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点灯人教育:岳乃红:图画书教学:让“快乐”说话——以《松鼠先生和月亮》教学为例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04-08 14:24:41

      看看我们要讲的这本《松鼠先生和月亮》,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这是一本从环衬就开始讲的故事。

      山坡上,一个又大又圆的干奶酪从小推车上滑落,一路滚向山崖。小男孩追呀追呀,最终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滑了下去。就像孩子们喜欢的幻想小说一样,这个滑落也就意味着一个幻想之门的打开,犹如《哈利·波特》中的九又四分之三车站和《纳尼亚传奇》中神奇的衣柜一样。于是我们看到了,松鼠先生一脸的惊诧,他以为是“月亮”掉落到了自家的屋檐上。想到可能会被人们误解而关进牢房,松鼠先生一心想把“月亮”弄走,当然后来队伍里又加入了刺猬先生、山羊先生和一群小老鼠们,最终他们一起把“月亮”送到了天上。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两幅图:一边是抬头望月的动物,一边是抬头望月的小男孩和爸爸——那一弯细细的月牙儿,让幻想重又回到现实之中。

      精巧的构思,让阅读平添了一份快乐与惊喜,那就把这份快乐与惊喜赋予我们的阅读活动。

讲 述

      有一个基本原则,我们必须清楚:图画书不是让孩子读,而是由大人读给孩子听。那这样的“读”是不是一字不漏地念给孩子们听呢?先不要急着下结论,再来看看《松鼠先生和月亮》。这本书中共有33幅图画,500多字,其中有一半图画是没有文字的。那如何体现故事的叙述性呢?这就是图画书的一个重要特征,图画本身也能讲述故事,所以有人说,图画书是图画与文字的合奏。因此在图画书的教学中,这种“读”不能仅仅理解为“念”,而应该要当作“讲”来认识,把故事内容通过自己的讲述传达给孩子们。因此,为什么在图画书教学前,要反反复复地读图画书,目的就是要充分理解图画的内容,并能在心中描绘出丰富的形象。作为讲述者的老师,心中的形象越丰富,越是能加深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从而产生共鸣。

      来看看这本书中有两处连续的画面,没有任何文字,我是这样讲述的。

      一处是松鼠先生在屋檐上推月亮:于是我们看到了,松鼠先生在屋檐上不停忙碌的身影。看,他双脚蹬着屋檐,双手死命地推着月亮,没有用!再来,他双手撑着屋檐,双腿用力蹬着月亮,没有用!怎么办呢,他干脆倒挂在树枝上,使出浑身的力气再推,还是没有用!这下,松鼠先生无力地坐在自己的屋檐上,他实在累得够呛。就在这时,只听“嘎吱”一声,月亮从断了的屋檐上滑了下去。

      另一处是松鼠先生和刺猬先生在合力弄走月亮:快看!松鼠先生站在刺猬先生跟前,双腿牢牢地撑住地面,把自己的上半身贴紧月亮,推!可是尽管刺猬先生的刺都快要被拔出来了,月亮还是纹丝不动。松鼠先生想了个好办法,找来一根树枝扎在刺猬先生的身上,翘!尽管松鼠先生拼了命的把树枝往下拽,月亮还是一动不动。接着,松鼠先生索性手脚并用,四肢紧紧地巴住月亮,用尽自己全身的力气,压!结果是,不但自己躺到了月亮下面,还把刺猬先生给悬在了半空。

      讲述中,我不断能听到孩子们的笑声,发自内心的笑声,因为我发自内心的快乐讲述。

读 图

      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图画书里,图画和文字一样的重要,有时甚至比文字更重要。一本优秀的图画书,单单看图画就能大体明白故事的梗概和内容。 

      《松鼠先生和月亮》画面朴素,铅笔勾勒出的写意和素描画面,加上水粉绘就的又大又圆的奶酪和月亮,主题非常鲜明。于是经由封面,我让孩子们直接进入图画书的正文部分。此时,我不动声色地让孩子们观察松鼠先生发现并弄走“月亮”的画面,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孩子们用眼睛认真观看着画面的内容。接着,我让他们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月亮从天上掉下来了,松鼠先生正好出门,他看见了月亮,就想把他推到树底下去。他从左面推推,右面推推,再从上面推推,还是没有推动月亮。

生:月亮从天上掉下来了,压住了松鼠先生的家。他从家里走出来,上推下推,左推右推,没有用。因为月亮太重了,结果把他家的房顶弄掉了。

      看得出,孩子们讲述的内容真的是八九不离十。那故事是这样的吗?孩子们一下子进入到聆听的状态。在老师的讲述中,猜得对的同学当然开心,猜得有点出入的同学也会有惊喜。不知不觉当中,孩子们的阅读胃口就被吊了起来。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为什么要考虑到让孩子们直接面对画面呢?其实,我们人类的学习80%是通过眼睛进行的,当语言文字发展后,人们的读图能力也随之下降。视觉智慧的失落,无疑是我们人类面临的尴尬。而图画书的阅读则有利于重拾起这种视觉智慧,因此藉由图画培养孩子们的视觉思考能力,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径。长此以往可以养成孩子们精确观看的习惯,并由观察分析架构自己的思考。在此过程中,有几点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要给孩子充分观察的时间;二是提醒孩子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因此评价不能带有批判性。

      另外,培养孩子的读图能力,还可以有其它路径。以《松鼠先生和月亮》为例,这本书中有三幅牢房的图画,素描手法的运用和跨页处理,更加渲染出一种可怖的氛围,同时也给故事增添了一丝幽默气息。教学时,我让孩子们进行对比观察,在变化中寻找阅读的快乐。 

师:第一幅牢房图和第二幅牢房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月亮上有一个刺猬。

生:那个犯人的动作不一样,刚才他还在刺绣呢,现在,现在……

师:他在穿针引线呢。

生:松鼠先生的头掉过去了。

师:我们一起顺着松鼠先生的目光去看,看到什么啦?

生(齐说):刺猬。

师:看到刺猬先生来到了牢房里,松鼠先生会想些什么呢?

生:刺猬跟我一起关进牢房了。

生:我终于有个伴啰。 

      等到第三幅牢房图出现时,孩子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喊了起来:“又多了一个坐便器!”

      快乐还用说吗?快乐就在这里——阅读中。

讨 论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说过:“读书这种事,比起读来,读过以后的时间更重要。”因此,在和孩子一起读图画书时,适当的讨论是必要的。这样的讨论应该安排在什么时候呢?读前,读中,还是读后?实践证明,读前稍有讨论,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望。读中较少讨论,以保持文学作品叙事的完整性。而读后则需要进行充分的讨论,以厘清观念,提升认识。 

      在《松鼠先生和月亮》的讲述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预测”的阅读教学策略,让孩子们在猜想中渐渐进入阅读的佳境。这样的猜想有助于孩子们把握作品叙事的节奏,从而与自己阅读的节奏相配合。例如,当孩子们听到松鼠先生问刺猬先生,如果被人发现会有什么后果时,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关进牢房!”,同样的一幕也出现在了月亮被弄坏了之后。接下来,我们听到的就是孩子们爽朗的笑声。 

      和读前、读中相比,读后的讨论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环节是对整个阅读活动的总结与提升,话题设计要精当且有层次性。在《松鼠先生和月亮》故事讲述之后,我和孩子们进行了如下的讨论:

师:松鼠先生他们一心想把月亮弄走,这是为什么呢?

生:他们不想被关进牢房。

生:他们不想被人抓到。

师:是呀,想到这些可能发生的不好的后果,那就尽可能地避免它的发生。

师:那松鼠先生他们最后决定把月亮送上天空,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月亮本身就是在天上的。

生:天空才是月亮的家。

师:说得真好,月亮本来就属于天空,属于我们大家的,怎么可以独自占有它呢?难怪他们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师:再想想,凭着松鼠先生、山羊先生、刺猬先生和那一群小老鼠,为什么能够把月亮送到天上去了呢?

生:因为他们齐心协力。

师:只要齐心协力,再大的困难也会变得非常渺小。

生:月亮吃了还剩一点点了,这个时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

师:他们动了脑筋,用智慧把月亮送上了天空。

生:他们送了好多次,才送上去的。

师:是呀,一次次的失败,又一次次的努力,他们没有放弃,所以最后才成功了。 

      三个话题从故事内容入手,再到行动背后的故事,一步步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最关键的是,我并不想把主题归为一元,而是希望孩子们能在这一拨一弄之中,获得多重的启迪与思考,以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也许这正是图画书隐含的教育价值吧。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