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只为这一次的相聚,以母语的名义 ——2014儿童母语教育论坛侧记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4-11-12 15:15:47

语文教师是专业人员,我们除了热情,除了责任之外,更重要的是依赖于专业的知识,来做好我们的教学工作。                                                                                                                                                                                                                              ——王荣生教授

(一)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600人的礼堂座无虚席,有不少老师甚至因为买不到票,坐在了过道里。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只为了这一次的相聚,以母语的名义。2014年10月31日上午8:35,全场灯亮,10位气质优雅的小学语文教师缓缓地走上舞台。舒缓的钢琴曲开始在这个大礼堂中漾出令人沉醉的味道,老师深情的朗诵伴着音乐渐渐沁入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田。

(老师们在论坛开幕式上的朗诵《为爱行走 一路点灯》)

我来自上海

我来自河南

我来自深圳

我来自河北

我来自安徽

我们来自江苏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点灯人

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

我们走到了一起

……

诵读、吟诵、朗读、讲述……

我们用不同的方式

抵达相同的彼岸

      他们是亲近母语“点灯人飞翔计划”这一公益项目培养的一批优秀点灯人。舞台上的他们自信地微笑着,自然地传递着话筒,动情地演绎着一段段诗歌。而事实上,为了这一完美的开幕式,他们排练了很久。

(老师们在紧张地做排练准备)

      时间倒回到2014年10月30日晚上19点整,会场里灯火通明,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做最后的准备。十位教师陆续走进会场,简单的寒暄之后,每人打开一本装有朗诵词的文件夹,开始紧张地练习。排练场是一个神奇的所在,它记录着每一个精彩的演出前,演员走过的历程。上台、站位、交接话筒,朗诵时的语速、表情、语句的顺序,斟酌再斟酌。也许期间很枯燥,也许他们最终并没有发挥到最好,但现场的效果告诉我们,他们成功了。

(二)

      “亲近母语”是什么?“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这一愿景似乎说明了这四个字背后的深刻涵义。论坛上,创始人徐冬梅老师当众阐述了母语的四个层面:第一,字面意思,妈妈说的话;第二,乡音土语,你的民族语言;第三,现代汉民族的通用语;第四,反映人类共同文化和心性的语言。一席话掷地有声。

(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在论坛上发言)

      亲近母语的活动是有节律的,每年的秋天都是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徐老师说今年选择“体制内外、课堂内外的语文对话”这个主题,是想展示我们国家十多年来在课程改革方面做的一些建设和民间学校的一些探索。而作为东道主,亲近母语给予来宾的精神食粮无疑是丰盛的。徐冬梅老师的题为“儿童本位的小学母语课程构建的研究和实验”的主题发言,岳乃红老师讲述的她所实践的“亲近母语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索”,朱爱朝老师在“用艺术的方式与世界连接”中提到的吟诵和自然笔记的教学尝试,刘颖老师的课内外文本相结合的“《装满昆虫的衣袋》与《雪花人》研讨课”,曹亚男老师吟、唱结合的“最忆江南美”,还有几位阅读课程实践者的心得分享,从理念到改革方针,从课堂教学到实践心得,这全套的课题实验内容是值得现场代表去细细体味的。

      近日读一旧文《母语教育的集体反思:一门语文课就够了吗?》,其中提到中国语文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回到源头,重新认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抛开造句、组近义词、反义词的纯粹语言末技的练习,放孩子到阅览室去自由阅读。可不是?!中国孩子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道的太少了,优质文本的阅读量也实在是小得可怜。而让孩子学传统文化就是要让他们读经,把大量的传统经典搬进小学教材吗?非也。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是从他们当下的生命体验开始的。

      “我是在孩子们三年级的时候把二十四节气带给他们的。”朱爱朝老师从二十四节气开始带孩子们走进自然,“2月19日,雨水的那一天,我把甲骨文和经文的雨字写在了黑板上,我们看看甲骨文的‘雨’字,最上面的那一横就像是天上的云,雨水来自于天空的云层。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把他们的观察和思考用这样图画般的文字展现了出来。这样的文字能带孩子们回到远古的时代,看到古老的文字和万物的联系。”

(“圆圆的房子”——朱爱朝老师班级里的节气课)

      斯坦纳认为7—14岁的孩子,处于美的阶段,需要用艺术的方式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怀特海曾经指出来,这个阶段是属于浪漫阶段,这个阶段是需要快乐的,是需要自由的,儿童和文学有着天然的亲近。在学校的八节语文课中,用五节做国家课程,三节做以阅读为核心的其他课程,以主题统整课程资源,整合出“1+1”、“1+2”、“1+3”、“1+4”、“1+X”多种课程模块,这是岳乃红老师的课程改革。现场有老师问起在自己的学校该如何做阅读课程,任志刚老师即提起岳老师的课程模块,笑称“总有一款适合他”。

