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一路走来,悦读阅美 ——我们班的“课外阅读”散记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03-19 15:58:41

摘要:作者:江苏省海安县雅周镇倪庄小学 吉忠兰

一、渐行渐难,我选择了阅读

      第一次带一年级时,只教了下半学期。去年9月,第二次带一年级,面对拼音教学的难题,我表面上故作镇定,以为可以轻松应对,其实内心特别无措、急躁。头两个月的艰涩和痛苦是那些从未教过字母的人所不能体会的,我和孩子们在枯燥的“a、o、e”中摸爬滚打,我的热情、他们的灵性渐渐消逝,真有点两败俱伤的感觉。

      在教育论坛一些朋友的影响下,我选择了阅读。最初的阅读定位很单纯,就是尽快巩固拼音,让孩子在自主阅读中多拼读,天长日久,熟能生巧,顺利掌握这一识字工具。几番苦口婆心地宣传鼓动,大部分家长纷纷买了拼音版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杂七杂八的读物,质量层次不齐,有的内容较深涩,孩子看起来有一定困难。但这些问题,我无暇顾及,我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们尽快“读”起来。

      午间,教室里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每个孩子捧着一本课外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叽哩呱啦,好不热闹。我在行间巡视,看着如此繁荣的景象,听着美妙的“天籁之音”,盼望着有朝一日,孩子们能顺利过拼音关、朗读关,轻轻松松、快快乐乐来阅读。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多么肤浅,我以为,能读字,就是在读书。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毕竟,我们已经行动起来了。

二、儿歌引路,感觉这般美妙

      一次偶然,我们开始了儿歌诵读。读的第一首儿歌是《小种子》。在我声情并茂的范读之后,孩子们的眼睛亮起来了,他们用热切的眼神凝望着我。领读了两遍,觉着太枯燥了,于是让孩子们试着去表演。顷刻间,教室里安静下来:小种子睡着了。小种子醒来了,伸出脚,探出脑袋,长出嫩芽儿。雨停了,嫩芽儿摘掉帽子。春风轻轻地吹着,小种子换上了碧绿的新衣,快乐地生长……孩子们陶醉在其中,脸上的笑容那么灿烂。

      我似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能尽快地引领孩子们倘佯曼妙的语言世界,那就是儿歌诵读。儿歌形式短小、语言浅显、形象生动。在反复诵读中,孩子凭借能意会的字、词、句,通过想象、表述,把自己的所听、所见、所想,用简短流畅的语言呈现给伙伴们,再通过表演、美读咀嚼玩味,这样,儿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便展现眼前,孩子们身临其境,愉快地读、说、演、背,其乐融融。

      每天品读一首儿歌,带领孩子在文字里漫游,从辽阔的草原到秀美的南国,从五彩缤纷的春天到白雪皑皑的严冬,只要是方便孩子阅读想象的小文章,都拿来当教材。看云说得好,学拼音是要“焐”的,有些 “慢小孩”是要跟着“混”的。就这样,经过一学期的儿歌诵读,多数孩子很快掌握了拼音,并能自己轻松愉快地阅读了。

三、大声朗读,用耳朵读童书

      “大声读”并无玄机,就是我读你听,与以往给学生朗读课文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开始给孩子读故事的动机是让他们更加喜欢我,喜欢语文,“亲其师,则信其道”。这个法子特别奏效,孩子们在我读故事时,变得温顺、乖巧、听话又懂事,学习和读书的兴趣渐渐浓厚。最初选择的读物是诸如《灰姑娘》《海的女儿》之类的短篇童话故事。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上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令孩子们沉醉其间,两眼放光,神采奕奕,思维活跃,在经典的温情中洞开心扉,跟随曲折跌宕的情节,一路且悲且笑。

      后来,备受推崇的《夏洛的网》成了我为孩子们大声读的第一部长篇经典名著。威尔伯的生命牵动着我们的情丝。我在朗读时,通常读读停停,小家伙们踊跃猜测故事情节,并对一些问题展开小讨论,随时积累一些成语,允许孩子自由地发表感想。因为威尔伯,所有跟“猪”相关的东西都变得温情而可爱起来。文学作品就是以这样温情却恒久的力量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我们的阅读时光因为夏洛和威尔伯之间的爱,而显得特别令人着迷和感动,从此,这张爱的大网便笼罩在我们心头,激起了心中无尽的爱和温情。

      再后来,陆续给孩子们读了《弗雷迪去佛罗里达》(刚开了头,那本书被我弄丢了,王丽琴博士知道后,又给孩子们寄了一本,准备找机会重读呢)《绿野仙踪》《笨笨猪》《鼹鼠的月亮河》(读了两遍)等作品。孩子听的能力和阅读理解的能力发展并不是同步的,能听懂的,并非能读懂。大声读的好处在于,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培养孩子“听”的能力,又解决了书源的问题,操作简单,只要一本好书在手,随时随地,见缝插针地给孩子读,幸福着他们的耳朵,激荡着他们的心灵,也蛊惑着他们读书的热情。

