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点灯人教育:岳乃红:图画书教学中的讲述和问题设计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4-12-18 10:05:31

摘要:关于作者:岳乃红,亲近母语课题组核心成员,江苏省特级教师,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大陆班级读书会最早的实践者之一,著有《班级读书会ABC》等,《我的母语课》主编之一。

 

图画书的阅读,尤其是文学类图画书的阅读侧重于文学的欣赏。如何让课堂散发出文学的气息,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带领儿童走进图画书,这其中文学的讲述和文学的讨论显得尤为重要。

一、图画书阅读教学中的讲述 

儿童的母语学习是需要声音的,声音可以直接地——生理地刺透入身体和感觉。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说:“对于所有孩子来说,图画书不是用来读的书,它是请别人读,而他们用耳朵接受语言的书。”而在图画书的阅读教学中,这种“读”不能仅仅理解为“念”,而应该要当作“讲”来认识,把故事通过自己的讲述传达给孩子们。这样,图画书的语言通过老师从儿童的耳朵到达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图画书的故事是作为成人讲的东西扎根在孩子心里的。

(一)与单纯的图画书讲述有什么不同

近年来,在图画书的阅读推广中,讲述这种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儿童阅读推广人接纳并践行着,短短几年中,图画书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室、家庭、社区等。这种单纯的图画书讲述是讲述人面对成人或是儿童,将图画书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的一种方式,因为没有教学任务的羁绊,这样的讲述显得更加自由、随性,讲述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作品作一定的增删,并阐发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一旦将图画书讲述进入教学现场,那么就会发现图画书阅读教学中的讲述和单纯的图画书讲述还是不一样的。

1.从教学目标来看——

单纯的图画书讲述只是把这本书带到听众面前,是讲述人单方面地输出,目的是为了推介这本书。而图画书阅读教学中的讲述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带领学生更好地阅读,读图画,读文字,读图画和文字背后的东西,丰富学生的文学体验,最终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去阅读一本图画书。

2.从教学过程来看—— 

因为只是在推介这本书,所以单纯的图画书讲述过程中,一般不需要讲述人作停留。而图画书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讲述是需要做一些停留的,停留是为了对一些重点的画面进行欣赏与解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是为了策应阅读后的分享,为分享阅读体会和阅读经验做铺垫;二是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读图,提高视觉思考能力。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前,我们人类的学习80%是通过眼睛进行的,当文字出现后,人们的读图能力也随之下降。视觉智慧的失落,无疑是我们人类面临的尴尬。而图画书的阅读则有利于重拾起这种视觉智慧,因此藉由图画培养孩子们的视觉思考能力,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径。长此以往可以养成孩子们精确观看的习惯,并由观察分析架构自己的思考。

3.从师生角色来看——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单纯的图画书讲述中,学生是一个聆听者;而在图画书阅读教学的讲述中,学生不是单纯的聆听者,更是一个阅读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单纯的图画书讲述中,教师是一个讲述者;而在图画书阅读教学的讲述中,教师不是单纯的讲述者,也是整个阅读过程的引领者、指导者、促进者。 

(二)图画书阅读教学中的讲述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1.选择怎样的讲述视角?

讲述的视角大致有三种,一是全知视角,即讲述人无所不知,不仅知道故事中的人物知道的所有事情,还知道人物所不知道的秘密,讲述时通常采用第三人称;二是限制视角,即讲述人和故事中的某个人物知道得一样多,这个人物不知道的,讲述人也不知道,讲述时通常采用第一人称;三是纯客观视角,即讲述人纯客观地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人物的外部行为展示出来,至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则不作任何交代,讲述时可以采用第三人称。

在图画书阅读教学中应该采用哪一种讲述视角呢?我们还是应该从儿童出发,因为我们的教学是为了指导儿童进行阅读,因此我们带领儿童进入图画书的视角一定要和他们的阅读视角相一致。那想一想作为读者的儿童是站在什么视角来阅读这本书的?很显然是读者视角,实际上就是全知视角,因为他们知道故事中所有的一切,包括故事中人物所不知道的。因此,图画书阅读教学中的讲述采用第三人称是比较适宜的,这样讲述人不仅可以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等所有的一切都糅合在讲述之中,还可以从故事中跳出来,指引阅读的方向。

2.如何处理画面和文字?

图画书是通过图画和文字来共同讲述故事的。在讲述过程中如何处理画面和文字,从而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呢?