      借用岳老师的话说,当这些美妙的文学作品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当优质的教育开始点燃他们沉睡心灵的时候,我想真正的教育就开始发生了。

(三)

      体制外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越读馆、华德福学校这些教育机构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既然是 “体制内外、课堂内外的语文对话”, 那就让这些传说中的机构中的传奇人物与体制内的老师来场碰撞吧。

(郭初阳老师在课上表情相当丰富)

      郭初阳,这个“杭州越读馆”的创始人,传说中的独立语文教师,无疑是论坛第一天的一大亮点。精干的外形、斯文的眼镜,打造出的这一位“男神”总是吸引在场女代表的眼球。郭老师的课堂依旧是那样的行云流水,在《鞋匠的儿子》一文中贯穿事实核查的思想,引发现场代表老师们的思考。他曾说:“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现场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错误的追问,敲击着现场老师和各领域专家们的大脑。而当他说为了这节课,他准备了两个月时,现场无不感佩。这才是独立语文教师面对孩子,面对课堂的态度。

(阿曼老师,站在台上,她就是一首诗)

      阿曼,这个人像名字一样美的女人,如诗一般地在台上带着孩子们转啊笑啊,谁能想到她已经年近花甲。秉承了华德福的理念,阿曼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节别具一格的诗歌阅读课。以几何学的方式,来滋养和解放孩子们的感官。就像母亲的手温暖的抚摸,孩子不仅得到了舒适,还得到了一种情绪的满足。这样的阅读是社交性的,就是要让孩子的头、心、手脚全部参与,让语气和节奏被身体吸收。 

阿曼:整个诗到这里的时候有一个变化,你们唱过合唱吗?合唱里面有一个轮唱,对不对?“玩腻了,玩腻了,变成雨,和雷公做个伴”,你们这样说。我做第二步是“和雷公,和雷公,做个伴”,是不是有一点味道了。我们要是更紧凑了,“玩腻了变成雨,和雷公做个伴”,有这种感觉。“玩腻了,变成雨,和雷公,做个伴”。现在云,站在我这样的位置来说,雨站在原来的角度。

学生:玩腻了。

阿曼:玩腻了。

学生:变成雨。

阿曼:再来,坐下的同学说玩腻了,我们再说。

学生:玩腻了。

阿曼:玩腻了。

学生:变成雨。

学生:和雷公。

阿曼:和雷公。

学生:做个伴。

学生:玩腻了

……

      这也是是孩子们从来没有上过的诗歌课,也是现场老师们从来没有见识过的一种诗歌的上法,但它就在舞台上完美地呈现了。事实证明,孩子们是喜欢这样的课的。鲁道夫•斯坦纳认为,教育是一种治疗的过程,它促使儿童生活,同时健康,以达到完美的人类生命。阿曼老师说:“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这些诗,为了这些艺术,或者为了这些知识文化而活着,但是这些诗、艺术、文化、知识会让我们的生命更美好。”台上的女人因这样的意义而绽放了她无与伦比的美丽。

(吴老师的眼里透着爱和天真)

      吴文冰,一袭淡紫色的长袍,玫瑰红绣花的披肩,这个已有五个月身孕的妈妈,就这样静静地站在舞台上娓娓道来。“华德福课程的安排中,呼吸还不够,我们还要把握更大的呼吸……我现在带的孩子们,他们学的就是神话学、戏剧、西方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还有化学、物理、社会经济学和其他一些学科,你能知道的大学里所有能囊括的学问,我们都会有涉及。但不是像真正的大学生那样去学习,而是以比较、想象和感受去学习。”斯坦纳的华德福教育强调的是自我的建立,是让孩子在自己的环境中调节自我,教育自我,最后成就自我。而教师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用爱包裹着孩子,给他们实现自我创造力的空间。华德福是舶来品,但中国的孩子还是需要学习本民族的文化,吴老师开始带着全场一起唱《诗经•周颂》的第一首《清庙》,这是她班上最小的孩子自己谱的曲,她说越是远古的诗词容量越大,周是中国两三千年文明的开始,是一个精神的源泉。《清庙》的曲调轻柔舒缓,而正是天天清晨这样的唱诵,唤醒了梦中的孩子们。中国的文化是有力量的,要让我们的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中华民族的人,才能真正唤醒他们的民族自信力,让他们做好作为一个世界人的准备。吴老师如是说。

(四)

(笑容像花儿一样的窦桂梅老师)

      11月2日下午,那一朵“玫瑰”燃烧了全场代表的激情。窦桂梅,就如她的外号一样,足足在舞台上绽放了三个小时。这是一个有课堂魔力的老师,你不知道孩子是何时被她带入文本情境中的,现场能看得见的只有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快速的思想表达,鱼贯地到黑板前书写思考结果和全场一浪高过一浪的欢笑声,甚至你不知这是台上孩子们放松的大笑还是台下代表愉悦的欢笑。一节阅读课上一个半小时,远远超出小学课堂的课时,竟然还能这样高潮迭起,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说“不想下课,再玩一会呗”,窦校长说她的秘诀就是两个字“整合”,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课内外整合,这就是清华附小的“1+X”,把国家的11门课,整合成5大领域,根据价值属性和学科属性归类整理,老师既要教数学,又要教科学,还要教美术。就像她上的《大脚丫跳芭蕾》,既有舞蹈欣赏,又有图画色彩解构,还有阅读、文学创作和戏剧表演。

