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点灯人教育:周灵梅: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快乐中享受语文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4-12-11 09:54:47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 毕特.科勒曾(美国教育家)

      走上讲台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还应努力让学生在自己的教育和引导下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乐趣;让他们在老师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健康的习惯,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包括生活中的阳光和风雨。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活的气息,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的快乐,从而为孩子的一生奠基呢?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在他的著作《语感论》中有这样的论述:“语言决不仅仅是工具、载体,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人学习、掌握母语的过程就是人成为人的过程……”既然这样,我们完全应该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就像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享受我们成长的快乐一样享受语文学习。语文即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更看重写作,认为写作在生活中很需要。殊不知,现代生活中更需要把书面的语言再还原变为口头的有声语言。这就是张颂教授所说的“朗读学”,是一门和写作一样重要的学问。可由于不够重视,我们的学生很少有人能通顺、流利地朗读一篇文章。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把清清楚楚的一篇文字读得读得糊里糊涂,让听者摸不着头脑抓不住要领,甚至理解错误。听这种词不成词、句不成句的朗读,就如同阅读一篇文理不通的文章,使人如堕五里雾中,苦不堪言。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必须重视。让我们高兴的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使我们已经认识到,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而培养语感古今公认的最佳策略是“诵读”!

      我们在做诵读课题实验的过程中,一直把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轻松快乐地享受语文放在第一位,。慢慢地,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听我范读课文,而且下课后还会缠着我要我指导他们朗读。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设立了“课前一分钟朗诵”,每天轮流由一个学生朗诵;每周抽出一节课举行“朗诵会”,孩子们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除了课本上的精彩片段,他们还自己搜集了许多可以朗诵的素材,甚至为了一次登台朗诵的机会晚上跑到我家请我帮忙辅导……正是在指导他们朗诵的过程中,我的教学风格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尤其是贯穿课堂的诵读教学,让老师门感叹: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轻松美丽!

一、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语文 [教学方法]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但它又与语文教学不同,我们的诵读教学一改以往语文课堂生硬地讲解和呆板的分析研究,完全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面对学生,用我学生的话说就是学习将像做游戏演电影一样有趣。

      这里所谓的“趣”就是课要上的有趣味性,学生要学得轻松,师生都乐此不疲。我记得于永正老师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才算有趣,戴上头饰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这样理解就浅了我认为对教师来说最关键的是钻研教材。古人说,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思是说,读书既是生活的需要,又富有各种情趣。我每次备课必须做的都是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读得兴奋起来了才肯罢休,只要我读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读到这种程度,即使不写教案,也能把课上得有声有色,说到底一句话: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有法!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要读出感情来。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会使教学富有趣味性。范读是我的“绝活”。有的课文我能读得学生眉飞色舞,有的课文我能读得学生潸然泪下。小学生特别崇拜老师,“范读”会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蠢蠢欲动,产生求知的兴趣。

      我们做诵读课题所选的诗歌、散文大部分是名家名作,都是经过作家认真推敲的作品。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质兼美。不仅在表达上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而且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蕴涵在其中。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应该运用这样一种方法:除了做简单的朗读技巧训练外,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多读多体会,用心去揣摩作者表达的感情,走进文章的语言环境,通过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的配合和运用,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对文章的理解表现出来。南宋大学者朱熹关于读书也有一段论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能浪漫诵读,决不能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无独有偶,王尚文教授在〈语感论〉中把这种朗读称做“美读”,他说:“这是一种创造,美的创造,美的有声语言的创造。简单地说,美读就是‘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翻阅了这些古今大家的著作,我惊喜的发现我们的诵读教学法正好暗合了他们的读书之道:诵读教学的精髓就是“心到最急”,它既注重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更注重情感投入,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抑扬顿挫,口诵耳闻,潜心思考,体验品味。力求作到声像同步,嘴里读出来,脑中就浮现相应的图画。

      比如诗歌,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自己像风筝一样飞翔,像白云一样自由,像小鸟一样歌唱……

      再比如散文,我们会引领学生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把自己融进语言环境中,和作者或者说和文中的人物一起欢呼一起奔跑一起流泪一起感动。

      学生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内容理解了,文章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

