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腾讯文化:梁晓声:应试教育阻碍孩子大脑充分开发!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04-13 09:03:04

     太死板的学习,太应试的教育,大脑不仅得不到全面发展,反而会被妨碍,这是为什么?著名作家、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的梁晓声追根溯源,从中小学教育中告诉您症结所在。

     梁晓声说,即使拥有最强大脑,超乎寻常的记忆力,也无法成为21世纪最贵的创新人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小编就不卖关子,赶紧带您一起看看梁晓声怎么说——

三大脑区,应试教育只开发了三分之一

     大学阶段,中文课最忌老师满堂讲,同学们只管听和做笔记。我认为大学中文课的理想状态是老师讲半堂,上一堂课留下思考题,下一堂课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互相激发出新观点、新思维。但是实际操作中,有时候我们根本讨论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可能原因要追究到中小学时期。

     一个人在18岁时成年,这意味着他的身体各方面达到成熟,其中包括大脑的成熟。大脑成熟意味着记忆脑区、感性思维脑区、理性思维脑区同时得到了开发和提升,在18岁时三个脑区都达到一种潜能递进的状态。但事实上,我们的教育方法、教育体制造成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开发的都是记忆脑区,而感性思维脑区和理性思维脑区开发得不够

作文最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感性、理性脑区

     作文这一门课,本该是最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感性脑区、理性脑区。小学生作文一般都是要求记人和事,到了初中和高中才逐步进入关于意义的作文,这是循着大脑发育的自然状态而设计的。小学五六年级时,感性脑区需得到充分的开发;高中时期,作文变成论说文,理性脑区得到开发;到大学阶段,这两个脑区都已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但是据我了解,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小学生不喜欢作文课。作文本应是最有意思的一门课,没有人不愿意通过语言或者文字表达自己对于某人、某事、某经历的看法,不管此人性格如何,他出于本能都是愿意表达的。那为什么孩子们会感觉不愉快,有的甚至是抵制作文呢?

     是因为小学时期经常有“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存在几个问题:一、老师所命之题未见得是学生感兴趣的。二、老师所命之题往往强调意义。意义是中学以后需要考虑的事,中学作文一定要叩问意义。到了大学阶段,应该是无需再由老师强调,学生便能自觉寻找写作的意义。但现实情况却相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学生们从小学开始就被一再强调意义,以至于到了大学后,他想要抗争,想要从“意义”之下解脱出来。

     针对这些问题,我主张小学写作一定是兴趣写作,我们可以将作文命题的权利交给学生。比如,让十个同学说出他最想写的人和事,然后举手表决,若大多数认同,便可得知这些题目是大多数同学想要写的。如果有的同学认为这个题目他不喜欢,仍坚持自己的题目,那么老师也不必强加干涉。

     然而,这种方式教作文,是一件冒险的事情。首先,家长们可能并不支持,家长们的要求是非常功利的,要求老师一定要循着某种方法使孩子的作文能得高分。其次,老师们也不敢轻易冒这个险。

     面临这些问题,我写《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时,就告诉孩子们:如果你不可能改变老师,你也不可能改变教育体制,你可以按照老师所教的去写那一种作文,但是别忘了还有一种更愉快的作文,你也可以按我的方法去写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缺乏感性、理性脑区,“最强大脑”无法成就创新人才

     应试作文之外写感兴趣的作文有哪些?新概念作文大赛是由杂志举办的,包括后来“榕树下”之类的网站,它所吸纳的是热爱文学创作的孩子,他们有成为作家的愿望,这些孩子应该是在所有孩子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评价他们是另一个标准,是文学道路的概念,不在我这两本作文书思考的范围内。一个人不成为作家也需要有感性脑区思维活跃,理性脑区思维严谨的这种锻炼。我们国家强调培养创新人才,这个创新能力是感性脑区与理性脑区相结合才能产生的,只有理性脑区或感性脑区是产生不了创新的。

     那么谈到记忆脑区,比如说电视节目《最强大脑》,假如人的大脑有超乎寻常的记忆力,这当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并不能培养这样的大脑,这不是教育的宗旨,教育的宗旨一定是考虑将普遍的大脑提升到什么程度。而且创新型人才绝对不可能是仅仅靠记忆脑区发达。

有的家长有学历没文化,不懂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性脑区、理性脑区

     如果一个孩子阅读老师或者家长推荐给他的课外读物,一连读了两本都不感兴趣的话,他对师长的推荐书目就会产生不信任,而且很有可能对读书的兴趣都没有了。因此,我个人这样教孩子们,不管是谁推荐给你的书,如果你读了三页读不下去,那么就放弃,不要读了。但一定要在日记上写下,为什么不喜欢读?不喜欢读一定有你的道理,把它记下来。之后你可能碰到一本你喜欢读的书,你也要记下来,这本书我为什么喜欢读?你可以过一个月之后再翻一翻以前不喜欢读的书,看看是否仍不爱读,如果有转变,那就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第一遍读的时候没感觉,搁了一段时间就有感觉了?

     现在许多家长只管出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学校、各种补习班,自己完全不承担对子女智力启蒙的责任,他们只知道花钱请别人尽一份责任。但是事实上,有时家长省下那笔钱,由自己来尽这份责任,可能对孩子会更好。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家长或多或少要有些文化, 我们好多家长有学历没文化,不可能在感性脑区和理性脑区这两个方面对孩子们进行有利的培养。

孔子、孟子进入中学课堂,中西思想两相结合甚好

     总书记说过一段话,大致意思是: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并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这几句话结合起来是非常完整的,也是一直我们在说的中西结合,洋为中用。

     现在孔子、孟子进入中学课堂,我觉得也无妨,你必须得承认即使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家,那他也是思想家,其中的一些思想至今依然有意义。我们今天看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也都是一分为二的。在中学阶段接受这些传统的思想,到了大学阶段再讲到西方进步思想,两相结合是挺好的。

     我在《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里谈到了唐诗、宋词。唐诗、宋词中包含了“镜头语言”,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相当于有一个镜头缓缓从窗口推出。老师们如果具备了这样的审美意识,像电影镜头一样给孩子们讲诗词,那孩子们会是多感兴趣?中国是没有史诗的,我们古诗中最长的差不多是屈原的《九歌》,也不过是一百多行,而国外的史诗有的达到上万行。但是,如果我们把唐诗宋词串联起来,几乎就有了史诗的感觉。我鼓励孩子们读唐诗、宋词的时候,自己将几首唐诗宋词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电影。

     有人可能会说这对于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是不是太深了,并不会。我们现在对五六年级学生所讲的语文课其实远远低于他们的感性脑区和理性脑区在成长过程中所能达到的程度。从前的《三字经》,相当于是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已经把整个中国历史都梳理了一遍。我那个年代的小学五六年级已经在弘论国事了。而现在的作文还仅仅是八百字,局限于记录今天做了一件好事,这不利于孩子的脑区成长。

     我认为孩子们大脑成长的状态,比应试作文得80分或90分重要得多。很多学生被应试教育的方法所伤害,仅开发了记忆脑区,作为大学老师我感到这是要命的。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