(窦校长妙语连珠的激情演说)

      然而,这还是语文吗?窦校长说,系统才能科学。教育就是通过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变得越来越聪慧,变得自我和社会之间建立一种高尚情怀的过程。教育要指向儿童的价值观,为他们聪慧高尚的人生奠定基础。孩子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每一个小小的人都有他大大的梦想,“我们突然发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学生,我们为这些孩子提供了怎样的平台,他们不光是喜欢琴棋书画,他们有中医梦想,有的是昆虫研究专家,有的喜欢机器人,有的是魔术师,我们为每个儿童设置他应有的课程,给他提供每周三的水木秀场的展示”。

      做一个语文教师难,做一个真正为孩子着想,想要在课堂上教自己的语文的语文教师更难,而想要挑战国家课程,重新构建学生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针的校长更是难上加难。但清华附小的孩子们无疑是幸福的,他们的每一个生命在人生这关键的六年得到了全面的重视,在这个百年来浸润着一代又一代教育着教育理想的地方,成长为拥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人。

(五)

      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如果没有这样一群“种树的男人”,那将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无论是深沉细腻的任志刚老师,还是幽默风趣的张祖庆老师,亦或是严肃犀利的王荣生教授,这些男性以其特殊的视角,在儿童母语教育领域占据着一席之地。

(任志刚老师笑容含蓄)

      “教材已经被选择了,你只有在自己微弱的力量之下,对它有所改变”,任志刚老师想要呈现的是更多元更开放的课堂,他认为家常的无须过多的精致和艺术,做起来比什么都重要。而在全国新作文联盟的盟主张祖庆老师看来,课堂是需要重点的,一堂好课不要面面俱到,如能就几点说透,让学生全面领悟,便足够了。而一堂好课一定要让听课的老师有足够讨论的空间,听后只有点头或摇头的余地,这课就不能算成功。

(王荣生教授丰神依旧)

      “老师备课怎么备呢,先画黄颜色,再画绿颜色,如果没有人检查,你这样备课就差不多了。”不仔细听讲,看大屏幕上PDF格式的教案,恐怕你实在听不懂这通篇的“黄颜色”“绿颜色”说的是什么。这就是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的课堂,强大的信息量,严谨犀利的教学语言中时不时来两句小幽默。在王教授的课堂上,语文不再是一本干瘪瘪的教材,也不再是小学教师和学生们思维碰撞的舞台。它被一条一条细细地剖析,被剥除了那些浪漫而神秘的面纱,露出最纯粹的实质。

      “你其实是没有直接面对课程标准,而是面对的课文……语文老师在阅读领域面临着实质性的问题是这篇课文教什么呢?这是你面临的问题,也是你备课时必须解决的问题。”另外,王老师说教师“备课备两头,一头备教材,一头备学生”,就是一要找到这篇课文的关键点,二要备学生理解感受有问题和困难的地方。这种直达教师的“备课方法论”让现场老师茅塞顿开。

(六)

      最后我们回到母语,和做母语的人。岳乃红老师在讲座中引用了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希尔曼说的一段话:“那些在童年时代读了许多故事书或者听了许多故事的人,比起那些没有接触过故事的人来,有着更好的外表和前景……”

      常读书的人、做母语教育的人永远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和美好的面容。看端庄大气、会吟诵会做自然笔记的朱爱朝老师;美丽智慧、在舞台上永远绽放迷人笑容的刘颖老师;潇洒干练、总爱在“孩子”一词前加上“我们的”三个字的岳乃红老师;一身优雅旗袍装,收获众多粉丝的曹亚男老师;妙语连珠,总爱抢话筒的金牌主持徐冬梅老师,这一群大孩子与其说是汇报工作,传播理念,不如说是在与来自天南海北的小语人一起享受这场盛大的Party。

      正如徐冬梅老师说的,每个有理想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做着自己的教学实践,教着自己的语文。草根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看似柔弱,实则坚韧,牢牢地扎根于土地,并向辽阔的世界蔓延。而亲近母语就是那条根,它与老师们相连,把一块块肥沃的土地连成整片原野。

      论坛是现场的学术研讨,论坛也是线上的头脑风暴。看老师们在“点灯人儿童阅读QQ群”里聊得热火朝天;点灯人教育微信公众号后台,满满的,全是参会老师们的热情留言。有人问小学语文的希望在哪里,我想就在这里吧。

 

一个母语人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