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儿童诵读课程项目概况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03-27 14:46:28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界定

  儿童诵读课程构建的实践和研究是指以建设适合儿童的诵读课程为核心,不断探索其独立的课程体系和价值意义的研究。本课题将通过具体实践研究,积极探索小学阶段儿童诵读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研究适合儿童的课程内容和具体实施策略,并尝试进行儿童诵读能力评价研究。

  (二)项目开展的背景

  儿童诵读经典作品,是对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认同和继承,他们通过诵读不仅可以探寻语言的源流,还可得到多方面的滋润和营养。目前,西方一些国家也提倡孩子诵背荷马史诗、圣经等经典作品。在华语领域,是否应该让孩子诵读经典的问题,讨论很多,争论也很多。随着社会的发展,让孩子诵读经典的呼声重新在全球华人中得到响应。目前在台湾“读经”的孩子已超过百万,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华人孩子加入到“读经”行列。近年来,新教育实验常丽华所做的农历诗词诵读、李振村等老师进行的“新经典”课题实验、北京一些学校用传统私塾方式教授孩子们学习中华经典等更是将儿童诵读活动推向高潮。2000年以来,“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也身体力行,先后编写出版了《经典诵读》、《日有所诵》等诵读教材,引导儿童诵读。

  虽然儿童经典诵读活动已经开展得热火朝天,但冷静反思,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是读经热、复古热中折射出的成人本位的诵读观念。二是大部分诵读活动还属于原生态的、个体意识的实践,还没有建立独立的课程体系,并探索其独立价值。因此,很多人对种种诵读活动持观望、怀疑或反对的态度。

  本课题研究试图从儿童出发,建设适合儿童的诵读课程,并探索研究其独立的课程体系和价值意义。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为孩子构建温暖的母语环境,让他们在诵读中积淀语感、成长精神、传承文化。

  (三)前期研究成果概述

  “十一五”期间,在儿童诵读的实践和探索中,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探讨了面向儿童的诵读和基于儿童的诵读实践的根本区别,就基于儿童本位的经典诵读的内容、方法以及对儿童的影响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1.本着经典性、序列性、趣味性原则,精选了适合孩子的诵本,出版了《日有所诵》等较有影响的诵读教材。

  2.探索了熟读成诵、适当指导、会意得言等比较契合孩子的诵读指导方法。

  3.探索并研究了儿童诵读对师生成长、学校内涵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认为诵读对儿童成长有积淀语感、涵养心性、增强记忆、拓展思维等多方面的作用。同时诵读还有力推进了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的建设。

  二、儿童诵读课程简介

  (一)课程理念

  儿童诵读课程是基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生命感受,以其语言发展和精神成长为目标构建的适合儿童的诵读课程。其基本理念如下:

  1.回归儿童

  课程整体设计以儿童为本位,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以儿童的语言发展和精神成长为目标,课程实施重视儿童的生命体验和个体感悟。

  2.回归经典

  选取真正有意蕴、有趣味,值得涵咏记诵的作品,让孩子在诵读中滋养心性,积累语言。

  3.回归诵读

  汉字是形、音、义三要素统一的文字,非诵读涵咏不能得汉语意味。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了“诵读涵咏”与母语特点之间的适切性。我们应积极倡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来加强孩子的记忆,同时培养孩子的语言感受能力,做到熟读成诵。

  (二)课程目标

  引导日有所诵,引领孩子亲近经典,感受经典文本的音韵、节奏、趣味、内涵,争取熟读成诵,不断丰富、积累语言,涵养美好的心性。

  (三)课程设计思路和特点

  1.适量诵读,循序渐进

  各实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日有所诵》内容,刚刚起步的学校可将每周诵读量定在两篇左右,余篇可进行略读指导。学有余力的班级可适当增加诵背或熟读篇目,但力求循序渐进,不要加重学生学业负担。

  2.熟读成诵,持之以恒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加强孩子的记忆,同时培养孩子的语言感受能力,可以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同时,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使“习惯成自然”,才能使孩子不觉得诵读是额外的负担。

  特别提醒:有些稍长的篇目不一定要求孩子背诵,熟读即可。

  3.适当指导,读思结合

  教师适当指导有助于提升孩子诵读的兴趣和效果。但是孩子对作品只要大致理解、粗知大义即可,不必字字都落实。指导的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文本来决定。

  三、儿童诵读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议使用《日有所诵》〈1—6年级〉)

  低年级

  教学内容:

  《日有所诵》(1—2年级)以韵文为主,既有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又有想象丰富、富有童趣的童诗,还补充了适合孩子诵读的精短古诗和《三字经》、《晨读对韵》等读本,内容丰富且充满情趣,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也利于激发儿童的诵读兴趣,扩展视野。

  实施时间及方式:

