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点灯人教育:郭初阳:现代诗的教学尝试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05-11 16:24:43

      教师不应该用自己的知识把教室的空间都占满。相反,应该留出相当大的空间给学生,师生一起合作,一起来填补课堂的空间。很多时候,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发言顺序的编排者,以及任务的穿插者。这是我教书很多年之后,对于课程的一种理解。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一首很优美的诗歌,关于诗中的一个“看”字,,萨特《存在与无》里的一段话有着很好的阐释:
“有人注视我。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我在我的存在中突然被触及了,一些本质的变化在我的结构中显现。他人的注视通过世界达于我,不仅改变了我而且完全改变了世界……他人冻结了我的可能性。他非我所能认识,他在那里,没有什么距离,却又不可触及。”([法]萨特《存在与无》P337,348-349,350,陈良宣 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7月)
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扫视全场,让所有的人都被教室的目光触及。一旦学生被他的目光触及,也就意味着被他抓住了。

      这首诗里,当“你”在看“云”的时候,“你”和“云”一样,都是“我”的客体,“我”可以很自由地把“你”安排在我的世界里。但是,“我”正在偷看“你”的时候,“你”突然转过头来看“我”,“我”吓了一跳。谁是对视中的主体?于是两个人开始争夺,彼此探测,于是产生了一种距离的疏远,所以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存在主义的一种解释。

      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一首短小的作品,涉及很深刻的主题,我们不妨把这样的诗拿出来和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分享。好作品天然地具备穿透力,亲近母语的《全阅读》里,也有许多类似的好诗。

      初二的时候,我们开始了现代诗的阅读。每周五节语文课,有一节诗歌课。45分钟一分为二,一半的时间属于我,另一半的时间属于学生。前半节课我提供一首诗,后半节课由学生提供一首诗,按照序号,第一周是1号同学,第二周是二号同学……他们都提前把诗歌打印出来给我,我誊印给大家。课堂上由提供者主讲,大家一起探讨。所以我教的两个班,课堂前半场是一样的,后半场是不一样的,因为是由学生各自提供的。

      有的诗歌趣味性非常强,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首诗,顾城的《四声》:

四声
顾城
噫……飞蚂蚁在嚷
咦——飞蚂蚁粘在蜘蛛网上
矣。飞蚂蚁在怪它的翅膀
没有你我怎么会来这个地方
      “噫”、“咦”、“矣”、“呓”,四个声调嵌在四行诗里,写出飞蚂蚁不幸的境遇,教拼音的时候用这首《四声》也许很适合,由于杀妻事件,导致顾城的作品没有能进入中小学课本,非常遗憾。其实他的诗歌充满灵性,非常适合儿童,不能够因人废文。

      这里还有一首西班牙的诗人希梅内斯所写的《四月》:

四 月
(那一天和罗伯特•布罗宁)
[西班牙]希梅内斯
黄雀立在白杨上。
——还有呢?
——白杨镶在蓝天上。
——还有呢?
——蓝天映在水珠上。
——还有呢?
——水珠落在新芽上。
——还有呢?
——新芽长在玫瑰上。
——还有呢?
——玫瑰开在我心上。
——还有呢?
——我心就在你心上。
      循环往复、一环扣一环的形式,孩子们很喜欢,因为它琅琅上口,很容易记。“还有呢?”“还有呢?”形成一种自然的节奏,“四月”从“黄雀”出发,最后来到了你我的“心上”,心心相印的春天,很动人。

      接着来看一首诗,卞之琳的《鱼化石》:

鱼化石
卞之琳
(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它的副标题是“一条鱼或一个女说”,展示了诗歌的多义性:是鱼说,也是女子说。

      假如是这条鱼所说的,那么显然是鱼在和水说话,“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水拥抱着这条鱼。鱼儿生活在水中,它的一切都和水有关,“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它的线条就是水的线条。鱼和水是亲密无间的,“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这条鱼最后沉在水底,多年以后就变成了化石。以上是鱼的感想,这是第一种阐释。