首先谈谈图画的处理。前面提到教学中的讲述,学生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还是阅读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图画,指导学生阅读图画中所隐含的、可是却容易被读者忽视的一些细节,在细节的阅读中逐步领悟作品的意义;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图画,让学生参与到讲述中来,根据画面来讲述自己所看到的故事,由此主动建构画面的意义,培养他们的视觉思考能力,同时在讲述中丰富自己的文学体验。

再来谈谈文字的处理。和图画书的图画作者一样,文字作者的创作也是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的,所以图画书中的文字和图画一样重要。讲述中,讲述人虽然要把故事中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语言,但是这样的转换还应该尊重文字本来的基本面貌与风格。另外,图画书中的文字也是有节奏的,讲述中要善于运用文字的节奏,让学生在感受节奏的同时能参与其中,共同品尝阅读文字的乐趣。

3.是否需要完整讲述?

单纯的图画书讲述,讲述人一般会根据讲述的需要对故事情节做一些删减,有时甚至是一种省略与跳跃。教学中的讲述能这样做吗?还是回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因为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那么首先就要让学生直面作品,即将故事的本来面貌完完全全地呈现给学生,也让作品本身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图画书阅读教学中是需要完整讲述的。

4.是否需要主题阐释?

单纯的图画书讲述,讲述人在讲述完故事之后,一般会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作一个较为深度的阐释,让听者感受作品的价值和推广的意义。那么教学中的讲述是否也需要在讲述的结尾处对作品的主题进行阐发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发现,如果把我们成人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而堵塞了学生建构作品意义的通道,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初衷。

二、图画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阅读的乐趣不单单来自作品本身,也是在阅读的讨论与分享中获得的。如何进行讨论,让文学的阅读走向深入,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图画书阅读教学中的讨论一般分为三个教学时间段,分别在读前、读中和读后,下面就以我国原创图画书《团圆》为例,分别谈谈这三个教学时间段里的问题设计。

(一)读前问题设计

著名儿童文学研究者佩里·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中说:“在开始阅读一本图画书之前,封面是影响读者期待的最重要的因素。封面或护封上的图画通常涵盖了故事中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图画书的阅读一般是从封面开始的。

读前的问题设计也要指向于封面,有时也可以加上封底,因为不少图画书的封面与封底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图画,这就要求我们得把封面与封底同时展开来看,将一幅完整的画面呈现在孩学生面前。有时根据图画书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将封底的阅读提前。

佩里·诺德曼认为,封面是我们对书进行预测最重要的来源。因此读前的问题设计重在让学生观察封面或封底,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藉此猜测故事的基本信息和大致内容,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期待。因为这个教学环节只是阅读的开启,因此耗时不宜过多。

(二)读中问题设计

读中这一教学环节,实际上主要是教师讲述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对图画书中的重点画面进行解读,引导学生在观察画面的细节中发现、体悟作品的意义。那么这就牵涉到两个问题:

1.什么是重点画面?

重点画面一定是推动故事叙述的画面,一定是集中体现人物情感的画面,一定是蕴含作品创作主题的画面,一定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重点画面往往包蕴着作者的情感与思考,它的表现方式有很多,以《团圆》为例:

(1)跨页的设计:整本图画书中共有三幅跨页设计,描绘了故事展开的背景,即一个江南小镇,因此我们看到了很多带有江南水乡的民族文化元素:小桥流水、飞檐亭廊、大红灯笼、贴春联、包汤圆、舞龙灯……从而渲染出节日的喜庆气氛。

(2)色彩的运用:在整个图画中,不断出现明艳的红色,如爸爸的大红皮箱、妈妈的大红毛衣、毛毛的大红棉袄、墙上的大红“福”字、屋外的大红灯笼,更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暗示了“团圆”的美好与温暖。

(3)小物件的运用:故事当中有一个小物件——好运硬币,整个故事就是以它作为线索展开的。

(4)画面的分割:画者善于在单页中将一幅完整的画面切割成多个小画面,由此展现人物的行动,在连续性的动作中描摹人物的情感。比如大年初二爸爸忙碌的情景,毛毛寻找好运硬币的情景等。

(5)视角的变化:为了积极配合作品的主题,画家不断变换着人物观察的视角,其中只有一个俯视的视角,即爸爸带着女儿来到屋顶,在爸爸的肩膀上,女儿远望神往已久的世界。

2.如何选择重点画面?