      同时,我在教学中一直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大都比较害怕背诵,提起背诵他们会很有压力,而且往往习惯拖着声调、闭着眼睛机械化的死记硬背,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样背诵的质量和实效可想而知,最让我担忧的是,这样的背诵导致学生对母语的本能的排斥而不是享受——因为要求背诵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编者和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享受文学艺术的美丽,但在这样的背诵中是无法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的。所以,我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诵读,尤其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我都一定会带领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诵读练习,而我们的方法是,除了对课文做简单的分析理解外,更多的是以生动形象地“朗诵表演”——动用手、眼睛等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学生沉浸在“欣赏”作者描述的各种情境中,也就是我说的“诵读想画面”的背诵方法,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非常有效,我带的班级的孩子背诵能力极强,而且对诵读美文有浓厚的兴趣,朗读水平也远远高于平行班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把语文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他们开始享受语文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

二、让孩子在与大师对话中成长 [教学内容]

      我们做诵读课题,一直坚持一个原则——把最好的东西捧给孩子!

      我们所选的内容都是一再审度才最后定稿的,有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也有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中国 作家既有我们熟悉的柯岩、王蒙、艾青、袁鹰,更有儿童文学界前辈金逸铭、李沐明、圣野、高士其等。选择这些经典之作是因为我们在读这些大师的传记时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无不是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共同熏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大量地阅读甚至是滚瓜烂熟地背诵了中外古今的名著,这种熟读成诵,既是语言的积淀,更是在与先哲前贤对话,他们从中汲取的营养是极其丰富而全面的:既有语言运用的艺术,又有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三、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语文 [教学目的]

      “在快乐中享受语文”是我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我也相信,通过诵读孩子们会感受到这一点,因为诵读听起来简单,其实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实验中,我发现学生经过诵读教学训练最起码有这几方面的收获:首先,丰富了语文积累。

      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但”语文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语文积累中语言积累尤为重要,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理解就是明白语言含着的意思,把握住它内在的说法;感悟,就是通过熟读成诵,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自己的收获;鉴赏,就是通过欣赏性的阅读、感受、品味,揣摩表达的方法,汲取艺术营养;记忆就是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整理归纳,存入自己的经验库,并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它最终决定着积累是否有效。这个积累过程在我们的诵读教学中体现得极为默契——我们引导孩子诵读方法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对作品进行理解、感悟、鉴赏的过程,只有在这三个基本条件完成以后的记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语言是轻松愉快的,他们会把机械地背诵记忆变成一种享受,这样的语言积累是了不起的,而且会终生不忘。

      同时,指导学生诵读的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更注重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有了这种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积累的习惯,学生终身学习才有了保证。所以说,通过诵读,学生丰富的不仅仅是语言积累,更有习惯、精神等多方面的语文素养的积累,这种积累只有在少年时代才能完成,一旦错过这个黄金期就很难弥补了。

      其次,提高了写作水平。

      学生在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过程中,已经把那些试问的节律、文章的结构融会贯通,内化接受,良好的语感也相应形成。当然,他们的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而且,通过这样的生动的诵读活动,学生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协作思路更加开阔,作文时自然下笔轻松,语言流畅,精彩诗句也会信手拈来,引用得恰倒好处。

第三,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毫无疑问的。通过这样的诵读活动,学生不仅会“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且学生的口语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顺应”,接受作者规范语言的改造,再加上停顿、连接、重音等口语表达技巧的运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纳语言、发展语言,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样他平时说话也自然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表达会更有吸引力和表现力。

第四,优化了心理素质。

      诵读教学一改传统教学过于呆板的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平等对话中找到自信,在自我陶醉中超越自己。教师只是一个合作伙伴,一个出谋划策的忠实朋友。这样,学生的心态会归于平和,心情会完全放松,学习也自然愉快轻松。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会铸造一批自信、有个性的朗诵家、演讲家,当然那些原来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注重诵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的语文课程目标,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未能把这件最基本、最重要、最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所以,我做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正是想下点工夫,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命 。

(周灵梅,山西省运城市运师附小语文教师) 

  注:本文转自亲近母语点灯人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qjmyddr)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