  1.根据本地孩子整体课程状况和阅读水平,确定诵读数量和诵读指导时间。可以每日一首或者每周2—3首,每次诵读时间20分钟左右。

  2.多种形式的诵读,有利于激发兴趣。根据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应特别重视范读、领读,同时,根据文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是必不可少的。除了传统的男女生分读,拍手读,齐读等形式以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本身设计同伴唱和读、表演读多种朗读形式,给诵读课堂注入生机。

  3.古诗等文本教师可以适当讲解,但不要求学生字字懂得,大致会意即可。

  4.争取熟读成诵,但不要求每个孩子、每一首都会背诵,可根据学生特点和文本特点决定。注意及时复习巩固。

  中年级

  教学内容:

  《日有所诵》(3—4年级)选文范围比低年级有所拓展,题材、体裁、风格更加丰富多样,但选文力求文质兼美、易于记诵。在选择《老子》、《论语》等传统经典片段时,努力做到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契合儿童心性;另外还选择了古诗、儿童诗,以及《沙与沫》、《飞鸟集》等外国经典文本的片段供学生诵读。

  实施时间及方式:

  1.根据本地孩子整体课程状况和阅读水平,确定诵读数量和诵读指导时间。可以每日一首或者每周2—3首,每次诵读时间20分钟左右。

  2.熟读成诵,适当讲解。教学中,不要进行繁琐的分析和逐字逐句的讲解。应以组织者的身份,适当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多种形式组织诵读(古诗文可适当引入吟诵教学),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把文本读正确、读出节奏和感情,争取熟读成诵。注意及时复习巩固。

  3.引导体验,积极感悟。引导学生大概领略文本主旨,抓住重点词句主动调用自己的内存,展开联想,欣赏经典。

  高年级

  教学内容:

  《日有所诵》(5—6年级)选择了现代诗歌、古诗、唐宋词等诗性文本,以及《孟子》、《大学》和《中庸》等国学原典中的部分章节,还适当补充了古代寓言、散文篇章等。

  实施时间及方式:

  1.根据本地孩子整体课程状况和阅读水平,确定诵读数量和诵读指导时间。可以每日一首或者每周2—3首,每次诵读时间20分钟左右。

  2.多种形式、循环往复诵读。

  高年级教学重点仍在于诵读。教学时,提倡采用指名读、齐读、默读、唱读、吟诵等多种富于变化、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强化记忆。

  (二)基本教学模式

  1.复习巩固:复习前一次内容,温故而知新;

  2.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通过教师范读、领读或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整体节奏、音韵等特点;

  ●检查了解:多种形式检查儿童朗读情况,结合正音、断句等。

  3.疏释意思:以引导儿童讨论为主,针对儿童接受水平,把握理解程度,大致会意即可;

  4.深入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儿童各种方式诵读,如拍手打节奏等,指导儿童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情感;

  5.指导背诵:多种方式练习背诵,要求儿童熟读成诵(散文类文本不要求背诵)。

  (三)儿童诵读课程课型

  1.熟读成诵型

  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诵读,辅之以适度的理解,最终达到诵背的目的。

  要点:

  ①这是儿童诵读课程的基本课型,其中童谣、童诗等简单文本以契合文本节奏的各种方式诵读为主,注意营造适合孩子的诵读场境,目的在于激发兴趣,熟读成诵。古诗、古文等稍有难度的文本仍以诵读为主,但需在熟读后让孩子粗知大义,然后熟读成诵。

  ②注意不断复习,做到日有所诵。

  2.品读感悟型

  目标:对于篇幅较长的散文或诗歌,能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朗诵,感悟文本意境和内涵,最终能有感情地熟读文本。

  要点:

  ①这是针对篇幅较长的文本的诵读课型,如现代散文、篇幅较长的儿童诗等。

  ②以诵读为主要形式,着力营造契合文本的情境,让孩子浸润其中,感受文本内涵和意韵。

  ③可以全文熟读或背诵片段。

  (四)学生用书

  《亲近母语 日有所诵》(小学1—6年级),薛瑞萍、徐冬梅、邱凤莲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

  (五)教师用书

  《亲近母语 日有所诵》,薛瑞萍、徐冬梅、邱凤莲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

  《论语》、《孟子》、《道德经》、《泰戈尔诗选》等版本较好原典。

  《唐诗鉴赏词典》,萧涤非、周汝昌、周振甫等/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6月版。

  《顾随诗词讲记》,顾随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蒙蔽与拯救:评儿童读经》,刘晓东/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版。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叶嘉莹/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读经:启蒙还是蒙昧》,胡晓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在农历的天空下》,常丽华/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版。

  《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王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薛瑞萍班级阅读日志》系列,薛瑞萍/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

  亲近母语研究院 总课题组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