诗文的传统方法。

      我国素有“诗国“的美誉,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诗歌讲究字声、音韵、节奏和句式的组合变化规则,富有音乐美的特质.“吟诵“正是从诗歌与音乐的这种奇妙“姻缘“中派生出来的一门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

      接到任务,我陷入了沉思:在没有接触吟诵时,初次听到学生拖长了声音,摇头晃脑地读古诗时我总是想,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读呢?不太能接受。今年寒假,我有幸参加了“中华吟诵学会”在北京举办的吟诵学习培训班。在六天的学习中,让我真正地走近吟诵,了解了吟诵。吟诵时,旋律音程的走向和字的声调是相同的,绝不倒字,同时即兴是“吟’的重要的特征,一个人吟两遍是不一样的,因为对诗的理解变了,他的心情也变了。吟不同于唱,旋律性不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初听感到不好听的原因。吟诵犹如一杯久藏的美酒,越品越有味。

      通过学习,虽然也我喜欢上了吟诵。对吟诵从不知到有所了解,也越来越感到了吟诵的魅力,但对怎样上一节完整的吟诵课却是一无所知。何况我的音质虽不说五音不全吧,却也不属于好听的范畴,能行吗?带着忐忑的心情成了被“赶上架的鸭子”。不安中,我想到了薛瑞萍老师——一位著名的儿童阅读推广人,她在参加过一次吟诵培训后便大胆开始带着孩子尝试,勇气可嘉,她说:“你可以不喜欢,但不可以不让孩子知道还有这样一种读诗的方式。”面对她的做法,我真的敬佩,我想,边学边做,或许比学会再做更有意义。 

筛选内容

      选哪一首古诗呢?我们正在使用的是《我爱吟诵》,这是我国第一本吟诵教材,但它没有分年级,只是按诗的分类编排的,哪一首更适合一年级下的学生呢?看到窗外的明媚春光,想到此时现正直阳春三月,开课的时间正好是清明后,而且学校在清明还有一个“踏青思亲”的活动,由此,古诗《清明》自然便浮现在我的脑海,成了我的首选,对,就是它。主意已定,我于是开始研读教材,根据古诗后的注释,找出诗的平仄,依字行腔,用最自然的,最接近口语的发声方式,试着吟诵,上下班常走的小路便成了我吟诵的舞台。望着路边枝头的新绿,边走边吟,仿佛真的置身于清明时那绵绵的雨中。就这样过了几日,一天突然想到,一年级的学生对诗中描绘的意境,诗人的悲伤心情能体会到吗?好像不适合我的学生。再想,一定要学生能理解的,能产生情感共鸣的。最后敲定了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确定形式

      选好了主题,接下来就是怎样上的问题了。吟诵课不同于一般的古诗教学,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建顺老师曾建议:古诗吟诵进课堂,作为诵读手段之一,与朗诵并用,融入日常诵读,不单独开课。不求学会,少讲理论,熏陶为主。这次研讨的是四十分钟的完整课型,在这四十分钟的时间中怎样进行教学,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从哪几方面入手,需要交给学生什么?在彷徨中胡校长建议我上网看看上海名师戴建荣的古诗吟诵课的录像。很快,搜到了戴老师的《古诗二首》——《出塞》《凉州词》的课堂录像,静下心一看,马上被戴老师的课吸引了,原来,古诗能吟诵出这样的魅力。吟诵不仅有旋律、节奏、结构,而且有声音之高下、强弱、长短、清浊,这一切都是用来表达理解的,通过吟诵能表达出学习者对诗的理解,也能感悟到诗歌表达的意境。看了一遍又一遍,看了戴建荣老师的又看陈琴老师的,于是,对于我的课的构思也有了一个大概。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要教的是古诗的吟诵教学耶,不熟听别人的吟诵调怎么行呢?一点感觉都没有又怎样能自己创编呢?于是MP3、电脑的桌面上能找到的吟诵都考上,一有时间便戴上耳机,跟着依依呀呀地吟诵,什么徐建顺的、陈少秋的、陈琴的、杨芬的…….所有外围的事解决了,心中些许有了一点底,这才开始解决中心问题——这节课的设计,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经过一番思考,依据一年级的认知特点和在前段吟诵学习的基础上,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学习用平仄的格律来吟诵本诗,在吟诵中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通过“读”“诵”“吟”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让学生通过这些方法来感悟,,感受诗歌的美和意境,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本课时的教学策略运用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形式,反复地“读,诵,吟”,来感悟古诗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以“读”为本,体现“读通(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熟(熟读成诵)---“诵”出感情(诵中感悟),“吟”出韵味”——这样一个渐进的层次;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习、在诵读中体会、想象、在吟诵中欣赏,受到情感的熏陶。 

整合资源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应具备资源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在搜集了大量的资源之后,哪些可以为我所用,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首诗与其他我们学过的古诗的相关的联系,与语文课堂所学的知识的切合,怎样有机的整合?怎样让从未接触过吟诵的其他老师听明白,这些都要了然于心,在备课时都要精心考虑。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本节课中也有为重要。虽然只是一首古诗,怎样把教学的“讲”“读”“诵”“吟”四个环节有条不紊的展现,在诗中标上平仄的记号,加入吟诵的示范,除了使用多媒体,其他的方法都无法解决这么繁杂的程序。这样,我把教学思路有机的整合,做成了ppt,导入了杜甫草堂的图,加入了陈琴吟的调,巧设材料,生动形象,为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做好一切准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借助现代媒体,援引例证,丰富内容,创设情境,拉近古诗与学生间的距离。 

舞台展示

      试教课伊始,我由窗外的明媚春光谈话自然导入到要学的古诗,指导学生读题,可是问题来了,“畔”这个字总也读不准,几次被读成“ban”,我心里想着,下次这里要想办法解决。简介了写作背景后便进入“读”诗,听着学生七嘴八舌的朗读声,我的心才渐渐平静.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没有了解学生,在表平仄时他们的老师和我的要求不一样,点到的几个同学都画的不合要求,这使我深深感到为何总说备课要备学生,就是这个道理。在对“蹊”的认读和理解时,我借助学过的“溪”换偏旁,使学生想到和脚有关,是脚走到的地方,即“小路”。当课进入到最后的关头,听了一遍吟诵示范,指名“诵”时,教室一下静了下来,我也变得紧张起来,怎么没同学举手呢?当我请到一个叫万鼎一的学生时,他那韵味十足的吟诵,一下缓解了紧张的气氛,不禁让我从心里涌起一阵热浪,现在想来,怎么可能听一遍就会跟着调吟呢,这样的预设本省就有问题。虽然如此,我也是由衷的感慨:原来一年级的学生表现的可以这样好,孩子的潜力可真大呀,可见他们对用吟诵这种方法学习古诗是完全可以掌握的。吟诵教学不是孩子接受不了,而是我们老师的观念没有转变。

      试教结束,校长指点我读、诵、吟每个环节都需再扎实,示范听个四遍,每遍要求要有所不同,然后再开始吟,在讲后两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莹恰恰啼时”的对仗时,可将对仗的词配上色块,这样一眼就可看出。是呀,对仗是古诗常用的,可对一年级学生却是有些难讲得明白,只有处理得当孩子才有可能接受,理解。于是我调整了课件,将对仗的词配上相同的色块,降低难度。事实证明,这样做很对。

      正式上课了,原先的春光明媚却成了阴雨绵绵,随机应变,导课因而也发生了变化,可是“畔”这个难点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在想,教学中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可忽视。试教时由于学生对平声的“家”“蹊”读得不到位,我的引导反而出彩,可在自己班上课时点了几个学生都是读得较好,反而使我失去了引导的机会,使得这里原本的预设没法进行了,当预设出现了变化,教师的机智就很重要了,你就不能照计划进行了。对仗的理解,由于改变了教法也变得轻松了许多。当我出示后两句后,我说:“仔细看这两句,你发现什么了。”就连平常不爱听课的周瑾轩都高举着小手,认真地说:“平仄不一样。”他也有这样专注的时候,真让我大吃一惊。更多的同学发现了上下相对的地方颜色一样,这样,词的对仗,句的对仗很容易的就解决了,通过和老师接对子,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知道了对仗时字数要相同。

      整节课学生很放松,手舞足蹈,感情很投入,又是吟又是诵,原来学生摇头晃脑的读诗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表现,并不是刻意的做作,原来,诗这样教是很轻松的事,摈弃了逐字的讲解,却也还可从诵读中来体会。课下,有听课的老师问我,你们从什么时间开始吟诵的,当得知才一个多月时,他们连声夸赞真不错。

      一次研讨,也让我在古时吟诵的路上又摸索着前进了一步,我想,用这种平仄的格律来读诗,“意在言外”,犹如标点是无声的语言一样。

      薛瑞萍老师曾说,对于吟诵,当你不了解它时你无权说它不好,也不要因你还不太了解就一直不去做,因为等你认为你会了再教时就迟了。我想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你总要试了才能知道它的好坏,也只有在践行中才能前进,停止只会不前。

原文出处:http://www.yinsong.org/bencandy.php?fid=41&id=737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