      倘若这是一个女子说的。那就有点像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显然这是女子对爱人所说的,“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女子渴望一个拥抱,但是他不在身旁。怎么办呢?于是苦苦思念,女子是水做的骨肉,“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是指泪水滑落的线条,天天流泪不休,就像林黛玉一般。“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女子出门前要照镜子,补妆要照镜子,现代女子用手机当镜子。温庭筠词里对镜“梳洗”,或为悦己者容,或只为打发时光,古今没有差别。女子的闺中密友是她的镜子,她和镜子的关系如此密切,于是对爱人提出疑问:你是不是像镜子一样的爱我?愿不愿意时时刻刻陪伴我?遗憾的是,在等待中一切都成了化石——这让人想到舒婷《神女峰》里的两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一切等待的爱情都化为石头,老太婆和糟老头手牵手数着浪花一朵朵,是很难得的。这是第二种阐释。

      还有第三种阐释,诗歌标题的谐音是“雨花石”,雨花石需要养在水里面,于是石头说“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水平如镜,才可看清石头的纹路肌理,粒粒分明。石子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这首诗不过几十个字,而每一个字都值得我们细细琢磨。这样的诗歌,增加了我们对汉语的热爱。

      歌德《流浪者之夜歌》,孩子们也很喜欢:

流浪者之夜歌(二)
歌德
一切的峰顶
沉静,
一切的树尖
全不见
丝儿风影。
小鸟们在林间无声。
等着罢:俄顷
你也要安静。
      这首诗写于1783年,歌德用铅笔写在一间山顶小屋的墙上,三十年以后,他旧地重游再来到这里,字迹还在,而诗人已经老了,他抚摸字迹,轻声诵读,“等着吧:俄顷,你也要安静”……这是每个人的共同命运,死神最后都会降临到我们身上,不过是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已。

      我们再来看非马的三首诗中的一首《鸟笼》:

鸟笼(一)
非马
打开
鸟笼的
让鸟飞
把自由
还给
      我做过班主任,读了这首诗特别有感触,孩子们就像一群唧唧喳喳的小鸟,教师就像一个绷得紧紧的鸟笼,鸟儿被关在鸟笼里面,鸟儿不得自由,鸟笼同样不得自由。铃声一响放学了,学生扑啦啦地飞出去,把教师丢在后面。释放了鸟儿的笼子,才感到轻松和自由。

      一段时间以后,非马又写了第二首《再看鸟笼》:

再看鸟笼
非马
打开
鸟笼的门
让鸟飞
把自由
还给
      这更有意味了,只要有一只鸟不自由,只要有一个鸟笼不自由,那么整片天空也是不得自由的。也就是说,自由是一个整体,天空的自由有赖于每个打开的鸟笼。

      后来,非马又写了第三首诗《鸟笼》(二):

鸟笼(二)
非马
打开
鸟笼的
让鸟自由飞
又飞
鸟笼
从此成了
天空
      这有点像一个关于课堂的隐喻——封闭的课堂像一个关闭的鸟笼。只有让课堂开放,打开笼子,让鸟儿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飞来飞去,飞进飞出,让孩子们探讨任何想要探讨的问题,思想和情感自由地飞,那么鸟笼约略可以等于天空,这就是自由的本质。

      这三首和鸟有关的诗歌,教师从中可以读出对于自身职业状况的理解,对课堂的理解。最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三句约翰•洛克写得特别好的句子。

      第一句是他的墓志铭:

■德行的榜样,在《圣经》里有;罪过的榜样,最好没有;必朽的榜样,这里就有一个(这会于你有益),而且到处都有。

      第二句来自洛克的《人类理解论》:

■新思想总是受人怀疑,而且通常遭到反对,这里没有任何理由,只是因为它们尚未普及。

      第三句来自洛克《教育漫谈》的第一节:

■健康的身体里有一个健康的心灵,这是对人间幸福的一种简明而且又全面的表述。

祝福所有的老师,都能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都能获得丰足的人间幸福。

 

当前文章标签: