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点灯人教育:常立:有乐趣,有意义,有可能——我的教学观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03-31 16:46:56

摘要:常立,浙师大儿童文学专业副教授,《新童年启蒙书》作者,绘本《笑笑爱成长》系列绘本作者,2014年中国最佳童书《一条聪明的鱼》译者。近日,常立老师入围2015年度“阅读改变中国”评选活动,成为年度点灯人的候选人之一。

      “常立老师本科是计算系,博士为儿童文学,打通科学与文学的界限。常立老师精于儿童文学理论,又写得一手好童话,打通理论与写作的两造。创作者亦是点灯人,自身发光,以文字照亮童年。”——蔡朝阳语

      很荣幸阿师傅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再次谈一谈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一点不足道的经验和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2004年,我刚刚博士毕业,除了对文学的热爱之外,对其他许多事都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包括教学,在那时的我看来,这不过是一份有着寒暑两假、在不上课的时候可以在家宅着的工作。在人文学院任教以来,我一点一点地爱上了教学,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最主要的理由是我对教学产生了兴趣,一如当年对文学产生了兴趣。 

      对一件事的兴趣何以产生?我想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有乐趣、有意义、有可能性。

      教学的乐趣,属于那种不深入其中就享受不到的乐趣。表面看来,它不像许多事儿那么有乐趣,比如旅游、K歌,有时甚至是烦琐、累人、单调的。但是认真准备、深入其中的话,会得到巨大的乐趣。其中最大的乐趣是——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从混乱渐次到有序的平衡感,以及这种平衡带来的满足感。每次讲课之前,总是面对着无限的驳杂知识的海洋和无序的丰富语词的海洋,深入其中,拎出线索,梳理清楚,并选词择句予以呈现,从模糊到清晰,从复杂到简单,从混乱到有序,这个过程就像写作一样,让人欣慰。

      教学的意义,此处是指教学对于作为教师的个人的意义,而不是对于学生的意义。抽象点说,教学和写作一样,对我而言,是“存在着”的一个证据——当然不是唯一的证据,也就是说,我能通过教学找到个人的“存在感”。就此而言,我不是通过教学奉献什么,而是通过教学索取什么,与其说学生需要感谢我,不如说我需要感谢学生。

      教学的可能性,是我逐渐发现并且信仰的。我相信,教学是有效的,是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是可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有人不无凭据地指出教学的无效与无能,不过我依然相信教学的可能性,就像相信文学的可能性一样,甚至觉得不需要为此提供什么理由。四百年前的一部小说中,主人公堂吉诃德一觉醒来,发现堆满骑士小说的藏书室不见了——被他的朋友筑了堵墙遮蔽起来以治愈他的疯病,不过这一招失效了,堂吉诃德认定是邪恶的魔法师偷走了他的藏书室,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狂想之中,但在虚构的狂想之中,他始终保持着对想象中的那个自我、对自我梦想的忠诚。有充分理由的相信固然理智,不过有些事,需要没有充分理由的相信,对教学的可能性的信仰,就在此列。如果我们不相信教学有可能让一个人、让自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其实,就没有必要去做一个教师。

      基于以上三个理由,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告诉学生三件事:第一,学习是快乐的。第二,师生是平等的。第三,学习是自由的。 

      第一,学习是快乐的。再憎恶学习的人,也曾经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因为学习最初是快乐的。从一出生起,人类就开始了学习。《摇篮里的科学家》一书告诉我:婴儿出生一个小时,就可以学会吐舌头——这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目前最强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还尚未做到,婴儿怎么去识别他人的舌头——把它跟周围的环境、脸上的其他器官分别开来,怎么知道自己的舌头在哪儿——在他从未见过自己、更没有见过自己的舌头的情况下,怎么知道如何调动自己的舌头?目前仍是不解之谜。科学家现有的解释是我们先天就有学习结构,相当于世界上最强大的学习机。从对婴幼儿的学习的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没有一个婴幼儿不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不对探索未知的世界跃跃欲试,没有一个婴幼儿不爱学习,不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但是在后来的教育过程中,有些人逐渐失去了感受学习快乐的能力。