      与此同时,因为有了专家推荐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书目,我不再鼓动孩子盲目买书了,而是给他们推荐书目,但大多作品,在农村或县城小书店是很难买到的。我便在网上邮购了两千元多元童书,班里的孩子人手一本好书,鼓励他们自主阅读,还在家长会上给家长读绘本,鼓动家长开展亲子共读。

四、绘本世界,激起情思无限

      图画书不是“小儿科”,这是我接触绘本以来的最大感触。从封面、蝴蝶页、扉页、正文到封底,作者和画者用文字和图画传达写、画意图。阅读图画书需要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领悟力,剔透的童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接触的第一套图画书是世界著名插画大师莫尼克·弗利克丝的代表作,分别是《大风》《飞机》《反正》《小船》《颜色》《数字》《字母》《房子》。主人公是一只只鬼灵精怪的小老鼠,就在它们咬开的纸片背后,出现了一幕幕令人拍案叫绝的画面。我和孩子们在忐忑和兴奋中用了大半堂课的时间“读”完了《飞机》,没有任何的教学技巧和讲究,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围着我,一页页地翻,一页页地看,一句句地抢着说。

      今年下半学期,我带孩子们读过几十本图画书。其中,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是他们最喜欢的绘本之一,三个充满温馨又略带忧伤的故事让孩子们的心灵变得异常柔软。

      图画书主题多样,涉及生命、友情、母爱、死亡、互助、感恩……它以唯美的文字,丰富的画面,和无数耐人寻味的细节构成了一个个立体可感的故事。无论文字多少,无论画面是否饱满,色彩是否艳丽,都具有无限张力。语言的提醒,画面的渲染,想象的烘托,带给我们激荡心灵的阅读享受,孩子们在亲近绘本的同时,与想象、说话牵手,于兴致勃勃中展开一场智慧和哲理的求索。

五、走进默读,沉浸书香世界

      孩子习惯了出声读,翻开书必定叽叽呱呱。如何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展开思考,如何让读与思同步呢?《朗读手册》中提出了SSR(Sustained Silent Reading持续默读)的概念,我所理解的持续默读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家庭成员或一个班级的师生一起默读,事先每人准备好阅读书籍,计时开始,这一时间段内不许换书,无需交流,每个人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世界内,5分钟、 10分钟或更长,随着孩子定力的增强,可以相应延长时间。这种默读训练,能激发孩子以自行阅读为乐的动机。

      我们曾经进行过这样的训练,每天放学前的十几分钟,教室里安静极了,我和孩子们都捧着自己喜欢的书,一头扎进去。孩子们神情专注,完全沉浸其中,这种“场”的效应会感染一些容易游离的孩子,当他们想干别的事情的时候,看到周围的人如此投入地阅读,很快会打消这个念头。读后,可以展开讨论、交流,把自己读书的内容和感受,与同伴分享。如果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养成持续默读的习惯,读书变得和“吃饭”、“睡觉”、“刷牙”、“洗脸”,甚至“呼吸”一样成为习惯。

六、理性思索,开始自觉追寻 

      从最初为了巩固拼音、学字学词学文而开展一系列课外阅读的尝试到现在,我对课外阅读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语文学习是从阅读开始,而不是从拼音、识字开始的。”阅读的真正价值在于为生命奠基,只有摆脱了功利目的的阅读,才能达到增添人生底色、陶冶性情、滋养心灵这样美好而纯粹的境界,也才能真正享受到飞翔的快乐。

      然而,在当下相对恶劣的阅读生态下,要想在农村小学实现这种真正的阅读,仍然是困难重重。如果没有教师的要求,农村儿童几乎没有自觉的阅读行为;在班级组织系列阅读实践时,情况稍微有所好转,但多数孩子还是缺乏内在的自觉,特别是几个“学困生”,因为得不到细致的个别阅读指导和持之以恒的阅读熏陶,一直无法“脱贫”。如果说开展阅读指导实践使我认识到“及早开展课外阅读,少走无谓的弯路”的话,经历了一段时间探索后的我,开始遭遇更多的困惑:在农村小学现有的阅读生态下,如何进一步养成儿童读书愿望的内在自觉?怎样衡量农村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何整合课内外阅读教学?如何开展不同内容(没有条件共读同一本书)的阅读指导和交流?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使读书对于“学困生”的帮助更有实效?……

      农村儿童的自觉阅读,路在何方?借“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之东风,开始了自己的理性思考,思考……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