虽然在讲述的过程中,需要对重点画面作停留,但是这样的停留也不能以削弱作品讲述的完整性为代价,因此一般只能选择2个左右的画面做重点解读。那如何选择重点解读的画面呢?在《团圆》的教学中,我主要选取了两个画面:

一是一家三口在除夕夜的鞭炮声中依偎在床上的画面。这个画面也是这本书的封面,其实每本图画书的封面作者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为什么把这幅图作为整本书的封面呢?很显然,就在这个时刻,一家人的身体和情感才算是真正的“团圆”了,这幅图画点明了整个作品的主题。

二是爸爸带着女儿来到屋顶眺望整个小镇的画面。前文提到这幅图画是整本书中唯一的一个用人物俯视的视角表现眺望的画面,而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却又是一个仰视的视角。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吗?很显然,这样一个视角,能让读者充分感觉到一个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可以想见父亲的归来对于女儿来说是多么的重要。选择这幅图画也就呼应了作品的主题——团圆。

因此,选择重点画面一定要契合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问题的设计也要充分体现这幅画面的意义与作用,同时还要与读后讨论的话题形成一定的呼应。

(三)读后问题设计

松居直先生说:“读书这种事,比起读来,读过以后的时间更重要。”可见读后的讨论相对于读前、读中就显得更为重要,也因此需要更加深入。设计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体现整体性,和读前、读中讨论不同的是,图画书的读后讨论针对的是整本图画书,因此应该立足整本书,从整体上架构问题的设计。二是体现层递性,层递性是指问题与问题之间既要有所侧重,也要有所粘连,既要有一定的层次,又要层层将文本的讨论引向深入。三是体现个性化,每本图画书都有体现这一本图画书不同于其他图画书的地方,因此准确把握“这一个”,就是引导孩子进入每本书的“法门”。还是以《团圆》为例,在读后讨论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这本书的讲述从爸爸回家开始,到爸爸离家结束。想一想,爸爸一共在家几天?在家的几天中都干了些什么?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说说“团圆”对于爸爸来说意味着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经过前面的讲述,孩子们虽然了解了故事的大致内容,但是还缺乏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二是紧扣“团圆”揣摩人物的情感,一年回家一次的父亲,面对家庭时的心情是复杂的,而这也正是作品能够打动人的地方。

2.从爸爸的回家,到爸爸的离家,我们发现几天中毛毛的情感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开始和结尾处父女俩相拥的两幅画面,说说毛毛的两次流泪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整个故事是从一个小女孩,即毛毛的视角来讲述的,而这个视角恰恰是学生最能够走进的视角,从毛毛的情感变化,我们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团圆”对于一个常年见不到父亲的小女孩来说意味着什么,从而呼应了“团圆”的主题。

3.在毛毛的情感变化中,我们不能忽视故事中一个重要的线索,那就是好运硬币。毛毛珍视这枚好运硬币吗?既然毛毛如此喜爱这枚好运硬币,为什么临走时还要送给爸爸呢?

设计意图:前面提到,整个故事主要就是围绕着“好运硬币”展开的,它寄托着父女俩之间的美好祝福。问题的设计着眼于人物的内心冲突,在冲突中让学生体会父女之间的一片深情,同时也很好地策应了“团圆”的主题。

4.关注封底:好运硬币一直是爸爸的珍藏,爸爸的工作是繁忙的,可是尽管忙碌,爸爸的心中却有着这个家,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回望封面:长久的等待为的就是短暂的团圆。因为短暂,因此相聚的日子就越发显得弥足珍贵。再看到这个封面,你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整本图画书直到封底才算讲述完毕,封底上的全家福和玻璃瓶里的好运硬币,既交代了故事的结局,也说明了爸爸对家庭的想念和对“团圆”的期待。所以在回望封面时,孩子对封面中画面的理解就不再是刚刚进入阅读时的状态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就变得丰厚起来。

以上可见,读后讨论的问题设计是从整体的角度架构思考的路径,每个问题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向作品主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是相互关联,又是逐层深入的。这样,作品的主题就在这回环往复中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丰富着学生文学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日]松居直著,季颖译:《我的图画书论》,湖南少年儿童版社出版社,1997年版。

[2][加]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著,陈中美译:《儿童文学的乐趣》,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版。

[3]余丽琼∕文、朱成梁∕图:《团圆》,明天出版社,2008年版。

 注:本文转自亲近母语点灯人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qjmyddr)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