      因此,我想告诉学生们,老师如同学术饭店里的服务员,负责介绍各种知识的招牌菜、特色菜给学生,邀请学生来品尝好吃、有趣的知识菜——这就是我能做的事。而真正的学习,只有靠学生自己,学习的乐趣,也只有在真正的学习中才能获得。NBA马刺队的著名教练波波维奇谈到自己的执教,也是这么说的:“我可以跟球员们扯一通,装得像个教练的样子,但关键是球员们。”因此,我上写作课的目标是:希望对写作不感兴趣的同学,能对写作多一丁点儿兴趣,希望对写作已有兴趣的同学,能不因我的教学而减退对写作的兴趣。

      我看到过学生的一篇博客日志,其中写到我的教学:“你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位老师的快乐,那些信手拈来的例子,小说,电影,各种小事,文学界的故事,似乎在我身后那些逝去的历史中化成了淙淙细流,似乎带着我舒展开整个身子,放松地仰卧于文化的海洋……不经意之间,我似乎也爱上了文学,也许这爱来得太随意了,可是这正是我最真实的感觉……”作为一个文学的写作者,我深知文学是虚构的,这样文学的表述自然带有夸张的成分,也许是出于稍纵即逝的激动,但是这种虚构、夸张和激动,正是教学和学习的动人之处,正是我之所以觉得快乐的理由之一。

      第二,师生是平等的。这是因为在我看来,教学远不止是教师给学生什么,同时也是学生给教师什么。教师这个职业的意义,依赖学生而获得。阿西剧社的李维肖在她的作品《再见,彼得潘》获得金刺猬奖时给我短信:“有您成为我的老师,真是一件幸运的事儿。”我回复:“有你(们)成为我的学生,才是一件幸运的事儿。”我是真的为此感到幸运。如果每个人生来就被赋予了强大的学习能力,教师做的事情就主要是引导和等待,教师所长于学生的地方就是年龄更大、经历更多、读书更多,如此而已,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今天的教师,就是过去的学生,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的老师。如果说人人平等是个奢侈的梦想,那么至少在课堂上和学生相对平等地进行交流,还是可以做到的。我有一个简单的想法,不知道对不对——“讲出你们真正想讲的”比“讲好别人想让你们讲的”更重要。

      第三,学习是自由的。我的朋友蔡朝阳曾经送我一个新青年书店的杯子,上面写有一行字“阅读使人得自由”。我想,这里的自由指向人生选择的可能性。人总是可以做出自由的选择——只要能够自主承担这一选择的后果。我经常会提及王小波的话:“一个人只活在此时此地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一个诗意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我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打开通往那个世界的门窗。伴随着自由的选择,人也总是会犯错误,走弯路,做无用之事,但这并不全然是坏事,因为我们其实不能草率根据既有经验来判断何为有用、何为无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来自我们心里的某个想法,尤其是看似无用的想法。这些看似无用的想法,在产生之初经常不受重视,付诸实践之后也时常受到嘲笑,但是这些想法真的改变了世界。那么,做个一动不动的堂吉诃德怎么样?阿西剧社这么做了,做出了话剧《唐先生》,文传学院的邹贤尧老师看剧之后说:“真的让我感觉回到了八十年代,回到了我自己的青春岁月。”

      当然,也许我们最终无法改变世界,也许我们最终只是最平凡的普通人,也许我们最终会失败——谁不会失败呢?不久前,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给我写信说:“我没有如你愿的成为一个老师,也没有像你期待的那样去写作,我没有再考日语,也没有勇气考研,我丢掉了英语,也没有去北京……所有说过的话都被抛弃,我隐隐觉得背弃了我们四年的时光。最后的最后,我选择了向现实低头,有些东西,之所以称之梦想,也许正因为它是梦想。……我很羡慕成为老师了的我的同学们。请您继续去影响一个人的青春,教会他成长,勇敢,思考,珍惜……那些远胜过书本的内容,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独特的自我,哪怕他的梦想只是尘埃,也让它开出花朵。”

      也许我们和这位学生一样,人生是由不断地妥协、放弃和失败组成,但我想说,我们拥有的毕竟是自己的妥协、放弃和失败,拥有的毕竟是自己的时光、经历和梦想,不论怎样,时光、经历和梦想,才能使一个人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从这个角度看,其实,没有被虚度的时光,没有不值一提的经历,也没有该被嘲笑的梦想。最后的最后,希望多年以后,每一个人,无论是今天的老师,还是未来的老师,在回忆一生时都能说出:学习过、存在过、梦想过——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从存在中获得意义,从梦想中获得可能——这就是我以为的教育所能给人的最有教益的事。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